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程
【摘要】 目的 探究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干預效果。方法 9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 按其是否出現暴力攻擊行為將其分為攻擊組(53例)及非攻擊組(43例), 對兩組患者婚否、有無職業、內向性格、易激惹情況、是否為自愿入院治療、治療前其家庭及患者個人是否有重大事件發生、是否曾有過攻擊行為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并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婚姻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攻擊組無職業、內向性格、易激惹、非自愿入院治療、治療前其家庭及患者個人有重大事件發生、曾有過攻擊行為比例分別為67.92%、58.49%、81.13%、52.83%、62.26%、75.47%, 均高于非攻擊組的46.51%、25.58%、53.49%、23.26%、30.23%、51.16%,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與患者性格、非自愿入院治療、受過較大刺激及曾有過攻擊行為等存在聯系, 臨床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 給予其適當的護理措施。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暴力攻擊行為;相關因素;護理干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4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程遷延且易復發的嚴重的精神障礙類疾病, 其具體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 患者多表現為認知、意識及行為障礙[1]。而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暴力攻擊行為問題是目前多數相關工作人員關注的焦點, 由于該類患者無法有效的控制自身行為, 導致暴力攻擊行為具有迅速、強烈等特征, 對患者自身及其家庭、醫院甚至社會均處于危險狀態, 因此探究攻擊行為發生的原因并制定預防干預手段尤為重要[2]。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9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對比研究, 探究其暴力行為因素及護理干預手段,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9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45例, 平均年齡(43.51±4.49)歲, 平均病程(4.23±2.18)年, 全部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且不伴有內臟功能損傷或肢體運動障礙。按照是否出現過暴力攻擊行為將患者分為攻擊組(53例)及非攻擊組(43例)。攻擊組患者中男25例, 女28例, 平均年齡(41.38±4.21)歲, 平均病程(3.73±1.58)年;非攻擊組患者中男26例, 女17例, 平均年齡(44.91±4.74)歲, 平均病程(5.13±2.99)年。
1. 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1周后, 由精神科醫生對兩組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調查, 內容包括患者婚否、有無職業、內向性格、易激惹情況、是否為自愿入院治療、治療前其家庭及患者個人是否有重大事件發生及是否曾有過攻擊行為等, 并對以上信息進行對比。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攻擊組患者已婚27例(50.94%), 非攻擊組患者已婚22例(51.16%), 兩組患者婚姻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攻擊組患者無職業36例(67.92%), 內向性格31例
(58.49%), 易激惹43例(81.13%), 非自愿入院治療28例(52.83%), 治療前其家庭及患者個人有重大事件發生33例(62.26%), 曾有過攻擊行為40例(75.47%);非攻擊組患者無職業20例(46.51%), 內向性格11例(25.58%), 易激惹23例(53.49%), 非自愿入院治療10例(23.26%), 治療前其家庭及患者個人有重大事件發生13例(30.23%), 曾有過攻擊行為22例(51.16%);攻擊組無職業、內向性格、易激惹、非自愿入院治療、治療前其家庭及患者個人有重大事件發生、曾有過攻擊行為比例均高于非攻擊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患者出現暴力攻擊行為是臨床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均極為關注的問題, 有研究表明, 該類攻擊事件的發生率為4.5%~49.0%, 且有一半以上發生于入院1周內, 嚴重影響患者治療, 并對護理人員及其家屬的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本次研究表明, 攻擊組無職業、內向性格、易激惹、非自愿入院治療、治療前其家庭及患者個人有重大事件發生、曾有過攻擊行為比例均高于非攻擊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以上指標均與患者病情存在關聯。多年臨床經驗及事實表明[3], 無職業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及病程均比有職業的患者嚴重, 因此, 更容易導致暴力事件的發生, 而平靜時期表現為性格內向的患者, 多數是由于無法融入外界環境, 精神上始終處于“自我狀態”, 而當外界環境對其自身行為造成干擾時, 患者多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 進而發生暴力事件[4]。患者自身性格表現為易激惹情況, 對外界事物變化較為敏感, 并導致其出現妄想及幻覺, 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極不穩定, 并會將周圍的人或事件幻想為針對自己, 進而出現過激行為[5]。非自愿入院治療的患者在接受治療時, 常表現出對治療方法極度的不配合, 其原因主要為:①多數患者認為自身處于健康狀態[6], 不需治療, 而治療過程必將對其自由產生一定限制;②患者在治療過程中, 醫護人員操作或治療方法對其日常行為造成影響, 患者由于對治療環境的不適應, 尤其當無患者家屬在其身邊時, 對治療的抗拒心理更為嚴重;③治療本身違背患者意愿, 患者在治療初期可能在家屬及護理人員的呵護下保持接受狀態, 但隨著時間的增加或受到其他患者的影響, 導致其出現對治療的反抗行為, 進而表現為攻擊行為[7, 8]。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在患者入院時, 應對患者進行有效評價, 就患者性格、有無暴力傾向、病情嚴重情況等因素詳細詢問其家屬, 按照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相應護理方案, 對“危險度”較高的患者提前做好防范措施;②加強安全制度, 定期對精神科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使其認識到患者攻擊行為的危害性, 并嚴格管理院內刀具、棍棒等危險物品, 同時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工作, 并對重點患者進行有效防范[9, 10];③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 在患者平靜時與其進行有效的溝通, 并注意保持態度溫和、友好, 并通過專業的技術及知識, 在患者心中建立其專業的形象, 提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護理人員及治療方案的配合程度及信心, 同時對患者家屬就該疾病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解, 提高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識, 使其能夠更好的幫助患者恢復, 并避免暴力攻擊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 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與患者性格、非自愿入院治療、受過較大刺激及曾有過攻擊行為等存在聯系, 臨床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 給予其適當的護理措施, 避免該類事件的發生, 對保護患者及護理人員均有顯著意義。
參考文獻
[1] 鐘紅英, 謝小玲, 白楊. 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民康醫學, 2014, 26(12):52-53.
[2] 陳瓊妮, 周建松. 我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文獻分析.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2, 37(7):752-757.
[3] 陳威, 洛傳明. 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的影響. 中國民康醫學, 2013, 25(11):81-83.
[4] 樂俊. 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相關因素分析與對策.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 13(8):94-95.
[5] 張偉, 吳燕芳. 68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 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3, 23(1):65-66.
[6] 周仙琴, 彭雅芬. 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28):47-48.
[7] 孫振香, 祁淑珍, 王秀娥. 195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相關因素的研究. 中國民康醫學, 2010, 22(15):1945-1946.
[8] 吳海英. 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與護理體會. 醫學信息, 2015(2):124-125.
[9] 王潔萍, 劉詔薄, 李多聰, 等. 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攻擊行為相關因素分析. 贛南醫學院學報, 2009, 29(6):941-942.
[10] 宋建鵬. 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攻擊行為. 濟寧醫學院學報, 2017, 40(2):148-152.
[收稿日期: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