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一、義務教育的真實含義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國情,是適當的。
二、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 2.語文是學好其它所有學科的工具學科。 葉圣陶先生曾經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它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的閱讀與表達,這是其它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
三、工具性的內容
1.語文是思想的工具。2.語文是交流的工具。3.語文是工作的工具。4.語文是生活的工具。5.語文是學習的工具。6.語文是承載和傳播文化的工具。
四、幾種文化觀
1.教師文化。2.教材文化。3.精英文化。4.主流文化。5.大眾文化。6.民間文化。
五、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三維”指課堂教學目標的三大板塊。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知識與技能就是學生該節課應該掌握的知識,應該培養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過程與方法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載體。重視知識的獲取經歷,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有效的學習來自于學生對知識獲取全過程的有效參入。而參入的程度又與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情感有著直接關系。學生對學習的愛好,學習動機,自信心,意志……都將直接影響著知識的獲取結果。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智力開發。影響到學生獲取知識深度與寬度。因此情感、態度、價值觀又是落實過程與方法的前提。 3. 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為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的載體;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課堂上沒有生氣,很大的程度都是教師的語言枯燥所引起的。風趣幽默的語言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武器;抑揚頓挫的語調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利劍;快慢適度的語調能使學生聽得輕松,學的快樂;飽含深情的語言會引起學生情感的砰發;此外瀟灑的氣度也能很好的表達教師的情感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巧設機關,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之感……提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主動學習。因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落實“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前提。
總之,“三維目標”中的三維是一體的,相互依賴,互相促進,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六、素養的四個層面
1.操作層面。閱讀能力,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2.實施層面。語文知識,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的品質。3.動力層面。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情感態度。4.基礎層面。文化品質,審美情感,知識視野,思維觀念。
七、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要有目標。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應建立在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生自覺意識上,倘若學生沒有自我學習和自主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這樣的課堂只會是一盤散沙,對學生無疑是“放羊”,是一種極不負責的行為。自立學習是就學習過程的內在品質而言的,它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的學習,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在于學生有不斷學習的內在需要。正如新課程標準所言,“政治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都說明了教師要一切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來組織教學。所以,政治課上老師要做的就是創設吸引學生“眼球”。刺激學生感官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老師的講,主要是在學習方法上引導、點撥,在有疑處釋疑,使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嘗試學習,把感悟理論和體會思想情感、提高覺悟結合起來,在感悟理論的基礎上,學習積累和運用理論,由此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談合作重形式和內容。課堂討論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形式,許多教師采用這種方式開展學生的“合作學習”;但我們看到的卻是變了味的討論。有一位老師教《保護消費者權益》時。說:“我們已知道了在交易市場上,消費者居于主導地位,消費者權益能否得到有效維護,關系到生產者的利益和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那么消費者有哪些權益需要保護呢?給大家一分鐘時間,四人一組討論。”一分鐘到了,老師說:“停下,現在回答剛才的問題。”在這里我們看到的討論仿佛成了做廣播體操,老師叫討論就討論,叫停就得停;不問學生有沒有討論好,或有沒有思考好,規定的時間一到,馬上要求學生回答。這既不符合學生思維規律,又不尊重學生,這種名為“合作學習”的討論是虛假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顯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進行合作學習,要從實際出發,不能形式主義。有時一人不能解決的事,大家分工合作很有必要;而有時很簡單的事,也來個討論,就大可不必了。學習的過程應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制定目標、確定重點、選擇方法、評價效果,都應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師生共同商定,如仍由老師“獨斷專行”,那么“合作學習”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3.說探究,不僅形似更要神似。我們看到有一些課,老師布置一點所謂的探究的問題,只不過是點綴一下,擺擺樣子,最終還是老師宣布正確答案,草草收場。不去抓學生思維的過程,卻追求結果,學生白白失掉了探究的時機,這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又有什么意義呢?為什么不抓住機會,讓學生把自己思維的過程述說出來?他們在述說的過程中,可以整理思路,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收益肯定是不小的。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老師為什么非要包辦代替,而不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去探究、發現呢?
八、六個關鍵詞
1.課程標準。原來叫教學大綱,是最高要求。現在叫課程標準,是普通要求。2.語文素養。3.學習方式。自主、合作和探究。4.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5.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系,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6.發散性評價。
九、七項建議
1.教材編寫建議。2.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3.教學建議。4.評價建議。5.關于優秀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6.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7、語法修辭知識要點。
十、課標的八個不足
1.把握不足。課程是少數專家的智慧結晶。2.過于理想化。3.性質不夠準確。4.目標與內容不夠。5.表達不夠清楚。6.教學建議重復。7.教學評價缺乏操作性。8.九年學制不科學。9.十大目標不僅這個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