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衛
遂寧市安居區磨溪鎮初級中學 四川遂寧 629002
初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性格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深刻的歷史文化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家歷史、世界歷史,通過辯證的分析和理解,沉淀厚重的文化內核,建構全面穩定,積極健康的人格。因此,在初中歷史課程設計上,教師要轉變傳統單純的知識教授和技巧訓練的教學模式,創設主動探究的新型教學模式,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以旁觀者的姿態發現歷史,了解歷史,并能夠以史為鑒。
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決定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學生的學習興趣越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越豐富,學生的學習效率越高。從情感理論出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旦被喚起,大腦就會分泌出令人興奮愉悅的因子,推動學生維持穩定的學習狀態。可以說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呢?[1]首先,在導入環節設計上,我們可以充分依托信息技術的網絡共享設備,利用網絡下載學生常見的影視電影中的歷史故事片段,通過關鍵處暫停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對歷史后續的好奇心,積極參與到具體歷史教學中來。其次,在中間知識拓展環節,我們可以通過名人軼事的介紹和拓展,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人物評價,讓歷史人物變得不再是單向平面,而是立體的有些有肉的鮮活之人。最后,在歷史事件回顧環節中,通過評書等講故事的方式,喚起學生的好奇心,串聯前后的歷史線索,構建完整的時間脈絡。
在初中的歷史課程設計上,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教學關系,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還原歷史背景,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力圖還原真實的歷史原貌。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營造自由探究的學習氣氛,啟發學生思考,發散思維。尤其是在人物評價上,要形成歷史背景和資料輔證的求真務實的探究態度。比如《貞觀之治》的課程設計,其重難點就集中在對唐太宗的評價上。因此,教師從史料入手,引導學生討論概括“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2]。學生通過議題分析: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處?針對政治、經濟、農務等相關方面進行橫向對比,根據史料補充拓展總結盛世出現的根本原因,進而構建完整立體的人物形象。完成所有自主探究后,學生就會辯證地評價唐太宗,無論功過,學生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將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針對難度不大的教學內容,從“教”中解放自己,還“學”于學生,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分析中研究問題,總結原理。比如,在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課時,教師就可以放手,將學習的主動性交還給學生,根據自學清單,完成表格的填寫,從出使西域的朝代、使節、原因、時間、次數、結果和意義進行知識的歸納概括。與此同時,學生會進行歷史再現,用人物表演的方式,結合研究結果,模擬朝堂的使節上奏,最終根據學生表現評定最佳。在自學自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語言歸納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
思維導圖具有串聯知識的輔助性功能,對于歷史材料的關鍵字提取和結構重建上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設計上,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學習工具。無論是在課程的知識鞏固環節,還是課后的復習環節上,都要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將初中歷史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思維導圖的應用。第一階段,是新課內容的條理性整合,通過思維導圖的構建,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地進行分類,幫助學生進行時間線索和事件線索的歸類整理。第二階段是歷史教學內容的全面復習。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的整理,將厚厚的歷史知識濃縮成小小的精華,再由學生將濃縮的精華在頭腦中拓展成厚厚的歷史知識。在濃縮和拓展的過程中,學生構建了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提高了學生的歷史感悟能力和解題能力。最終實現歷史復習的高效率。第三階段是針對學生反饋的習題練習。針對不同的歷史知識,以時間軸作為思維的歸納總結,結合各時段的發展特征,將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背景構建在完整的思維地圖中,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簡明易懂的知識脈絡中,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辯證看歷史的思維方法,進而營造高效的歷史課堂。
在新課程背景下,無論是教學主客體的位置轉變,還是自主探究的模式嘗試,抑或是思維導圖工具的使用,我們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對于未來的初中歷史教學,我們將站在教育的高地,立足于多媒體技術在歷史課程中的融合,讓歷史貼近生活、回歸生活進而指導生活,讓初中歷史課變得更加鮮活、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