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
摘? ? 要: 發表于1967年的《特別的貓》不同于多麗絲·萊辛一貫的寫作主題和寫作特點,作者用細膩溫馨的筆觸描寫了與貓咪們相處的生活情景。本文從西方生態批評的角度出發,以《特別的貓》為研究文本,從動物的主體性、自然生態危機和精神生態危機等方面簡要分析了小說中的生態中心主義傾向。作者在這部小說中對人類與動物、人類與自然、人與人應該怎樣和諧共處提出了思考,指出了人類生態危機和精神危機的根源所在,體現了萊辛的文學生態視野和生態理想。
關鍵詞: 生態批評? ? 《特別的貓》? ? 人類中心主義? ? 主體性
一、西方生態批評
喬納森·卡勒在“當今的文學理論”的學術講座中指出:“在當前的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領域內,又出現了多種理論發展趨勢,這些趨勢包括:敘事學的復興、德里達研究、人與動物關系研究、生態批評、‘后人類研究以及美學的回歸等。”[1]二十世紀后半葉,西方生態批評在女性主義批評和后殖民主義批評后興起,研究者們要求從生態學角度重新審視文學與自然的關系,用生態道德考察人類與自然的社會現實關系。并且力圖用文學藝術的方式使人們認識到在西方乃至全球越演愈烈的現代化進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人類借助現代科學技術開發利用大自然,盲目追求社會進步和自我發展,人類的這些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災難,以期借助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表達重建一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愿望。
20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多麗絲·萊辛被譽為繼弗吉尼亞·伍爾芙之后最偉大的女性作家,萊辛是一位有著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她的眾多作品涉及種族歧視問題、兩性關系、政治問題、人類生存危機等現實社會前沿問題,取得了極高的文學藝術成就。但發表于1967年的《特別的貓》不同于萊辛一貫的寫作主題和寫作特點,小說中沒有聲嘶力竭的呼吁和尖銳的批判,整本書字里行間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真實與溫馨,作者對貓咪的描寫極其細膩入微。萊辛的這部小說可能并非刻意探討嚴峻的自然生態問題,但作者對生命的觀照和強烈的文學責任意識使得這部小說透露出強烈的動物主體性和生態意識。運用西方生態批評的相關理論可以更好地解讀多麗絲·萊辛的《特別的貓》,反思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利和弊,從而建構動物的主體性地位,達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
二、何為“特別的貓”
《特別的貓》英文名原為“Particularly Cats”,從“particularly”一詞的使用不難看出萊辛對世人普遍的、約定俗成的看法的質疑,在“愛貓成癡”的萊辛看來,“貓”和人類一樣生而平等,而非僅僅是人類的寵物和伴侶,甚至是不值一提的“東西”。貓咪是人類的好朋友,是如同家人一般的存在。小說通過豐富細致的描摹和生動具體的敘述,給讀者呈現出了一個多姿多彩、活靈活現的貓咪世界。萊辛超越了西方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具有生態價值觀和動物主體性的意識,進而從貓咪的世界和人類與貓咪的相處中觀照人生和社會、提出問題、反思現實。
(一)動物的主體性
整部小說著重描繪了幾只貓在“我”家的生活狀態,其中對兩只母貓灰咪咪和黑貓、兩只公貓流浪貓魯夫斯和大帥貓巴奇奇的形象刻畫尤為細致。“我”作為觀察者和敘述者,通過“我”的視角展開故事情節,塑造貓咪們的生命姿態,向讀者拋出疑問——貓咪眼中的人類和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呢?貓咪理想的生存狀態又是怎樣的呢?萊辛在非洲成長和生活的經歷使得小說開篇對非洲生態環境的描寫生動立體,其中寫到了“我們只要一發現野貓跑到我們家的山丘棲息,就會毫不猶豫地開槍格殺”。因為在當時沒有人能夠替貓咪做“去勢”手術或者結扎手術,過度繁殖的貓咪和受傷、體弱多病的動物家禽們都會被人類用藥物和槍殺的方式殘忍地結束生命。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的發展越來越迅猛,人類社會也要求進一步開發利用大自然,地球上布滿了人類,人類的盲目自大和肆意妄為已經并正在遭受著大自然法則的懲罰和警告,動物的過度繁殖等一系列問題一直也正在困擾并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童年幾次關于貓咪和其他動物的悲慘的經歷讓“我”明白“一個老是四處流浪、不斷搬家的人,并沒有資格來飼養貓咪。貓咪不僅需要一個屬于他的人,他同時也需要一個自己的地方。因此一直到整整二十五年之后,我的生活才再次具備讓貓容身的空間”。每只貓和每個人一樣,是獨立存在的生命體,有著與生俱來的、被大自然賦予的、和人一樣的個性和魅力,萊辛在小說中把每只貓的外貌、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都刻畫得惟妙惟肖。貓咪與貓咪的相處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相似而又不同,它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溝通方式,彼此之間用友好、敵對、嫉妒、喜愛等情感紐帶連接。不同的是,家貓的生活狀態和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類的影響,它們極度缺乏安全感,尤其是曾經有過良好生活環境、被主人寵愛可是后來又被人類遺棄的動物們,它們需要看人類的眼色采取必要的行動。小說中的灰咪咪美麗動人、驕縱任性,精致高雅又完美無瑕,她簡直就是一位天生的女王,渾身上下、舉手投足之間散發著致命的魅力,連主人“我”都無法忽視她那濃烈的神秘氣質。
小說中的“我”在觀察貓咪的行為舉止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動物為什么做出這些舉動,渴望能夠和動物交談,也想要知道它們在思考什么。“我”在與貓咪們的朝夕相處中觀察到貓咪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它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和人類認為貓或者其他動物應該怎樣怎樣并不相同。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和獨立的存在體,人類應該尊重貓和其他動物的主體性,給與它們應有的關愛和生存空間。小說還通過家貓與野貓,都市貓與鄉村貓的生存狀態的對比,突出說明了人類對貓等其他動物的圈養,一方面為它們提供了相對安定舒適的生活環境,但在很大程度上也約束和剝奪了動物們的自由和權利,人類在慢慢改變動物們的自然屬性、改變自然生態原有的平衡系統,這些都體現出萊辛有意識地由西方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向生態中心主義的轉變。
(二)自然生態危機
小說中修剪樹枝的工人一語道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對自然造成的破壞,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和方式剝奪了百年大樹的生存空間,在這位修剪樹枝的工匠的眼中,生長了一百多年才長成的如此高大壯觀的大樹是大自然的饋贈,而人類僅僅為了自己的需求隨意砍伐樹木,使百年古樹轟然倒地,原本和大樹共生的鳥兒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窩巢,這些在工匠和“我”看來都是十分可笑的,帶有荒謬的悖論色彩。
小說文字寫實、筆觸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體現了作者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思考問題的方式,表現出生態中心主義的特征。小說第二章中描寫了一場空氣污染給人們和貓咪造成的恐慌,“難道我們的時間感消失了嗎?原子彈終于在某個地方爆炸,受核污染的云朵覆蓋了我們的大地,還是我們這最美麗島嶼上的眾多死亡工廠之一,因為不慎而讓毒氣外泄?換句話說,我們是否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了呢?我們得不到任何訊息,只好站在窗前靜靜凝望。窗外是一片陰沉、令人窒息,如硫磺一般的天空,那是一種帶有暗黃色的漆黑。空氣嗆得我們喉嚨發疼,就好像待在剛用過炸藥的礦坑里似的”[2],這一段文字帶有強烈的現代社會的特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考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更多地為自己的私利考慮,人類妄圖征服自然、統治自然,尋求各種甚至極端的方式利用改造自然。這些做法有的破壞了大自然的法則,并對自然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無法彌補的損害。不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地球上存在的各種生命體,更是為了將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維護其他物種和生命的生存權利,在不造成自然生態系統災害的基礎上進行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發展。人類一旦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必將遭到自然嚴重的懲罰。
(三)精神生態危機
在非洲的時候沒有條件給貓做“去勢”手術或是結扎手術,“我”去詢問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每個禮拜都會有幾百只流浪貓被處死,在他們看來,手術是必要的、甚至是最有效的控制流浪貓的手段,在現實境遇和他人的堅決的言辭下,“我”雖然猶豫不定、覺得不忍心,但是還是帶著灰咪咪去做了手術。“我”看出手術后的灰咪咪受到了巨大的傷害和打擊,她的驕傲和自尊心都受到了傷害,驚恐的黑色眼睛里滿是驚恐,在向來驕傲優雅的貓咪看來,她這是受到了人類赤裸裸的背叛和傷害。手術可能給家貓、給它的主人切切實實帶來了好處和便利,可能從源頭上控制和避免了動物的過度繁殖,但是手術對貓咪造成的傷害無法用之后的關愛和照顧補救。灰咪咪原本是一只充滿了魅力、非常驕傲的貓咪,手術后的灰咪咪失去了她原有的大自然所賦予的魅力,變成了一只喜歡盲目討好人類的“小丑”,但是面對這樣的“悲劇”人類可能也別無選擇,只能狠心選擇讓它們變成“不完整的貓”,這種方式總好過用藥物或槍殺的方式親手結束它們的生命,這看似是一種最佳的處理方式。
“生態審美反映了主體內在與外在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審美意識不僅是對生命價值的體驗,也不只是對外在自然美的發現,而是生命的共感與歡歌。”[3]與灰咪咪的外貌和性格截然不同,另一只母貓黑貓穩重固執、謙遜樸實,“總是顯得沉靜而疏離,仿佛已退回內心某個遙遠的角落”,灰咪咪和黑貓在家里是敵人也是不可缺少的朋友,她們彼此爭寵,有二者都能夠接受的平衡法則。在萊辛筆下的貓咪世界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人類社會和現實生活的影子。小說在第一章提到“我”童年的經歷和記憶,在“我”那年冬天大病一場時幾乎沒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一只貓咪帶給了“我”快樂和溫暖,那只貓咪教會“我”很多,給“我”留下了此生不會遺忘的記憶。再如小說中出現不多的對于人類的描寫,第六章寫了一位巴黎小姐的故事,她“不知為何昏了頭”,想要照顧一只鳥。可是當她面對人們的目光和言辭時,還是拋棄了她照顧了一個冬天的鳥兒,由此可見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里,人類對動物的責任感與現代社會世俗化的矛盾存在著強烈的沖突。貓與貓、貓與人、人與人是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的關系,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類和其他動物、生物一樣,是構成大自然、組成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人類漫無止境的膨脹的物質欲望和現實社會越來越多的虛假誘惑,使得現代人普遍患上了“現代病”,不僅使動物們更使人類自己喪失了純真的自然家園,人類在肉體和精神上對自然的疏離愈發嚴重。
三、詩意棲居的可能性
人類的莽撞和任意而為破壞了大自然原有的秩序,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工業文明時代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的濫砍亂伐、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以及工業生產、頻繁戰爭等人類生產活動,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自然生態問題,而這些自然生態問題的日益嚴峻又給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威脅,造成了人類精神上的壓抑感、恐慌感和空虛感。整部小說中有多處都體現出萊辛對人類生存和命運的密切關注和深刻思考,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人類為什么而存在,人類又應該怎樣生活?充滿了巨大變化的二十世紀社會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在帶給人們先進生活的同時,人類離大自然越來越遠,甚至給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也掠奪了人類生活的自由和人類存在的初心,人們患上了孤獨、焦慮、自私、疏離的“社會病”。人類面對生活現實時的困惑和抉擇也從側面反映了現代人糟糕而忙碌的生存狀態,生活只是為了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而已。
看似充滿溫馨實則略顯荒誕可笑的是,“我”跟街坊鄰居們的社交往來,都和貓咪有關,貓咪成了“我”進行人際交往的紐帶。再如“我”開車時貓咪強烈的不安與恐懼感和人類的見慣不驚的鮮明對比,人類可以借助一只貓的眼睛和內心,去重新體驗現實社會的種種混沌與恐慌。人類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浪潮中習慣了噪音,貓咪的敏感讓“我”重新思考現代社會中我們正在遭受到精神生態危機。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現實的疏離和無奈,人應該怎樣存在是一個值得人類永恒思考的哲學命題。小說中還講述了自命甚高的人類總把昆蟲世界中那些喀噠喀噠、唧唧嘎嘎、吱吱喳喳、嗡嗡嗚嗚的聲響,當作是一首大自然所譜出的蟲鳴交響曲,可在昆蟲看來,人類根本無法明了他們的真正意蘊,就像人類總是認為植物沒有意識,且無法思考一樣,實際上,動植物對大自然的感知程度要遠遠超出人類。我們應該聆聽自然的聲音,讓身心真正地回歸自然、享受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切,作者在小說的最后寫道“人和貓雖然屬于不同族類,但我們企圖跨越那阻隔我們的鴻溝”[4],表達了萊辛對于人類和動物等生物一家親的美好愿景以及救贖人類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的不懈努力,以求建構現代人的精神家園,在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中尊重動物等生物的主體性,達到完滿美好的生命體驗。
萊辛的其他小說等文學作品,如《草原日出》《又來了,愛情》等篇也體現了作者自覺的生態意識取代人類自我意識的文學創作傾向。我們沒有辦法對萊辛一生的文學創作進行準確的界定,她的不斷批判、探索和創新的文學藝術精神體現了她作為一名人文知識分子所盡的職責和思考,她在人生經歷和文學創作中不斷跨越邊界,開拓了新的領域。“愛貓成癡”的萊辛在自傳中寫到:“我并不是一開始就喜歡貓,我是在以后才學會喜歡貓的,把它們當作每個不同的個體,正如人一樣”[5],直到后來貓咪完全融入了萊辛的生命,成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與貓相知,一輩子跟貓共處的歲月中,最終沉淀在我心中的,卻是一種幽幽的哀傷,那跟人類所引起的感傷并不一樣:我不僅為貓族無助的處境感到悲痛,同時也對我們人類全體的行為感到內疚不已”[6]。
生態美學“是在后現代語境下,以嶄新的生態世界觀為指導,探索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為出發點,涉及人與社會、人與宇宙及人與自身等多重審美關系,最后落腳到改善人類當下的非美狀態,建立起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審美的存在狀態”[7]。《特別的貓》這部小說沒有強烈的諷刺和尖銳的批判,而是用輕松愉快、形象生動的文字和描寫,從人類的好朋友、好伴侶——貓咪出發,通過對貓咪與貓咪、貓咪與人類、人類與人類的相處提出矛盾沖突和現實問題,啟發讀者思考,自命為宇宙中心的人類應該怎樣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而彼此達到生命詩意地棲居?人類與動物都有存在的權利,萊辛在《特別的貓》這部小說中對動物給予了深切的喜愛與同情,寄希望于建構人類與自然、人類與人類、人類與社會的和諧的生態關系,指出了人類生態危機和精神危機的根源所在,體現了萊辛的文學生態視野和生態理想,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學以及文化場域的變化和發展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美]喬納森·卡勒.當今的文學理論[J].外國文學評論,2012(04):49-62.
[2][4][6][英]多麗絲·萊辛,著.彭倩文,譯.特別的貓[M].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38,278,247.
[3]徐恒醇.生態美學[M].西安:陜西教育出版社,2000:9.
[5][英]多麗絲·萊辛,著.朱鳳余等,譯.影中漫步[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38.
[7]曾繁仁.生態美學:后現代語境下嶄新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