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棟棟 于榮蓉 田云昊 艾志海 河北金融學院
在戰爭時代,在中華民族遭受苦難的那些年里,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克服艱難險阻,無謂風吹日曬雨淋,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與生命譜寫了中華民族抗爭的史詩。
1935年12月27日-25日,瓦窯堡會議在陜北由中共中央主持召開,會議通過一項偉大的決議即《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此次決議是為建立民族統一戰線而做出,而我們偉大的抗大精神出現的萌芽正始于此。中國共產黨后于抗日戰爭時期,為自己培養軍事和政治人才,于1937年成立“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抗大精神的形成,也由此開始。
1940年11月4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來到了河北省邢臺縣,此時,中國共產黨既為擺脫國民黨封鎖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更是位于敵后努力的嘗試進行多面的抗戰,通過不同的方式,在外部進行正規化辦學和實踐抗戰相結合,培養了8000多名復合型政治軍事人才;在內部進行整頓黨內風氣,不再“閉門造車”,而是積極吸收發展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黨員,使中國共產黨的隊伍不斷擴充,不斷壯大,不斷發展,不斷前進。而那偉大的抗大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千千萬萬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
抗大精神的形成條件亦是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十三年,那些崢嶸艱苦歲月,更是培養出了一批批具有為理想去奮斗的抗大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中華民族經歷的坎坷,磨練的艱辛,創造的奇跡,都是我們自己英勇奮斗的結果,這是我們的魂,是抗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實踐論》、《矛盾論》等一篇篇由毛澤東同志寫出的著作也為抗大精神提供了理論依據,其中“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生動的體現了抗大精神的內涵。即使生活艱苦也磨滅不了中國共產黨人身上的優秀品質,反而使我們更加的自力更生,更加的艱苦奮斗,更加的不畏艱難,使我們不斷前行。可以說,這兩篇著作既是對中國革命的不畏困難、艱難困苦的斗爭實踐經驗的哲學概括,也是抗大精神的哲學總結。
他們為了國家的命運,不遠千里匯聚到一起;也是為了國家的命運,在抗大的教育之路上從無到有,苦中作樂。他們每個人的奮斗與堅持,成就了抗大,成就了國家的命運。這份執著與擔當,就是前輩們留下的“抗大精神”。
飲水思源,在不斷前行中追憶故去
閱讀歷史使人們變得聰明,我們應該記住我們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歷史。在飽受戰爭蹂躪的時代,他們渴望為了國家而破釜沉舟。我們在歲月靜好的韶華里也應該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我們會牢記歷史給我們的使命,不會辜負前人的希冀。
抗大精神是醒誡,更是一種懷念。所謂的“精神”得到了偉大靈魂的支持。他們的一言一行,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抗大精神。當我們吃水時,我們不會忘記誰挖的井。他們不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后代留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的過去如此偉大,我們的將來也必將偉大!
紅色傳承不間斷,紅色傳承永流傳。抗大精神作為紅色精神的一支,也不斷地豐富著自身內涵。生活在新時代的新青年對掌握傳承抗大精神的措施,了解傳承抗大精神的意義對生活在新時代的新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
慰問抗戰老兵—我們的使命。向抗戰老兵送出我們最真摯、最溫暖的慰問。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3周年。為了民族的尊嚴,為了民族的今天努力的奮斗著,當年英姿颯爽的軍人如今還有多少?抗大精神在他們身上淋漓盡致的顯現著。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濃厚的抗大精神氛圍,他們的那種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以及不畏強敵、英勇殺敵的大無畏犧牲精神可以使我們受益終身,他們就是“活著的歷史”他們的親身經歷就是對我們最好的教科書。
走訪知情人士—我們的方法。向知情人士探尋抗大精神的內涵,并繼承發展。歷史的車輪滾滾轉動,有多少的神話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解當年戰爭的真相的又有幾人?他們都是歷史的見證。更好地與知情人士溝通、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明白當年歷史的真相,當年那些先輩們不屈的精神品質,給予我們明燈,指引我們前行。
參觀抗大文化陳列館—我們的路程。在抗大文化的紀念館中去學習抗大文化的內涵。這場戰爭奪走了無數新生命,但它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保存這些文化的地方更是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些紅色文化的密切接受可以增強我們的精神文明,樹立正確的榮辱觀,這將有助于我們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參觀抗戰英雄活動遺址—我們的征程。在遺址中我們可以去探尋英雄的足跡,學習抗大精神。在英雄的戰場往往遺留著英雄的身影,他們的精神屹立不倒,深入英雄戰場,感受英雄氣魄。英雄們為了民族未來而犧牲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充斥在屬于他們的那片天地,融入他們的天地,更能激發青年心中的那份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