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林 西安廣播電視臺絲路頻道
旅游是朝陽產業,隨著大眾化旅游時代到來,休閑度假已經成為消費者剛需,電視旅游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很多旅游網站也都推出了在線旅游節目。
目前的旅游節目有專題片、紀錄片、綜藝片等多種形式,分日播、周播、季播等。從央視《遠方的家》、山東的《旅游365》、旅游衛視的《行者》到《世界多美麗》,可以說,每一檔節目都有鮮明的個性、定位和受眾群體。如:《遠方的家》以關注百姓民生、社會發展,中國自然人文之美、世界之美,弘揚中華文化而見長。《行者》以行走和發現為主題,以旅行者個人魅力來展現目的的人文風情,以個人視角大眾分享而著稱。
電視旅游節目因快速發展的旅游產業而生,也因此而繁榮,眼下,隨著旅游類節目數量的增多,媒體傳播業態的多元化,人們收看習慣的變化,相互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旅游核心是“游”字,突出游客游山玩水,休閑購物,美食娛樂,讓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松的休閑行為。旅行核心是“行”字,側重于用雙腳丈量大地,用雙眼看不同的人生,用嘴巴品味萬千滋味,簡單概括,旅游是享受生活,旅行是體驗生活。對于旅游者來說,信息和服務型最重要,而對于旅行者來說,異地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對于他們來說更為重要,所以說,“旅游”和“旅行”一字之差,卻有著不同的寓意。
內容以需求而定,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實現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帶來的交通和通訊的發達,旅游也從早期的觀光休閑游開始向“深度旅行”方向發展。
為此,旅游節目在制作前,要充分考慮受眾需求,在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方面的信息服務需求外,還應該在風土人情、人文歷史、科普知識等方面下功夫。
電視旅游節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后,開始朝“內容人文化、包裝時尚化、敘述紀實化、主持人記者化”等趨勢轉變,尤其是在內容、形式、主持人這幾個方面變化最為明顯。
其中,人文是一種知識、思想、精神,更符合物質生活極大豐盈的今天游客們的需求。如《行走》欄目曾推出的“誰借我廚房”系列,行者個人通過廚藝來換住處的故事,進而發現當地特色的美食和傳統技藝,滿足人們美食品鑒之外的求知探尋故事的需求。
在敘述方式上開始采用紀錄片的方式,以真實打動人心。如旅游衛視的《行者》,從來都以個人化為視角帶人們走進多彩世界。還有原創短視頻《二更》系列,更以主人公講述的方式見長,每一個短片,都能讓人發現身邊不一樣的美。
在外景主持人方面,有意淡化主播光環,主持人更像是一位普通游客,在整個片子中起引導和串聯作用,增強了節目的親切感和可信度。
對于電視旅游節目來說,制作力量和傳播力量都至關重要,有了制作力量這個“一”,才能談傳播力量這個“二”。
電視節目是集體協作成果,在前期策劃、現場拍攝、后期制作等多個環節中,編導、攝像、主持人、后期編輯等角色十分關鍵。好的編導可以賦予好的創意,更能深挖節目內涵;好的攝像能夠在鏡頭上保質保量的完成的同時,還能創新創意用鏡頭說話;好的主持人能很好地和節目完全融為一體,從服裝、表情、用語等方面更加貼合。
在傳播上,旅游節目一定要跳出“電視”這一范疇,從“大屏”向“小屏”轉變,向手機端、網絡端、電視端、微信、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直播平臺多個端口滲透,80后90后旅游的主力群體在哪里,就將傳播擴散到哪里。針對不同平臺制作不同類型的短片、微視頻;在圖文端口推出系列報道,把“大而全”的報道變成“小而精”的報道,延長報道周期,擴大發布范圍。
受眾通過觀看節目獲取信息,了解世界,進而產生走出家門的沖動,如何讓更多出游愿望變為現實,電視旅游節目完全可以向更深更廣的方向延展,用電視本身的公信力、影響力,聯手相關旅游機構成立各類俱樂部、社群、旅游團,大小活動不斷,一方面能宣傳推廣自身品牌,一方面為游客提供詳盡、專業、全面、及時的信息服務。
總之,旅游節目要時刻保持與時俱進的態勢,在欄目的構架、定位、內容、形式、傳播、團隊建設、跨界合作等方面下功夫。旅游節目可以不只是宣傳推廣,可以跳出電視思維,天地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