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李瑋
[摘要]為控制我國國企的高管薪酬水平,2009年9月16日,國務院與六部委聯合下發了限薪令,力求解決其薪酬過高、差距過大、隱性收入失控等問題。本文以177家壟斷企業為樣本,檢驗了限薪令出臺前后我國壟斷行業高管薪酬的變化情況。研究發現政府意在控制我國國有企業高管薪酬水平的目標并未得到實現。
[關鍵詞]高管薪酬 壟斷行業企業 限薪令
近年來,企業高管薪酬成為了國內外公司治理的一大熱門話題。在我國,高管薪酬呈現出日益膨脹,一路飆升的局面,為應對現存問題,中央六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限薪令,),是否起到關鍵作用有待驗證。同時,作為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在職消費作為國有企業高管收益的構成部分,其水平過高的問題早已引起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八項嚴格規定,以求運用政策的力量進一步規范當下國有企業高管的在職消費水平。
一、研究綜述
Grossman et a1、張維迎(1998)將企業高管的收益歸納為貨幣報酬和控制權收益兩個部分。本文將高管薪酬界定為貨幣性薪酬和控制權薪酬兩者之和,分析限薪令對以高管年薪為代表的貨幣薪酬和以在職消費為代表的控制權薪酬的影響。
國內外對于高管薪酬主要集中在對貨幣薪酬的研究,相關研究主要經歷了委托代理理論、最優契約理論和高管權力理論三個階段。高管的激勵契約既包括最廣為人知的貨幣薪酬(含薪水合同、獎金計劃等),還有在職消費(Rajan and Wulf,2005:Luo eta1,2011)、股權激勵和政治晉升(陳冬華等,2010)。CEO高薪作為貧富收入差距的一個縮影,其合理性始終備受爭議,無論是選擇市場競爭還是政府監管,都亟需改革的介入(Kandel,2009)。
在職消費方面,目前主要有以下幾個角度:代理觀(Jensen,Meckling,1976;權小鋒,2010)、效率觀(Rajan and Wulf,2005)、身份地位觀(Frank,1985)、稅收觀(Rajan and Wulf,2005)、貨幣薪酬管制觀(陳冬華等,2005)。國內在管理者年薪與在職消費關系方面,陳冬華(2005)發現國有企業管理者的在職消費與相對薪酬負相關,在職消費成為管理者年薪的替代性選擇。羅宏(2008)發現表明高管薪酬加劇了管理者在職消費。楊蓉(2011)指出在高管控制權影響下,兩者同時增加或一者增加另一個不變,都能使得高管實際總薪酬增加。
上述理論文獻說明了限薪令與高管薪酬之間,以及貨幣薪酬與在職消費之間確實存在相關關系,研究政府限薪令對以上兩者產生的實際效果,對于進一步規范我國壟斷行業高管薪酬、完善高管激勵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證研究
本文研究樣本選定壟斷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由于本文試圖觀察限薪令發布前直到當下的作用影響,將數據期間設為2007-2015年,經過篩選最終得到了14個代表性壟斷行業,177家A股上市公司的1405個樣本。本文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統計軟件是SPSSl7.0。
基于上文,本文提出以下實證模型:
模型1:研究限薪令與高管貨幣薪酬的關系
(1)
模型2:研究限薪令與在職消費的關系
(2)
模型3:研究限薪令與高管薪酬的關系
(3)
按照上述三個模型,分別進行檢驗,結果如下:
(1)模型1結果顯示壟斷行業企業高管貨幣薪酬與政府限薪令的頒布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90,說明限薪令頒布之后,高管的貨幣性薪酬反而出現了上升。
(2)模型2結果顯示高管在職消費與政府限薪令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37,但Sig值達到0.593,結果不顯著,說明限薪令的頒布對在職消費水平未產生影響,高管在職消費在2009年限薪令頒布之后,同樣產生了提高。
(3)模型3結果顯示,高管薪酬與政府限薪令的頒布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且相關性系數為0.321。說明限薪令頒布之后,高管薪酬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高管實際薪酬水平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結論與展望
本文以177家壟斷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檢驗了政府限薪令出臺以后壟斷企業高管薪和在職消費水平的變化。結果發現,“限薪令”并沒有對壟斷行業的高管薪酬水平起到預期的作用,高管貨幣薪酬依舊在上升,在職消費在上升,也就是說高管實際薪酬也在顯著地升高。我國高管薪酬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外部行政力量的進一步落實,重視市場調節的作用,還需要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不斷完善,著力加強對高管薪酬的內外部監督,規范公司的披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