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郢
摘要:青年階段是人生價值觀和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階段是逐步明確理想目標和對未來生活發展的社會取向產生決定性影響的關鍵時期。本文將探討法治意識程度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和青少年認識法治的因素,同時,提出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識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法律;法律意識;理解法治
一、法律概念
我國廣義上的法律是抽象意義上的,指的是整個法律,包括憲法,法律,法令,規章,決議,指令,規章和國家制定的其他判例文件。狹義法律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一個國家的憲法是國家法律的基礎和核心,法律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法律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法律可分為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和訴訟法等法律部門。
我們通常接觸的法律通常是法律規定條文,體現在特定的法律中。實際上,這只是靜態意義上的一種規律。事實上,從法律的制定到社會,法律也有其動態的層面。實踐中的所有活動,包括實施,應用和監督,都屬于法律的概念范疇。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和成文法國家。成文法顯然是一個真實而真實的法律文本。我們根據法律文本行使司法權。相應地,有一條不成文的法律是英美法系。文本的形式,主要是習慣法和判例法
二、提高年輕人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紀是法制社會,步入這個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法律規范自身行為,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很有必要。法制社會要求我們守法、用法,法制社會是提高我們道德素質的標準。目前來看,法律規范了公民的行為,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違法犯罪行為,改革開放以來,更加重視法律的完善,并將其作為道德標準。法律是我們國家發展的保障,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人的法律意識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對自己的責任,如果沒有良好的法律意識,一個人就很難在特定的環境下生存下去,法律給我們撐起了一把保護傘,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如果缺乏法律意識,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而這個道德底線必須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可能會堅持生活中自己的底線,勤奮工作,成為一名出色的工匠,使其生活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青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基本在這個階段,培養其法治意識和明確自身未來生活發展的方向。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要加強法律的宣傳,提高自己的道德觀,注重這個階段的法制教育,全社會要共同監管。
三、法治對年輕人成長的影響。
在社會意識中,法治意識作為指導,對于人們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對于青少年來說,法律能從一定程度上規范了青少年的行為,減少了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法律對青少年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也是提高青少年道德品質的一個依據。越能準確的規劃未來人生的發展道路,而且這種趨勢將隨著年輕人的成長變得越來越明顯和成熟。此外,根據國內外對年輕人法治的認識的影響的研究,你必須有突出的法治意識,以發揮社會意識對社會的最大效力,對于年輕人來說,如果忽略法治意識培養,就不能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于他們自身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對于青少年來說,法律是重要的保護傘,未成年保護法對未成年的成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對于祖國建設有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法律也是重要的發展依據,能夠提高公民的道德品質,提高自己的責任感,鼓勵他們為國家做貢獻。近幾年來看,法律是法治社會的標志,法律知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時代發展逐漸更新。
綜上所述,法律是提高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法律是現代社會的制度保障,對于人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它是一種思維模式,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觀念碰撞的產物,對人的思想以及行為都有規范作用,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法治意識對生活發展方向的影響。
法治意識的強弱深刻地影響著未來生活發展方向的選擇,法治意識強的學生,多是文科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表示,他們將致力于法律職業,工作中法律一線。法律意識相對較弱的理科學生表示,他們不愿意參與法律相關的行業,更愿意找律師解決問題。因此,缺乏法律知識可能導致青少年做出違法亂紀的行為。
五、推進和提高法治意識。
1.在家庭和生活中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青少年樹立法治觀念,提高法制意識,收集國內外熱點新聞和資訊,有助于提高年輕人判斷力和法治意識;培養其觀看法治電視節目的習慣,使家庭生活中法治觀念更加濃厚。生活中履行法律規定,不酒后駕車,遵紀守法,樹立榜樣
2.培養青少年的認知能力。日常生活中應注重以下幾點。(1)教師和家長應善于觀察年輕人對法治的看法,判斷其正確性,指導他們走正確的道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注意法律,腐敗官員等新聞,并幫助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法治觀念。(2)應逐步引導年輕人,使他們成為新時代的守法公民,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教育。(3)依法治國的基本理念深深植根于年輕人的血脈,具體而言,改變了根本上錯誤的價值判斷,增強了青少年對與他們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的理解,并有意識地使用它們。(4)始終貫徹執行法治原則。無論年輕人的心理如何發生巨大變化,他們都應該始終保持法治意識,敢于善于打擊非法行為。
六、加強學校的培訓計劃,整合學校教學,培養學生對法治的深入理解。
這個時期學生的一般特征是:,思想和身體的變化狀態,內心世界的發現,對自己的突出意識和獨立精神的強化。這是人類行為模式構象的時期。充分利用青年學生青春容易的性格特征,注重引導他們糾正錯誤的法治觀,正確認識法治。例如,通過班級文化建設,引導學生組織各種有用的文化活動,培養法治意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強化法治觀念,提高法治水平。自己的判斷能力。讓學生永遠在未來的生活中受益無窮。開展“培養教育”,引導學生遵守法律和使用法律的習慣,實現個人與社會團結的重要價值。
結論
總之,社會心理,如認知,教育,習慣和情感,對青少年的法治意識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它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生活方向的選擇。因此,通過分析法治的影響和分析的原因,社區,家長和學生必須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法治的積極作用,使年輕人真正成為高尚和有品質的新一代,承擔著歷史和文化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楊蕾,張加明.淺談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J].成功(教育),2011(12):40-41.
[2]陸敏菊.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培育的路徑探討——基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8(35):312-313.
[3]黃自強.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培養路徑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10):4-6.
[4]施愛民,王美榮.道德思維方式下法律思維方式培育探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4,12(4):140-142.
[5]徐天柱.校園安全問題背景下當代大學生道德思維與法律思維問題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