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麗
漳州市北斗中學 福建漳州 363000
我是一位從事音樂教育多年的教師,根據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入教育第一線調查了解,摸清了中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及發展情況,并且反應了一些音樂老師的呼聲和感慨。長期以來,各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學校領導為促進音樂教學工作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大環境的影響,效果不太明顯。近幾年來,國家提倡素質教育,號召要豐富校園業余文化生活,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和音樂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音樂教學工作確有一些起色。但音樂教育的發展參差不齊,發展很不平衡。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中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可概括為:按規定開設了音樂課而不被重視,教材的使用雜而不規范,教學內容雜亂無章忽視基礎教育,總體上教師素質偏低,積極性不高,隊伍不穩定,考試簡單化走過場,教學條件差,器材缺,活動難開展,經費缺,投資少,教學條件難以改善,領導重視不夠,具體指導不力,配套措施不多,改革困難重重。農村音樂教學中,歷來在教與學兩個方面都不曾引起社會的重視,認為農村的學生上學的目的是為了考上大學,跳出農門,只要學好考試科目,至于綜合素質先暫時免談了,造成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受到較大影響。
我國中小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向,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中的有機構成內容,而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和手段,則又是美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美育教育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它的根本目標,也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許多音樂家對此有過精辟的闡述。例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這不是培養音樂家,這首先是培養人。”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先生說過,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養一些少數偉大、杰出的所謂‘天才’,而是希望透過音樂教育,把每一個小孩都提升到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與完美的人格到極優的程度,而事實上這也是每一個人所應追求的目標。”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指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美國音樂家與教育家關于音樂教育改革的“坦格爾伍德宜言”則指出:“我們認為教育必須把生活的藝術,個性的建構和創造性的培養作為主要目的。”鑒于學習音樂對實現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現在倡議把音樂置于學校課程的核心之一。
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首先是一種基本素質教育。它通過教授音樂這門聽覺藝術,來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具有對音樂美的感受、表現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目的是培養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在這點上,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和記憶力。隨著社會進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普遍認識到音樂學習在提高少年兒童的聽覺能力、增強綜合文化素養及促進智力開發等諸方面所顯示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音樂院校不斷增多,接受系統音樂教育的人數呈急劇上升之勢,為整個社會培養了許多專業人才。但由于地區差異,這種發展又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在廣大農村,特別是某些偏遠地區,音樂教育面貌與現代教育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占全國學校總數85%的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幾近空白,絕大多數高中生還都是樂盲,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要求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