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怎樣學,為什么要學,學什么有用,這是作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應該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現在飛速發展的信息爆炸時代,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知識掌握的需求,單一的知識學習不能保證一個人一生的需求,而是要多樣化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儲備,才能在中國多變的社會發展中找到立足點。那么怎么學才能更有效呢,首先要考慮到互聯網的應用,進入互聯網2.0的時代,互聯網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術,而是一種能與傳統書籍資料并駕齊驅的學習載體,我認為學生應該在傳統學習的前提下,多利用互聯網的途徑來學習與新興產業相關的知識,來跟上社會最新科技發展的腳步。現代的人才都是復合型人才,掌握多種技能知識是今后社會的普遍要求。其次是為什么要學,在這個知識大爆發的時代,我們習慣性的喜歡從網絡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沒有思考知識的出處和作用,而是一味的吸收并沒有轉化成新的知識,這是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所以現代的學習更要注意扎實學習,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學習,只有扎實的學習基礎學科才能有吸收更先進知識的條件,為繼續學習創造好良好的條件。
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人們越來越依靠大數據提供的便利和快速生活,新世紀下大學生更應該知道自己的發展方向,21世紀必定是人工智能的世紀,很多事物的發展肯定與過去不同,很多職業注定要被取代或者消亡,怎樣定位自己在新世紀下的發展位置,我認為只有創新意識和精神思想建設的發展這兩個方向,無論社會怎么發展,創新和思想永不過時,而其它方面都很有可能被科技取代,縱觀當今社會的發展,國家大力鼓勵大學生創新意識,一方面是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另一方面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大環境下已經非常適合大學生的創新。但創新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互聯網思維,而“互聯網思維的核心理念通常可歸納為開放共享體現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理念強調用戶在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中心地位”[1],所以對創業的要求很高。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是最有機遇的政策,這預示著在可見的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影響會更大。為了體現中國的發展成果,就需要大量的對外人才,包括文化和外貿方面。而對于外語專業的學生就更適合,一帶一路所涉及的國家包括中東和歐洲大部分地區,而語言和文化方面也是多樣性。對于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多,通過人才的輸出將中國的技術輸出到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而相應的高校大學生的教育發展也要跟上,要在外語教育上更注重實際應用,要使學校教育成果能快速用于社會。
“隨著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開啟,人工智能的發展正進入新階段,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和智能操作等特征在人工智能方面”[2],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來看,人工智能對人類的發展介入不可避免。人工智能能涉及到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其中對教育的沖擊將是最大的,由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結合使得其潛力得到了大力的釋放,其快速的反應能力和知識的廣度是人類不可及的。對傳統教育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可以預見到未來教育領域的走向,是按照人類創新思想發展的理念進行教育,作為人類,不管是學生還是社會人都要意識到這個問題,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是科技掌控人,還是人掌控科技,這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從長遠來看,許多行業將會消失,如果沒有快速跟進科技的步伐,現在生活的人們很容易被社會淘汰,再加上科技的便利性使得人們懂得太多,做的太少,很容易使人們退化。
而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怎樣面臨已經來臨的科技沖擊呢,我認為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什么樣的思想,就是要把自己的所學的知識與創新相結合起來,在知識的獲取沒有任何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從事自主創業的很多,但成功的很少,沒有一個學生創業能有雄厚的資本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的存活下來。所以能一直保持年輕活躍的創新思想的心態是很不容易的,堅持很重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增強學生獲得感,要牢牢把握學生需求,善于從學生的視角、聯系學生實際來設計和安排思政教育內容,使其既富有時代氣息又貼近學生生活,真正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成長中的問題”[3]。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我們要了解到當今社會知識的獲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廉價,玩手機的人越來越多,看書的人越來越少。要改變這種思想就要從學校的教育開始抓起,要在校園里弘揚正確的價值觀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能健康向上的學習知識,應用知識,造福社會。為社會的發展儲備高素質的人才。
[1]余建潮,葉秉良,汪進前,方志堅.互聯網+科技創新資源整合與共享機制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4).
[2]王振.人工智能對產業發展的影響[J].現代管理科學,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