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學院傳媒學院
國內現有的大部分“偶像養成”類節目大多是借鑒日韓節目的形式,比如《偶像練習生》就是借鑒韓國綜藝《PRODUCE 101》,此類節目主要是通過對素人或之前有練習經驗沒出道的練習生進行一個階段的密集訓練,讓他們在音樂、舞蹈、舞臺表演上有巨大的突破,并通過比賽的形式進行篩選,最終以個人或團體的名義出道的過程,把這一系列的過程進行影像記錄并在一定的平臺上播出,就形成了“偶像養成”類節目。
觀察近幾年的“偶像養成”類節目,你會發現參賽選手的才藝越發豐富,其實這里能看出韓流對我國偶像文化的影響,韓國的偶像團體大多是以唱跳形式出現,即使是以個人出道的,舞蹈也是必備技能,因此對于受眾來說選手只是單純的會唱歌、會跳舞或者會演戲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偶像養成”類節目現在會按照新的“全能偶像”標準來打造全能型藝人。例如《星動亞洲》《偶像練習生》的舞臺主要都以唱跳形式展現,甚至有個人機位的拍攝。由此可以看出,“偶像養成”類節目正在大力地改革傳統表現方式和考核形式,選手要融合唱歌、舞蹈和表演等才藝,多元化展現自我。
“養成”這個特點可以說是“偶像養成”類節目最區別于其他綜藝的特點了,節目的受眾目標一般來說都是“90后”和“00后”這類年輕群體,所以節目組想要吸引到他們,就要根據這類年輕群體的需求來打造偶像,以滿足年輕群體的觀賞欲望和對偶像的幻想。
本質來說“偶像養成”類節目主要是以粉絲為基礎,所以選手們會盡力塑造成粉絲喜歡的形象;粉絲則會通過各種渠道關注自己所喜歡的偶像,為他應援,投票等。兩者互為養成,各取所需。
不同于傳統選秀節目會邀請評委,“偶像養成”類節目會邀請導師,導師團隊多是當下最熱并且在此領域兼具實力的藝人,儼然成為一大看點,他們不僅會對選手進行點評,更重要的是會參與,陪伴他們,見證選手的成長。
比如今年刷爆朋友圈的《偶像練習生》來說,它最先公布的導師陣容“張藝興,李榮浩,王嘉爾,歐陽靖,程瀟,周潔瓊”就已經吸睛無數,張、王、程、周四位本身就出身韓國團體,在這方面經驗豐富,李榮浩創作,歌唱實力俱佳,在節目中還展現出了出人意料的幽默,歐陽靖是中國第一位被美國主流唱片公司簽約的華裔說唱歌手,實力根本不用說,再加上節目里選手與導師碰撞出的火花,從這方面來講就保證了節目最基本的收視率。
不同于傳統選秀節目的參賽選手很多都是素人,大部分參加“偶像養成”類節目的選手都是來自公司的練習生或者院校的學生,雖然都經過專業訓練,但極少數是之前出道過的,大部分在綜合能力上都有待提高,但是一檔節目從制作到拍攝的整體時間是不會超過四個月的,換言之,就是對參賽選手本身的實力以及后期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我們以《偶像練習生》來說,雖然大部分選手都是公司練習生,練習過很長一段時間,但有一部分是曾經出過道或在韓國娛樂公司當過練習生的,比如蔡徐坤之前就已經出道了,丁澤仁曾在韓國娛樂公司SM當過練習生等,從比賽開播前實力和人氣就有一定的區別。各參賽選手水平參差不齊,有的選手一路過關斬將,有的選手只能陪跑當炮灰,直接導致比賽有失公平性。
縱觀中國“偶像養成”類節目,不可避免地可以看到日韓節目的影子。不管是東方衛視推出的《加油吧美少女》,還是愛奇藝自制的《偶像練習生》都能在節目創意,舞臺設計等方面看到在韓國大火的“偶像養成”類節目《Prouduce 101》的影子。這一點是中國“偶像養成”類節目普遍的問題。
我認為發展缺乏后勁是“偶像養成”類節目較為致命的問題。如今中國娛樂圈更新換代極快,通過節目出道的選手的經濟公司如果沒有強大的資金和資源來支撐偶像的后續宣傳和推廣活動,這些偶像則很難在近乎飽和的音樂市場中站穩腳跟。很多選手簽約后,后續的培訓、推廣和包裝幾乎就看不到,任選手自生自滅,此前這么長一段時間的投入都付諸東流,這樣的“偶像養成”實際上是無法對娛樂圈輸入優秀人才的。
今年的《偶像練習生》的制作團隊,明顯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所以通過節目出道的男團NINE PERCENT在節目一結束后,就展開了團隊和個人的活動,不僅有粉絲見面會,還有《快樂大本營》,《奔跑吧兄弟》的綜藝資源,勢頭良好,希望NINE PERCENT能保持這個發展趨勢,打破“偶像養成”類節目缺乏后勁的現狀。
當前,中國“偶像養成”類節目已經漸漸地走上正軌,各大衛視和網絡平臺都推出了此類節目。問題在于節目的原創性以及偶像培養的持續性,雖然它的確是綜藝節目,但本質還是為娛樂圈選拔和培養人才,將重點放在節目形式和“秀”上豈不是主次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