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珂
蓬溪縣任隆小學 四川遂寧 629128
數學對于剛進小學的孩子們來說,由于生活經驗的不足和知識面的局限,有很多學生覺得單調、枯燥、單板,對數學沒興趣,學起來吃力。如何讓孩子們對數學產生興趣呢?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順口溜或兒歌是孩子們喜聞樂見、易學易記、簡短明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點押韻。將說唱知識融合一氣,使孩子始終處于一種愉悅的學習狀態之中,處于最佳狀態的學習興趣,把枯燥無味、空間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知識,掌握的知識牢固且持久。
比如在一年級的教學大于小于時,學生們往往分不清,我就編一首兒歌:
大于小于兩小弟
大于尖尖朝右
小于尖尖朝左
尖尖對著的是大數
開口對著的是小數
在教加法的湊十法時,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也是一個難點,我于是把拍手歌改成了湊十歌,學生們在互拍互唱中很輕松地掌握了湊十法。
你出1,我出9,10只小貓扭一扭
你出2,我出8,10只小貓吹喇叭
你出3,我出7,10只小貓下象棋
你出4,我出6,10只小貓看楊柳
你出5,我出5,10只小貓會跳舞
你出6,我出4,10只小貓看電視
你出7,我出3,10只小貓爬雪山
你出8,我出2,10只小貓會寫字二
你出9,我出1,10只小貓數第一
在我教認識整時,半時,我發現學生們學起來很吃力,于是引導孩子們編成:
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分針長長指向6,時針總在兩數間
“比”字應用題,學生們往往看見“多”就用加,看見“少”就用減,于是我引導孩子們編了一首順口溜:
“比”字后面有數字,“多”用加“少”用減
“比”字后面沒數字,“多”用減“少”用加
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手段,特別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動手操作,親自實踐,自主探索嗎。發現數學規律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能力的提升,更能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把死板的學習材料生活化,多樣化,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孩子們不斷去思考,去實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豐富了學習知識,培養了收集、調用、查閱知識的能力,將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學生在玩樂中學數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一般會把預習的學習內容布置成晚上作業。有些家長不理解,老師還沒有教,就叫學生做。我覺得正因為沒教,學生不知道的東西才有好奇心,才有引導力,學生不懂它,就會動手動腦,查資料,問家長。
在課堂教學中我也會把動手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先讓學生擺學具,總結方法:
比如:看圖列式,很多學生列出6-2+4=8,我就讓學生自己動手擺,擺了以后,他們明白了,去掉的2個,可以說是從8個中去掉2個,也可以說是從總數中去掉2個,可以列出:8-2+4=10,或 8+4-2=10。
還比如:鋸木頭,鋸一次要4分鐘,把一根木頭鋸成5段要幾分鐘,有很多學生直接用4Ⅹ5=20(分)。鋸木頭,爬樓梯,等距離的植樹等問題在生活中屢見不鮮,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出錯,于是我給他們每人準備一根小木棒,自己動手掰一掰:
掰一次,2段
掰二次,3段
掰三次,4段
……
從而得到鋸的次數=段數-1
所以鋸成5段要鋸5-1次,那么就該列出:4Ⅹ(5-1)=16(分)。從鋸木頭從而引導出爬樓梯,植樹與其類似。
順口溜或兒歌的運用以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數學教學有很大的幫助能力,比起老師死板的教條更具活力,更有趣。同學們在說唱中,在玩樂中,把那些呆板、無趣的數學知識“活”過來,在愉快的氛圍中,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