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順水
[摘 要]數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藝術能產生“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結尾設計,可再次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如美妙的音樂一般耐人尋味。設計得好,能產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啟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總結,這樣不僅能鞏固知識,檢查效果,強化興趣,還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活躍思維,開拓思路,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把一堂課的教學推向高潮,達到了“課結束,趣猶存”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懸念;延伸;情理交融
常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數學課堂教學的引入固然重要,設計得巧妙,能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明代文學家謝榛說得好:"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如撞鐘,清音如余."的確,一堂課如一首樂曲,結尾猶如曲終時留下裊裊不盡的余音。因此,我們必須精心設計好數學課的結尾,使學生產生余興未消、意猶未盡之感。那么,如何設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結尾呢?以下談談幾種較新穎的課堂總結方式。
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課堂教學的結尾是一堂課結束的自然表現形式,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硬加上去的。在《數學的用處》的結尾張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張老師剛講完:數字的用處是十分廣泛的。下課的鈴聲正好響起,她說:同學們要是還想了解數字的奧秘的話,那就Q 我,然后在屏幕上出示她的QQ號。這種結課的方式便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要精于設計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結構,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進程和時間,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高水平地駕馭課堂教學,并使之達到藝術的境界。
二、首尾呼應,照應開頭
寫文章一般都要注意首尾呼應,結構完整,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有些教師常常以提出問題,設置懸念的方式引入新課,用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這樣既能鞏固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又照應了開頭,因而使一堂課的教學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獨立的系統。使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中享受到解決問題、消除懸念的無窮樂趣,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 拓展延伸,活躍思維
有些新課講完后,不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把課尾作為聯系課內與課外,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擴展,開辟“第二課堂”。也就是說在一節課即將結束之際,教師或為學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探新的欲望,或誘發一個或幾個與以后學習內容有關的疑問,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問題離開課堂,把學生從課堂上激起的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去探索課本以外的奧妙。讓學生用新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用生活知識充實、提高自己的數學知識。真正體現新課標:“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理念。
四、 創設懸念,激發興趣
葉圣陶說:“結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的完了。”所以,優秀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教學結課時常常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找個“節骨眼”,像章回小說那樣,在關鍵的“節骨眼”上“剎車”,造成一種懸念,使學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時卻嘎然而止,從而給學生留下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數,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欲望,使“且聽下回分解”成為學生的學習期待。這樣,此課的“尾”就成了彼課的“頭”,使新舊課之間有了銜接,把一次一次的課堂教學連貫起來。
五、運用游戲,寓學于樂
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學的結束語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因此,在課堂結束時結合本課教學內容設計一個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結束一節課的學習,寓知識的理解應用于娛樂之中,使學生感到數學課并非枯燥無味,而是妙趣橫生。
六、 畫龍點睛,切中要害
一條龍畫得怎么樣,關鍵是在最后的“點睛之筆”,最后這一筆點好了,整條龍才能活靈活現。課堂教學的結尾也是整堂課的“點睛之筆”,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任何一節課都有重點和難點,我們在講完課堂內容的基礎上,結課時用幾句話點明本課的精華所在,可以一語道破,使學生對關鍵問題豁然開朗。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無限”,突破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注意濃郁的色彩、藝術的含蓄,使學生感到“言已盡而意無窮”,引起學生課后咀嚼、回味,展開豐富的想象。
七、情理交融,知情結合
一堂好的數學課的結束語,往往最能表現和升華主題。在數學課的結束中,如果能結合當天所學的有關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達到以知促情,知情結合的目的。
八、伴隨音樂,享受課堂
這種方式就是通過與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有關的音樂、童話、故事,或是看錄像、聽兒歌、詩朗誦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音樂之間和諧而統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結束一節新課的學習。
總之,一堂課的結尾就如一曲樂章的尾聲,設計得好,就會有擲地有聲、余音繚繞、回味無窮之感。我們要盡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設計,做到簡潔明快、靈活多變、新鮮有趣、耐人尋味,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一堂成功的數學課,不僅要有先聲奪人的“起調”,引人入勝的“主旋律”,還要有耐人尋味的“終曲”。當然,精彩的課堂結尾多種多樣,教學藝術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但只要我們勤于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就能夠創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收尾方法,從而使數學課堂教學結尾真正起到“曲終收撥當心畫,余音繞梁久不絕”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課堂教學表演藝術初探[J]. 李如密,潘朝陽. 江蘇教育研究. 2010(04).
[2]中小學教師實施對話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張曉麗,李如密.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