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元麗
摘? ? 要: 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之一,在高中地理常規課堂教學方面落實起來卻很難,特別是在人文地理教學中更難。作者以“產業轉移”課堂教學進行嘗試,試圖找出人文地理教學中提高地理實踐力的有效途徑。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嘗試,發現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現象為基礎,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以致用能有效提高學生在人文地理學習中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實踐智慧。
關鍵詞: 地理實踐力? ? 人文地理? ? 教學方法
一、地理實踐力與人文地理教學
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在地理研究性學習、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地理(模擬)實驗等地理活動中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地理實踐力包括三方面內容:基本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實踐智慧(品質)。基本實踐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專業性活動或具體活動的能力。綜合實踐能力是指獨立辦事和分析解決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問題的能力,屬于解決綜合問題的高層次能力,具有綜合性、獨立性與主動性、一定程度的創造性及個性和指向性等。實踐智慧(品質)即明智選擇意義上的理智,一種智力德性。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認為,實踐智慧是一種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將抽象思想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
人文地理學探討是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具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特點,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注重人地關系協調發展。在高中地理常規教學中,常以讀讀記記做做的方法進行教學,沒有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該如何把地理實踐力落實在當下的常規教學中呢?筆者在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節“產業轉移”中進行了嘗試,以地理核心素養為指導,從課標解讀、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學生情況、教學評價這五個方面落實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筆者發現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現象為基礎,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以致用在高中地理教學有限的時間內,有效提高學生在人文地理學習中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實踐智慧。
二、地理實踐力引領下的教學設計的特征和要求
1.課標要求及解讀
本節課標要求了解產業轉移的基本規律;運用案例分析理解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及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樹立熱愛家鄉、建設美好家園的鄉土情感。在實踐基礎上實現教學目標,最好的方式是實地調查研究,但現實是一方面學生學習時間緊,很難開展實地調查。另一方面是能參觀的企業少,即使能參觀,只能了解一個企業,案例太少,不利于學生建構。這就要求教師“紙上談兵”,查找大量資料,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企業樣本參考,促進學生歸納、總結、建構上升到理性認識。
2.學情校情分析
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事物更有利于學生提高實踐認知,筆者學校的學情正好可以充分挖掘其價值。因為筆者所在學校位于蘇州市吳江區,吳江經濟的發展是東亞產業轉移的典型產物,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在吳江區近二十年的發展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其影響滲透到學生的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學生有廣泛的生活體驗,對理解產業轉移奠定了感性的基礎,有利于通過學習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我校所在的蘇州灣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我學故我用,學生如果能對學到的產業轉移知識提出合理建議,就能把地理實踐能力落到實處。
3.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以地理核心素養為根,地理實踐力為莖,本節教學設計為葉。首先在課堂教學中以小組合作—集體討論—上講臺匯報的形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在互動中發揮自身優勢;其次,在案例討論中分組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合作,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發現產業轉移的因素及影響,能以批判視角理解產業轉移是一把雙刃劍。最后,“我為蘇州灣的發展獻計獻策”,邊學邊用現學現用,對吳江區新的開發區建設中,學生能提出合理化建議,把地理實踐力落到實處,扎根到生活中。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4.教學過程設計
[三維活動一:產業轉移的意義]
[三維活動二:產業轉移的知識建構]
[三維活動三:我為蘇州灣的發展獻計獻策]
三、地理實踐力引領下的教學設計的教學反思
反思實踐活動效果。以學生身邊耳熟能詳的企業為案例,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熱情,提高參與度;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能感悟并理解產業轉移是一把雙刃劍,應注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能把吳江經濟開發區的經驗得失合理有機地運用到“我為蘇州灣的發展獻計獻策”中。學生能邊學邊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真實復雜劣構的情境下,討論本校所在蘇州灣的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達到生態、經濟、社會三者的協調統一。是學生在本節實踐中獲取潛隱知識和背景信息、定義問題及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反思實踐活動內容。實踐活動案例的選擇僅用教材是不夠的,應該以教材體現出的地理核心素養為指導,選擇易于操作的實踐內容,盡可能提供多個案例,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方面,教師創設真實復雜劣構的情境,在“我為蘇州灣的發展獻計獻策”中,為建設“美麗吳江”“生態吳江”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生能把總結的規律(地理實踐力的“實”)結合人地協調、區域認識運用到實際(地理實踐力中的“踐”)中,學以致用,踐行到生活中,合理地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建設美麗家園、熱愛美麗家鄉的感情油然而生,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實踐智慧,地理實踐力扎扎實實地落地生根了。
反思實踐活動組織。地理實踐力引領下的人文地理教學探究在當下課堂教學中,最好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以致用(最好是上講臺匯報)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合作中發揮每位學生的優勢,善于組織的就當組長,善于語言表達的就匯報,善于文字工作的就記錄等,讓盡可能多的學生體會到成就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實踐力,又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發現及時改進,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驅力,積極主動地實踐。
反思再次實踐的改進。通過這次人文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的嘗試探究,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時,筆者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必須在二次實踐中不斷改進。如本節內容在一課時內完成有點困難,最好分為兩節開展。留給學生討論匯報的時間不夠充分,“為蘇州灣的發展獻計獻策”設計APP的教學環節,就不能在課堂上完成和當堂匯報。在小組合作方面,四個人一組討論,討論的內容多,分工不明確、不細致,導致開始氣氛很熱烈后來有點冷場,虎頭蛇尾。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真實劣構的地理事物“我為蘇州灣的發展獻計獻策”還可以更深入更透徹,這些都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劉義龍.基于體驗式教學背景下的“產業轉移”教學設計與反思[J].地理教學,2018(1):24-26.
[2]郭芳英.在人文地理教學中提升高中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探討[J].地理教學,2015(23).
[3]杜家偉.談地理實踐力的課堂教學落實路徑[J].地理教學,2017(13).
[4]傅祿建.也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J].上海教育,2015(6).
[5]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養: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04).
[6]湯國榮.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