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生 董衛國
【摘要】 目的 探討胃部膠囊內鏡檢查改進方法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333例行膠囊內鏡檢查人群作為常規體檢組, 另選取30例志愿者作為改進檢查組。常規體檢組采用常規膠囊內鏡檢查, 改進檢查組采用磁控膠囊內鏡檢查, 分析常規體檢組胃部檢查結果, 比較兩膠囊內鏡的胃部通過時間、幽門、胃角和賁門的可視范圍和清晰度等。結果 333例患者中8例由于腸道準備效果不理想未能完成檢查。325例完成膠囊內鏡檢查受檢者中,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膠囊內鏡提示有黏膜水腫, 表面欠光滑者
214例, 占65.85%;充血紅斑者7例, 占2.15%;糜爛者98例, 占 30.15%;息肉5例, 占0.15%;黃色素瘤1例, 占0.03%。改進檢查組賁門顯示率 100.00%, 胃角顯示率100.00%, 胃竇顯示率93.33 %, 幽門顯示率96.67%。胃角顯示率100.00%。常規體檢組無法顯示胃竇、胃角和賁門, 幽門65%可以近距離顯示。改進檢查組幽門、胃角和賁門的充分觀察率均明顯高于常規體檢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改進檢查組膠囊在胃部完成檢查平均時間為(15.00±1.24)min, 明顯短于常規體檢組(58.47±5.83)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常規體檢方法比較, 改進檢查能獲得完整幽門、胃角和賁門的清晰視野, 具有更廣的可視范圍。
【關鍵詞】 膠囊內鏡;磁控膠囊內鏡;胃;賁門;幽門;胃角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23
自1805年德國的Bozzini 提出內鏡(endoscope)的設想以來, 已經超過200多年, 發展至今, 胃鏡檢查仍需要插管, 甚至需要麻醉, 給患者帶來痛苦和風險。減少痛苦和風險是絕大多數患者的要求, 膠囊內鏡就是其中一個選擇, 但常規膠囊內鏡攝像頭的焦距僅幾毫米,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對胃內病變的診斷有限。磁控膠囊內鏡的出現標志著消化內鏡技術在診斷胃部疾病發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1]。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在深圳慈銘體檢中心行膠囊內鏡檢查的人群接受本項體檢及研究,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333例為常規體檢組, 男177例, 女156例, 年齡18~81歲, 平均年齡44.01歲;老年體檢者(年齡
≥60歲)35例。改進檢查組受檢者為30例志愿者, 年齡24~56歲, 平均年齡3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用深圳市資福技術公司(JIFU)生產的大圣(DS)膠囊內鏡檢查系統, 首先對兩組受檢者詳細說明各自不同的膠囊吞服方法, 并進行體位擺放和飲水練習, 在受檢者確認已經掌握吞服方法后進入正式檢查。①常規體檢組:受檢者以胃腸道體檢為目的, 檢查前禁食12 h, 將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137.12 g溶于2000 ml溫水, 檢查前2 h口服20%甘露醇250 ml, 同時在30 min內飲水1000 ml, 檢查前1 h口服去泡劑西甲硅油乳劑2 ml和鏈酶蛋白酶2萬單位去除消化道中黏液和氣泡, 在吞入膠囊前將記錄儀緊貼腹部固定在腰間, 檢查開始后2 h內禁食、禁水, 4 h后可進半流食。收集數據后分析膠囊在胃內觀察到的結果。②改進檢查組:研究膠囊在胃內的運動和觀察結果。受檢者檢查前禁食12 h, 檢查前1 h服用西甲硅油乳劑2 ml和鏈酶蛋白酶2萬U以去除胃內黏液和氣泡。在吞服磁控膠囊前先喝1000 ml礦泉水, 在磁控平臺下通過操作系統完成胃部檢查。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數據分布特征分別采用頻數、百分數、均數±標準差( x-±s)和中位數(全距)表示, 分別采用Student t檢驗, 檢驗和Mann Whitney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常規膠囊內鏡檢查結果 333例患者中由于腸道準備效果不理想未能完成檢查。325例完成膠囊內鏡檢查受檢者中,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膠囊內鏡提示有黏膜水腫, 表面欠光滑者214例, 占65.85%;充血紅斑者7例, 占2.15%;糜爛者98例, 占30.15%;息肉5例, 占0.15%;黃色素瘤1例, 占0.03%。見圖1~3。
2. 2 兩組檢查結果情況 改進檢查組賁門顯示率100.00%, 胃角顯示率100.00%, 胃竇顯示率93.33%, 幽門顯示率96.67%。胃角顯示率100.00%。見圖4~8。常規體檢組無法顯示胃竇、胃角和賁門, 幽門65%可以近距離顯示。改進檢查組幽門、胃角和賁門的充分觀察率均明顯高于常規體檢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9。改進檢查組膠囊在胃部完成檢查平均時間為(15.00±1.24)min, 明顯短于常規體檢組(58.47±5.83)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類機器人的磁控巡航系統是最接近成熟的內鏡技術, 是建立一個磁鐵控制平臺, 將永久磁鐵置入膠囊內鏡中, 體外再安置電磁鐵或永久磁鐵進行控制, 由電腦遙控機器人手臂的移動控制其上面的磁鐵[2-5]。整個平臺的核心設備是一個大型磁鐵控制裝置, 放置在一個環形設備上, 由計算機控制機器人手臂, 手臂前端是磁鐵, 實現對膠囊內鏡的可控。類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出現將手動變成自動, 實現遠程控制、精確調節, 操作簡單、便捷, 不需要對操作者進行特殊培訓[6, 7]。
本研究通過常規膠囊檢查的常規體檢組和磁控膠囊檢查的改進檢查組比較發現, 常規體檢組無一例能夠完整顯示賁門、胃底、胃竇和胃角, 幽門基本能夠近距離顯示。改進檢查組30例志愿者實驗發現, 磁控膠囊內鏡通過體外控制, 在胃腔內游弋, 每例都能很好的展示賁門、胃底、胃體、胃角、胃竇、幽門, 具有很好的重復性。
常規體檢的膠囊內鏡運行動力依賴胃腸蠕動及重力, 其行動軌跡隨意性很強, 只能被動地對病灶進行一過性觀察, 容易漏診、誤診, 且無法對目標病灶進行細致觀察。利用磁力來控制膠囊運行的方向、速度被視為最有前途及最有希望在臨床實際開展的膠囊內鏡控制技術[2, 3]。磁控膠囊內鏡能增加病灶診斷率并可對病變進行細致觀察, 還能縮短診療時間, 也能減少常規膠囊內鏡的并發癥發生率, 如小腸滯留等[8-10]。
本研究中, 常規體檢膠囊在胃內自然停留時間為(58.47± 5.83)min左右, 而磁控膠囊內鏡(15.00±1.24)min就可以完整觀察胃。常規膠囊內鏡只能像偶然發現胃部的局部病灶, 即使發現病灶也無法確定病變部位, 無法觀察賁門、胃角等重要而常見的發病部位。磁控膠囊內鏡可以彌補常規膠囊內鏡的不足, 如果提前設置好賁門、幽門、胃角、胃體、胃竇等觀測點, 通過電腦系統就能自動完成膠囊內鏡的巡航檢查。
綜上所述, 與常規體檢方法比較, 改進檢查方法能獲得完整幽門、胃角和賁門的清晰視野, 具有更廣的可視范圍。
參考文獻
[1] 韓澤龍, 張瑋, 李躍, 等. 膠囊內鏡在胃部檢查方面的研究進展.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4(1):30-33.
[2] 孫學國, 劉希雙, 田字彬, 等. 影響磁控膠囊內鏡操作效率的因素.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5(15):2480-2486.
[3] 顧元婷, 朱曙光, 蘇松, 等. 磁控膠囊內鏡500例胃部檢查的臨床應用分析.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6, 33(11):778-783.
[4] 馬新, 鄭秀娟, 董向軍, 等. 不同胃腸道準備方法膠囊內鏡檢查效果的臨床研究. 中華全科醫學, 2013, 11(10):61-62, 140.
[5] 朱曙光, 王家林, 錢陽陽, 等. 磁控膠囊內鏡在體檢人群胃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7, 34(5): 309-313.
[6] 杜凡, 曹輝瓊, 楊鐵一, 等. 磁控膠囊內鏡胃部檢查55例.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2(19):1773-1777.
[7] 顧元婷, 廖專, 李兆申. 磁控膠囊內鏡研究和應用進展.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7, 34(2):143-145.
[8] 顧元婷. 新型磁控膠囊內鏡的臨床應用. 第二軍醫大學, 2016.
[9] 郜玉蘭, 吳曉倩, 郭磊磊, 等. 磁控膠囊內鏡的疾病篩查應用. 中國內鏡雜志, 2017, 23(7):60-65.
[10] 杜娟, 周翠萍, 熊元治, 等. 影響膠囊內鏡檢查質量因素的探討. 青海醫藥雜志, 2006, 36(8):64-65.
[收稿日期: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