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坤 林培堅 李福祥
【摘要】 目的 探討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應用血管成形術治療的效果。方法 62例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3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頸動脈血管成形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單純內科治療, 兩組患者均隨訪12個月,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心血管并發癥、終點事件及術后12個月主要終點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對照組患者術后3個月心血管并發癥及終點事件總發生率分別為20.0%、13.3%, 與觀察組的12.5%、6.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2個月主要終點事件總發生率為6.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內科藥物治療仍是預防腦卒中和改善臨床癥狀的重要方法;血管成形術也是一種可以改善頸動脈狹窄臨床癥狀以及預后的新方法, 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 頸動脈重度狹窄;血管成形術;內科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27
頸動脈狹窄主要是由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引起的, 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等也是常見原因, 該病是造成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指出, 20%~25%的腦卒中患者是頸動脈狹窄誘發的, 且腦卒中發生的危險性與頸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1]。腦卒中患者當斑塊脫落時會引起遠端腦動脈的栓塞, 導致顱內血流動力學改變[2]。目前臨床上治療頸動脈重度狹窄的方法除了內科單純治療外, 還有手術治療, 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成形術。為了探討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應用血管成形術治療的效果, 作者選取62例頸動脈重度狹窄的患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5日~2016年4月4日本院收治的62例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本次所選患者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學以及臨床檢查診斷, 診斷標準參照我國第7版《內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3]。所有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70%, 并排除術前3周內有與狹窄病變相關的腦梗死、有嚴重出血傾向、同側頸動脈多部位狹窄、手術無法達到的遠端病變、合并顱內動脈瘤及伴有嚴重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將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齡32~80歲,
平均年齡(52.5±15.6)歲;70%<頸動脈狹窄程度<90%有21例, 頸動脈狹窄程度≥ 90%有 9例;單側頸動脈管腔重度狹窄23例, 一側頸動脈管腔重度狹窄合并對側管腔輕中度狹窄
7例;頸內動脈起始段狹窄22例, 頸內動脈中段狹窄8例;合并高血壓22例、冠心病16例、高脂血癥17例、糖尿病19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20例, 女12例;年齡32~82歲, 平均年齡(52.7±15.9)歲;70%<頸動脈狹窄程度<90%有22例, 頸動脈狹窄程度≥ 90%有10例;單側頸動脈管腔重度狹窄23例, 一側頸動脈管腔重度狹窄合并對側管腔輕中度狹窄9例;頸內動脈起始段狹窄24例, 頸內動脈中段狹窄8例;合并高血壓23例、冠心病16例、高脂血癥16例、糖尿病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單純內科治療。患者進行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及凝血功能等常規檢查, 給予阿司匹林100 mg/次, 1次/d, 氯吡格雷75 mg/次, 1次/d, 療程為90 d;同時管理控制高血壓、高脂血癥等主要危險因素以及糖尿病、吸煙、超重、運動不足等次要危險因素。
觀察組患者采用頸動脈血管成形術治療。患者術前3~5 d開始服用氯吡格雷300 mg/d、腸溶阿司匹林75 mg/d進行抗血小板、控制血壓和血糖等基礎治療, 同時對患者進行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及凝血功能等常規檢查。行局部麻醉后, 經股動脈進行穿刺, 成功后置入8F導引導管至頸總動脈進行動脈造影, 并借助鋼球對頸總動脈直徑、狹窄段血管直徑和長度及狹窄遠端正常血管的直徑進行測量, 全身肝素化后, 于路徑圖引導下, 通過狹窄段進入頸內動脈顱外段遠端釋放合適的腦保護裝置, 并選擇恰當的自膨式支架跨過狹窄部位釋放。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證實頸動脈狹窄改善、血流恢復后, 通過腦保護裝置的回收鞘合攏并回收保護傘。手術過程中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及監測生命體征, 同時以2 ml/h的速度泵入尼莫地平以控制患者血壓, 并根據患者血壓調整尼莫地平劑量。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2個月的隨訪,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心血管并發癥、終點事件及術后12個月主要終點事件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心血管并發癥及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術后3個月心血管并發癥及終點事件總發生率分別為20.0%、13.3%, 與觀察組的12.5%、6.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12個月主要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2個月主要終點事件總發生率為6.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頸動脈是人體重要血管之一, 主要作用是為頭頸部輸送血液, 一旦發生粥樣硬化, 會使頸動脈管腔變窄、減少或阻滯血液流動, 部分患者單支未出現癥狀, 是因為其顱內動脈的側支循環可以充分維持腦血流的灌注, 未對顱內血流動力學造成改變[4-10]。
傳統的針對頸內動脈狹窄的內科治療一般采用一級和二級預防藥物, 主要針對血管危險因素[11]。血管成形術是目前一種新型的治療手段, 對于手術者的要求較高, 在圍手術期存在一定的風險, 但是本治療手段在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本研究中, 對照組患者術后3個月心血管并發癥及終點事件總發生率分別為20.0%、13.3%, 與觀察組的12.5%、6.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2個月主要終點事件總發生率為6.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發現, 血管成形術較內科治療的優勢不明顯, 內科藥物治療仍是預防卒中和改善臨床癥狀的重要方法。秦世杰等[12]在研究中指出, 血管成形術后服用他汀類藥物, 其降脂、抗氧化和穩定斑塊的作用可以減少再狹窄的發生。
綜上所述, 內科藥物治療仍是預防卒中和改善臨床癥狀的重要方法, 但血管成形術也是一種可以改善頸動脈狹窄臨床癥狀以及預后的新方法, 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周剛, 謝軒貴, 張洪良, 等.CEA治療伴對側頸內動脈閉塞的頸動脈重度狹窄的療效.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6, 13(1):28-30, 34.
[2] 巴合提·卡力甫, 管圣, 唐加熱克, 等.勁動脈內膜剝脫術與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6, 23(6):676-681.
[3] 張紅秋.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測單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前后腦血管儲備能力的改變.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 2016, 4(11):55-58.
[4] Lloyd-Jones.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 (vol 119, pg e21, 2009). Circulation, 2011, 124(16):E424.
[5] 李碧峰, 李文勇, 梁小寶.瑞舒伐他汀聯合荷丹片治療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的療效和安全性.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9(9):23-24.
[6] Scheitz JF, Eeiffge DJ, Tutuncu S, et al. Dose-Related Effects of Statins on Symptomatic Inracerbral Hemorrhage and Outcome After Thronmbolysis for Ischemic Stroke.Stroke, 2014, 45(2):509-514.
[7] 蔡瑞興, 夏范蕾, 薛孟周. 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對嚴重頸動脈狹窄所致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臨床療效、術后并發癥及預后的影響. 血栓與止血學, 2017, 23(4):588-590.
[8] 袁良國. 經皮血管內成形及支架置入術治療伴重度頸動脈狹窄腦梗死患者的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17): 62-64.
[9] 李宏建. 有癥狀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動脈內膜切除術與血管成形術比較的長期隨訪研究.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15(2):85.
[10] 徐文柱. 經皮血管內成形及支架置入術治療腦梗死伴重度頸動脈狹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6, 29(19): 3341-3342.
[11] 唐鑄, 桂錚, 李延良, 等.藥物PAS與支架植入術治療癥狀性頸動脈重度狹窄的近期療效對比分析.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5, 20(12):727-729.
[12] 秦世杰, 談曉牧, 耿曉坤, 等.長期口服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的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CAS后頸動脈再狹窄對比觀察.山東醫藥, 2016, 56(11):44-46.
[收稿日期: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