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儒珺
摘? ? 要: 韓寒的作品一直以幽默簡潔、辛辣明朗見長。而反諷作為韓寒作品中的常見手法,往往在指此言彼和正話反說之間,造成一種顛覆嘲弄的否定效果。分析把握《一座城池》中的敘述反諷,從其表現形態、社會意義以及內核力量出發,來領略韓寒的價值譜系和個人成長,更重要的是透過韓寒的作品,來體會出一代青年,在特定時期內的文化認同、價值選擇和精神風貌。
關鍵詞: 韓寒? ? 敘述反諷? ? 《一座城池》
韓寒自初渉文壇起,便引發軒然大波?!爱敶斞浮薄皢栴}少年”“文化英雄”的稱號接踵而至,褒貶不一的評論、是非蜂起的論爭紛至沓來。而《一座城池》,被韓寒自己稱為“迄今為止,最滿意的作品”。它延續了以“反諷”作為主要修辭藝術的韓式風格。其中的敘述反諷,既是一種文學創作的手段,更是作者對話外界的窗口。在看似幽默的敘述反諷背后,凝聚著青年一代的精神氣質,以及作者韓寒對現實最深的思考和期待。
一
《一座城池》主要講述了一群青年因一次打架斗毆事件而從學校肄業,從此過上了亡命天涯的流浪生活。他們隨心所欲、目中無人,這座陌生的城池成了他們的烏托邦,一切都只為了自由地活著。作者借這群漂泊流浪的少年之眼,目睹了各式各樣的傳奇經歷,在詼諧簡潔的敘述之中,展現了復雜豐富的反諷姿態。
其一,幽默風趣、插科打諢的語言反諷是作品中敘述反諷的主要結構。首先,在《一座城池》里隨處可見嬉戲、幽默、夸張和拆解,形成簡明硬朗又略帶譏誚的話語風格?!斑@點我到現在都沒有想明白,那些明明都是下流的人,為什么湊一起就叫上流社會呢?”[1]“大學里怎么會有學生要當二奶?”“你這么想當然想不通了,你就當人家二奶有上進心來上大學就行了?!盵2]作者借助這種言此指彼、正話反說的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反諷式的拆解,從而將個人與歷史相關聯,加深人們對社會現實的思考。除此之外,這種語言反諷也表現在粗俗與崇高、嚴肅與調侃的二元融合上。作者往往在表達某個嚴肅的觀點和看法之后,緊接一個幽默、粗鄙的調侃,在這一雅一俗之間,不言自明的諷刺效果已躍然紙上。例如“只是我不明白為什么人們都要把這些所謂的安全感托付在一些身外之物上,比如房子或者在銀行的存款。這地球是如此不可靠地懸在宇宙之中,地震、戰爭、經濟崩潰等等隨時會把我們的身外之物奪走?!睂Υ酥魅斯诮涍^一番認真地思考、咨詢后得出結論:“當然是安全套能帶給我們安全感啦?!盵3]上一秒還在感嘆現代人對身外之物的追逐,下一秒則用玩世不恭的調侃來化解正經嚴肅的作品氛圍。在嚴肅話題與粗鄙詞匯的不協調之間,形成一種嘲弄式的反襯。值得注意的是,在語言反諷里,我們可以明晰地看到作家與敘事人的不同?!白骷彝ㄟ^反諷設置一個與他本義相反的敘事人。敘事人傳述了表層涵義,但敘事人具有明顯的虛偽標志,令人難以相信;于是,人們越過了敘事人,沿著一個相反的方向看到了作家所欲表現的潛臺詞?!盵4]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背道而馳,構成了文本的張力結構,表層辭令和深層內涵既相互排斥,又相互獨立,二者在相互作用的同時造成一種嘲弄的否定效果。
其二,除了表層的言語反諷外,《一座城池》中的敘述反諷也表現在更深層次的情境反諷上。按照米克的觀點,在言語反諷時,人們往往站在反諷者的角度,而情境反諷則讓人們位于觀察者的立場上,人們冷眼旁觀著事態的演變,因而更具哲理性和悲劇性效果。在《一座城池》的故事開頭,作者先用戲謔的筆調描寫了“我”在車站打公用電話、打出租車等一系列從被騙到被威脅直到不得不從的諷刺場景。在這其中作者不再使用不正經的詞匯,嚴肅的白描與尖銳的嘲弄之間形成令人捧腹的喜劇效果。又例如文中寫道“我”、健叔等人因走投無路而心懷愧疚地把一個壞了的取暖器以100元的價格賣給了個老頭,可三天后發現老頭在原地賣取暖器,且旁邊立了個牌子“全新取暖器,兒子送,家中已有,200元?!盵5]此時的老人已不滿足于原價賣,而是已經吃虧了還想再賺點。人性中的自私貪婪、轉嫁災禍的心理在情境反諷里被一覽無余。值得注意的是,在韓寒的小說中,情境反諷的形成往往是一種對荒誕普遍性的認同。他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平凡到似乎每個普通人都經歷過。世界是荒誕的,每個人都自愿地或被迫地參與其中,這樣就在故事內外都形成了令人自省的諷刺情形。
《一座城池》在語言反諷和情境反諷兩方面展現了復雜的反諷姿態,它延續了韓寒一貫的簡潔明了、幽默辛辣的作品風格,而其中的敘述反諷與韓寒的其他小說相比,又有著不同之處。
在韓寒以往的作品里,無論是《三重門》《像少年啦飛馳》還是《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我們雖可以透過文字體會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但韓寒往往采用局外人的俯視視角,他不帶感情、冷眼旁觀地俯視著人們的一言一行,在毫不留情地嘲諷之余卻并不會明白顯現地流露出自身的價值批判和個人立場。而在小說《一座城池》里,作者不再游離于故事之外,而是在反諷的同時直接表現出自身對事態的看法和評價。例如在小說最后,描寫到城市居民借著爆炸的契機而搶砸商店,甚至不惜互相侵犯、大打出手時寫道“我覺得這座城市里的大部分人已經暫時不是人了。隨著天色漸漸昏暗,路邊開始出現頭破血流昏迷不醒的人。我覺得周圍有很多野獸看著,不過幸運的是,我也是其中的一頭,而且奔跑的速度大家都差不多?!盵6]在這里韓寒不僅批判了人性的異化和獸性的顯現,且對于敘述者“我”也開始有著自我反思。一直以來,韓寒作品中的主人公“我”都是叛逆少年的代表,他們玩世不恭、放蕩不羈,是現行文化秩序和價值符號的反叛者。作者往往借助這些反叛者來表現對社會現象的思考,他們身上留有韓寒自身的影子,因而對于他們出格的言行作者往往采取默認、包容甚至贊許的態度。而在《一座城池》里,作者在批判外界的同時也開始反思自身,這種雙重關照使得其小說在思想層面呈現出更加成熟、圓融的姿態。
二
戴錦華曾指出:“如果說新中國的第一代藝術家是為革命戰爭的歷史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化所造就;那么此后的幾代人則是在反叛自己的生長年代,反叛‘喂養自己的文化的過程中獲得社會的認可與彼此間的指認?!盵7]作為青春文學的代表作家,韓寒的言行和作品在青年一代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其作品中的敘述反諷是一種價值符號,具有普遍的時代印記和社會意義。
其一、《一座城池》中的敘述反諷映襯出青年一代的叛逆心理,成為青少年尋找共鳴和宣泄情緒的出口。逃離學校的問題少年、渾渾噩噩的日常生活、同甘共苦的哥們兒義氣、令人向往的美好女性,諸此種種成為韓寒作品中的共同母題。作為“80后”的一代,韓寒的作品映襯出一代青年的叛逆心理。青年有青年的煩惱,他們不愿不顧一切地“吶喊”,也不愿就此悄無聲息地“彷徨”,無法毫無忌憚地“釋放”,也不愿一味遷就地“壓抑”,敏感而又細膩的他們在韓寒的作品里找到了情緒宣泄的出口。例如在《一座城池》乃至韓寒的其他作品里,粗鄙調侃的用語隨處可見,如“裝逼”“二奶”“妓女”“手淫”等等,但如此大膽犀利的用詞非但沒有受到指摘,反而備受青年的追捧。這種用粗俗簡潔的詞匯來談論公共話題的方式,滿足了大眾的心理需要。青年們在韓寒身上看到了偶像的影子,韓寒身上也映襯出青年一代的精神氣質。于是韓寒成為廣大青年的代言人,故事主人公的叛逆生活讓他們好奇向往,他們在韓寒的敘述反諷中找到了共鳴,放松著被長久壓抑的自我。
其二、《一座城池》中的敘述反諷也引發出對一系列公共話題的反思。在《一座城池》里,有不少片段涉及對權力體系的嘲諷。例如媒體虛假宣傳、醫生宣稱“救死扶傷”而并非“免費救死扶傷”等等,引發民眾對公共話語尤其是權力體系的反思。對于這個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話要說,但又不知如何表達或不敢表達,欲言又止的他們在韓寒那里得到了排解。敢言他人之所想,敢言他人之不敢言,這種幽默辛辣的諷刺,因其所指渉對象的權威性而更有大快人心的效果。例如對于報紙上說,市民愛去圖書館或者博物館,居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善。作者緊接著反諷道“這篇報道很有前瞻性,因為市圖書館和博物館還沒落成。當然也能理解為市民們按捺不住期盼的心情,紛紛自帶書籍在圖書館工地上閱讀,或者在博物館工地上參觀施工過程中挖到了一些文物?!盵8]一方面,這種敘述反諷是大眾自我寬慰的獨白和緩解焦慮的途徑,面對權勢的強梁,大多數人都沒有公然面對的勇氣,于是這種幽默詼諧、冷嘲熱諷便成了他們對自身境遇的安撫。另一方面,這種敘述反諷更映襯出一種扭曲變形的反抗,這一點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0年代的王朔、90年代的王小波、新世紀十年的韓寒,他們是不同階段的代表?!畱蛑o美學的深刻之處,正在于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抵抗策略,應對著‘脫歷史的疏離與分裂?!盵9]此時的敘述反諷顛覆著主流話語系統,它在反思公共問題的同時,也于無形中參與了社會道德的建構。人們在反諷里看到了“意見領袖”和“社會公知”,敘述反諷也成為民眾眼中的利器,以此來對抗著社會的不公。
《一座城池》中的敘述反諷,既映襯出一代青年的叛逆心理,更因其涉及到對公共問題的思考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韓寒以一種去精英化的形態介入社會生活,人們在作品的敘述反諷里,看到了自己不敢表達的切實想法,此時的韓寒不再是作家韓寒,而是他們內心里最真實的自己。
三
反諷是一種否定、一種拆解,但拆解的背后必定有其潛在的內核力量。而韓寒敘述反諷的精神內核,則是一種對人生的懷疑和生命的漂泊之感。
黃平曾稱韓寒的雜文是這個時代的文化游擊戰。“這里的‘游擊,不僅僅是比喻意義上的,更是游擊的本義,在沒有找到自己‘根據地情況下的游蕩、回擊?!盵10]但這種游擊不僅限于雜文,其小說也整體呈現出一種虛無主義的氛圍,在其敘述反諷的背后,是對世界的懷疑和游離之感。韓寒作品里的主人公始終是漂泊著的,例如在《一座城池》里,第一個出現的場景是火車站,故事中我和“健叔”自認為是殺人犯,因而一路游擊、一路逃離。而在《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中,全文以“空氣越來越差,我必須上路了”作為第一句話,從此開始了主人公沿著“318國道”從上海到西藏的漂泊之路。除了故事主人公的顛沛流離之外,其作品中的敘述風格也給人一種漂泊、游擊的印象。在韓寒的小說里,一般沒有緊密的邏輯結構,故事發展也無太強的前后關聯。他多通過主人公的對話、回憶來推動敘述進程。這種片段化、破碎化的文本內容和敘述方式,其根本指向是一種懷疑人生的虛無、漂泊的情緒。他們一路漂泊、一路游擊,卻也不知道該去向哪里。他們反叛著現行的文化秩序,卻也構建不出自己的心靈根據地。因為內心的虛無和漂泊,所以懷疑生活的意義。作品中的敘述反諷是漂泊、空虛之感的外化,他們在敘述反諷中來獲得一種自我的身份認同。
這一點在韓寒自己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少年成名的韓寒,在高中時便因頻頻掛科而選擇退學,他高揚“七門紅燈照亮我的前程”,大肆抨擊教育制度。“現如今的大學像妓女一樣,只要有錢,全國所有大學都乖乖排成一排隨便你點,想上哪個上哪個,愿意多花點錢甚至可以幾個一起上。”[11]曾經的韓寒是那樣的鋒芒畢露,但而今經過歲月的洗禮,他已愈發的成熟圓潤,此時的他也開始反思年少時的言行。例如他在《我所理解的教育》中坦言“現行的教育制度包括高考制度,肯定無法照顧到方方面面,也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但沒有一個制度是可以照顧到所有人的,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它有著基本的公平?!盵12]在十年前,我們很難想到這是出自韓寒之手。從以前的叛逆少年,到現在的已為人父,敘述反諷依然是韓寒作品中的重要特征,但已褪去了早期的伶俐尖銳,這其中的深層原因便是隨著年歲的增加,其對人生的虛無和懷疑之感的自我排遣。現如今的韓寒已不再模糊自己的價值立場,而是對公共話題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因而他在保留以反諷作為發聲的途徑的同時,而換以更加寬和包容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
綜合而言,作為“80后”的代表作家,韓寒始終在青春文學的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但從韓寒的成功來看,在某種程度上,韓寒自身的符號價值遠遠大于其文學價值。“韓寒”似乎成為一個代名詞,他身上表現出來的特立獨行、褻瀆權威、蔑視名流,符合人們在一個階段內的心理需要。而“韓寒熱”的出現,實際上也映襯出一代人在特定時期的文化認同和精神面貌,光憑這點,韓寒就是值得被紀念的。
參考文獻:
[1][2][3][5][6][8]韓寒.一座城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141,58,35,148,209,44.
[4]南帆.反諷:結構與語境——王蒙、王朔小說的反諷修辭[J].小說評論,1995(05).
[7]轉引自徐世強.通往現實的“三重門”——論韓寒及其小說創作[J].文藝評論,2008(6).
[9]黃平.反諷、共同體、和參與性危機——重讀王朔《頑主》[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7).
[10]黃平.“大時代”與“小時代”——韓寒、郭敬明與“80后”寫作[J].南方文壇,2011(3).
[11]韓寒.雜的文[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8:25.
[12]韓寒.我所理解的教育[EB/OL].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94692043550866,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