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湛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寫入新修訂的黨章并進行闡述。在新形勢下更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深入探索做好宣傳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舉措,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環保方針和政策,開展以弘揚生態文明為主題的環境宣傳教育活動,推進全民環境宣傳教育行動計劃,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支持環境保護,為“十二五”時期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和文化氛圍。
關鍵詞:新形勢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
一、在新形勢下,要看清我國環境宣教工作面臨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環境宣教工作的開展提出更高要求。
環境保護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十二五”期間,中央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環境保護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而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提出“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使得環保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外延越來越廣泛,環境保護事業在社會的影響力與滲透力也會不斷增強。環境宣傳教育工作隨之也將進入發展黃金期,這是前所未有的大機遇,也是嚴峻的大挑戰。
(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推動環境宣教工作不斷前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國民經濟進入高速發展軌道,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城鄉居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歷史性的跨越。但與此同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面臨的人口、生態、環境、資源等重大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環境宣教工作在整個環保工作中的位置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對宣教工作的前瞻性、敏感性、主動性、及時性和對輿情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全民環境意識明顯提高對環境宣教提出更高要求。
公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愿望更加迫切,媒體對環保消息高度關注,這些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很好的社會基礎,是環境宣傳發展的機遇。但是,全民環境意識的空前高漲,客觀上也將環保推到了風口浪尖,近年發生的四川什邡群體性事件、各地PX項目群體性事件等很多群體事件原本不是環境問題,其根本是各利益方的博弈,而環保則成為社會各種矛盾的突破口。環保部門該說什么?怎么說?何時說?如何引導公眾理性、客觀認識對待環境問題?這些都是環境宣教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
(四)新媒體時代到來給環境宣教帶來新的挑戰。
智能手機、互聯網的普及,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等新媒體的應用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宣教手段。但如何用好新媒體,發揮好新媒體的作用,引導好網絡輿論,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二、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環境宣傳教育工作
面對更加嚴峻的形勢與巨大的壓力,要做好環境宣教工作,就必須善于抓住機遇、勇于迎接挑戰,擔負起重任。環境宣教工作不是簡簡單單地政務信息發布,不能只是錦上添花、唱頌歌,而應建立起通暢的社會溝通渠道和信息發布渠道。
(一)開展全民環境宣教,全面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
要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提高環境意識是關鍵。一方面,開展全民環境教育行動。通過創建環境友好型社區、環境友好型學校等途徑,有效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宣傳輻射作用,開展環保政策法規、環保工作進展與成效等宣傳。力求使公眾能真正了解環保、理解環保,參與環保工作中發揮正能量作用,成為環保事業發展的有效助力。
(二)深入推進政務公開,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
要持續不斷地主動發布信息,不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讓公眾更充分地了解環保工作,拉近與公眾的距離,拉近與公眾的感情。持之以恒,才能使環保形象在公眾心中更加豐滿起來,才能在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的同時,引導全社會共同為環境保護出力。
1、要做好環境信息公開工作。公眾的環保知情權必須得到維護。對于公眾有權得知的環保信息,環保部門有及時、準確公布的義務。尤其是在環境突發事件、環境事故應急中,相關環境信息的快速、及時、準確和有序公開,將對事態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動公開環境信息,公眾可能產生不被尊重的憤怒感,導致事件失控發展。
2、要重視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重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環節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要做好擬建項目宣傳工作,好與壞、利與弊,都要向公眾告知,以偏概全的宣傳絕不可取。只有維護和尊重公眾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才能有效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并激發公眾積極參與環保的熱情。
3、要維護公眾的環境訴求。公眾對環保相關問題的投訴和訴訟,正是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體現。我們要維護好公眾的環境權益,要明確環保人的立場,揚善懲惡,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切記環保工作者也是公眾的一部分,不可置身事外。
(三)不斷開拓創新,豐富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渠道和形式
多年來,環境宣教活動已成為吸引公眾參與環保的重要途徑。但有些活動 方式老舊、缺乏新意。我們必須創新求變,開拓思路,創新方式、手段,樹立精品意識和品牌意識。組織開展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公眾參與活動,圍繞現狀、圍繞熱點、圍繞中心工作做好科普,努力使宣教有血有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鞏固世界環境日系列宣傳活動等品牌活動的同時,根據當地實際、凸顯地方特色,開展影響大、立意新,公眾喜聞樂見的宣教活動,如環保嘉年華、環保人物評選等。要注重擴大宣教活動的覆蓋面和連鎖效應,讓一場活動不僅僅影響參與活動的公眾,還要讓更多的公眾受到影響,受到教育。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保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依據和保障。環境保護部2010年下發的《關于培育引導環保社會組織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一份針對性強的指導性文件,為我們引導公眾參與環保工作提供了依據并指明了方向。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環保機制,需要更多針對性強,適合不同層面、不同階層公眾的環保政策法規。
(五)加強引導扶持,發揮環保社會組織重要作用。
當前,環保社會組織在環保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橋梁作用。
1、要注重引導和培育。要經常與環保社會組織、環保志愿者保持溝通與聯系。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座談會、講座等方式,引導、培育他們正確、有序地參與環境保護。
2、要大力支持,提供便利。力所能及地為他們提供資金、場地等方面的支持,幫助牽頭協調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增強與他們的聯系與合作。
3、要設立獎項,推廣典型經驗。要善于挖掘環保社會組織、環保志愿者在開展環保公益活動中涌現的感人事跡、典型事例。通過宣傳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受啟發、受感動。要設立獎項,表彰優秀環保社會組織和環保志愿者,激勵更多公眾為環保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對“互聯網+”背景下的環境宣傳教育工作進行探討[J]. 姜瑞芬. ?環境與發展. 2017(03)
[2]關于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 袁莉,李攀.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