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紅 李杰
摘要:《綱要》中指出,幼兒是積極的活動者和主動的學習者。直接經驗感知、操作和游戲活動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在自主游戲中創設開放式活動區,會更直接的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與空間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和計劃活動,促進幼兒積極的,高質量的進行游戲。這對幼兒以后的學習、生活、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符合《指南》所提出的為幼兒的后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的目標。
關鍵詞:自主游戲;封閉式區域;開放式區域
自主游戲是幼兒依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由地選擇、開展游戲并在其中自發交流互動的過程。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以及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要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在自主游戲開展后封閉式活動區就已無法滿足幼兒的自主需求,那么將各區域打開,解鎖封閉形式下的活動區,構建一個開放式、互動式的活動區就具有積極的支持意義。
一、封閉式區域活動封住了什么?
一直以來我發現我們教室里的活動區游戲只是教學中的一個支流,而自主游戲更是不入流的“小河溝”,我們的區域游戲有一個“框”。這使得我們所創設的活動區域以互不影響、動靜分開為原則,將每個區域以硬隔斷或懸掛式軟隔斷分為若干個小區,幼兒之間沒有交流、沒有相互之間的游戲,也不提倡相互竄換。從活動區的設置就可以看出我們老師在幼兒游戲中處于主導地位。那么這種封閉式的區域模式及大的限制了幼兒的思維模式,使游戲模式化、重復化、程式化的開展。久而久之,孩子們也走進了這個框,活動區成為了一個阻礙,幼兒游戲中所特有的存在多種可能性的氛圍正在逐步消失,幼兒在游戲中所獲得的自由的精神、體驗的精神、對話的精神正在遠去,這主要表現在:
1、群體中幼兒固有的位置
我們似乎在我們的班級里根據幼兒游戲的表現為每個幼兒都設置了一個相對固定的位置,封住了這些孩子其他或原有的樣子。
2、相對固定的關系
將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建立起固定的關系,不過多期待孩子有所改變。
3、明確的指導方式
在區域游戲的過程中呈現出固定的模式,比如:引導興趣—討論—介紹區域—講解規則—開始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老師會擔心孩子不喜歡玩,會無奈孩子不積極,想盡辦法在一個區域里留住這個孩子,讓游戲得以持續下去。
4、固定的游戲區角
由于室內空間有限,我們布置好的區角極少更改、調整,幼兒有了新的需求得不到回應和滿足。
綜上所述,我們的封閉式活動區已儼然淪為了一種假象的游戲,封閉了幼兒在游戲中作為“主人”的自主地位。
二、自主游戲帶來了什么?
多年以來,我們的教育觀、兒童觀不斷在教育實踐中轉變,更是在自主游戲開展中不斷思考著教育的“本真”所謂適合的才是正確的。自開展自主游戲以來,這一“本真”理論便逐步深入到我們的教育觀念中。自主游戲有兩項基本前提,一是幼兒應當處在教師構建的游戲環境當中;二是自主游戲應當以幼兒的快樂和滿足作為目的,由幼兒自由開展,體現的是幼兒的意愿。自主游戲讓我們把真正的游戲還給孩子們。在游戲中認識幼兒,了解他們的經歷和需求;在游戲中認識游戲,理解幼兒游戲的特征;在游戲中認識如何指導、支持、觀察、回應。只有在真正的、自主的游戲中我們才能看到游戲中真實的幼兒。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每當老師組織幼兒進入衛生間進行盥洗時,里邊就會傳出孩子們興奮的說話聲、開懷的笑聲,有時還會是一種急切的傳遞著某種信息的手舞足蹈。那部分時間對孩子們來說總是短暫但卻是閃著光的快樂自由。帶給我的思考是衛生間已經被孩子們定義為一個開放式、可自主選擇形式、沒有老師干預、要求的自主空間了。由此可見,開放式的活動區域才是滿足孩子們的游戲需求模式。那么,我想我們所謂的支持,首先就要從環境的構建開始,這也是自主游戲的基本前提。
三、從封閉式區域到開放式區域的轉變
在我們開始認識到封閉式區域在游戲中帶給幼兒的掣肘,帶給老師觀念的固守之后。突破隔斷,轉變觀念,解鎖封閉已久的活動區,既然自主游戲帶給了孩子新的需求,我們就應該滿足孩子的游戲愿望。
1、擴大區域空間,合并整合區域布局
我們盡可能的合理布局,由于室內空間有限,我們充分利用其他空間位置比如:將益智區布置在與活動室相連的更衣室,這樣就為其他區域的擴大提供了空間。擴大后的區域比原來大出近一半,再加上各區的融合,使開放后的區域不再制約幼兒的人數和活動材料的大小。這樣也能保證幼兒在區域自主游戲活動時能夠放開手腳,嘗試自己的想法。
2、打開區域封閉,消除界限
我們將各個區域間用來嚴密隔斷的玩具柜靠到了墻邊,將區與區之間自然連接起來。比如:我班的角色區—超市就與建構區進行了整合式布局,兩個區域既可以各自活動,又可以區域活動,而兩個區的材料就放置在兩區中間,既便于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又便于幼兒之間游戲互動。孩子們扮演超市的員工、顧客,買到商品帶回建構區里搭建的家等游戲。在開放的區域活動中增加了幼兒發展更多情節的可能性,并不會受到老師的干預制約。
3、自主選擇區域,構建新的人際環境
每個區域不再限制人數,也不再要求幼兒從始至終留在一個區域活動,當他完成了自己感興趣的游戲之后幼兒可以再次選擇。這樣幼兒更能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交替的活動區游戲也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增加合作伙伴的選擇范圍,擺脫了區域對幼兒的限制,構建充滿新刺激的人際環境。
4、合并調整游戲時間,減少等待
幼兒自主游戲對時間的要求是不能被忽視的,只有保證幼兒充足的游戲時間,才能保證幼兒游戲的質量。我們將原來集體整理后集體入區的形式更改為晨間早來的幼兒到班級后就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活動的區域利用晨間的小塊時間游戲;早餐后幼兒即可隨時進入區域,不必等待沒有進餐結束的幼兒,這樣可為幼兒提供的游戲時間便得到了保證,也減少了等待所帶來的時間流逝。
總之,在開放式區域的實踐中,我整合了自主游戲和區域活動的優勢,相對擴大的空間、自由選擇的區域、玩伴、自由的游戲時間都有效的支持了幼兒游戲意愿的表現表達。開放式區域具有開放、可變、整合、體驗的特征。
四、結論:
我們看到孩子在開放式活動區域中呈現出來的放松狀態,他們自由自主地、從頭到尾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編織著游戲中的情節,他們滿足于游戲中的模仿、想像、言語、和操作。開放式活動區不僅帶給幼兒快樂,而且可以滿足他們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學習和發展的需求。自主游戲賦予了區域游戲新的生命活力,區域的由封閉式到開放式的轉變更是追隨著自主游戲的精髓所在。區域活動作為自主游戲中的重要部分,它之于孩子---讓幼兒成為了游戲的主人;之于我們老師---要成為幼兒游戲的支持者。所以我們要努力支持幼兒對游戲活動的支配權及游戲的愿望,為他們提供自由穿梭、自由表達、充分體驗的空間。那么,我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孩子們的游戲在不斷的變換、不斷地升級,而我們也要追隨著他們的游戲,不斷的更新觀念、轉變模式。活動區游戲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空間,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深入探索,開放式區域只是漫漫征途的第一步,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幼兒是游戲專家”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我期待能用自由的游戲點亮他們的童年。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M】
[2]《幼兒園3-6歲幼兒發展指南》【M】
[3]伊莉莎白.瓊斯《小游戲大學問》【M】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