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征 河南廣播電視臺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此背景下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市場得以全面復蘇,加之藝術品附帶的文化價值、稀缺物質以及不可復制等屬性,使得藝術品收藏市場成為最火熱的投資熱點之一[1]。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中國每年公開拍賣的藝術品規模已達千億元級別,實際早在2006年,我國民間藝術品交易額便已高達200多億元。正因為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火爆,點燃了眾多投資者的收藏熱情,也促使越來越多電視收藏鑒寶類節目的迅速崛起,從而讓原本小眾的藝術品收藏文化逐漸向主流、大眾的方向轉變,成為尋常百姓的“談資”。
從目前我國電視收藏鑒寶類節目的發展現狀來看,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多數鑒寶類節目的權威性受到質疑。藝術品收藏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但由于節目時長的限制,鑒寶的復雜過程在節目中呈現只有短暫時間,加之收藏鑒寶類節目不斷增多,形形色色的專家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導致觀眾對鑒寶的權威性產生質疑。尤其是很多“跟風型”鑒寶節目,其專家隊伍都是人家“淘汰”掉的,還請來當“寶”用,殊不知經過十幾年的經驗積累,收藏愛好者們早已對“電視型”專家的水平了如指掌,這些“專家”說的再天花亂墜,也不足以服眾了。其二,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由于電視收藏鑒寶類節目的大熱,在收視率與經濟效益的驅動下,這一節目形式被不斷的復制,也就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自2003年央視《鑒寶》、2006年河南衛視《華豫之門》收藏版節目開播以來,幾十檔同類型電視節目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節目模式雷同,甚至出現同一件藏品在不同播出平臺多次出現的情況,在這種毫無創新的照搬下,也消耗了觀眾對收藏鑒寶類節目的收視熱情,對該類型節目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
鑒于目前電視收藏鑒寶類節目的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要想實現該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則需要針對其中不足找尋發展應對策略,形成品牌效應去提升社會影響力。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大多數民眾對于藝術品收藏都有著濃厚興趣,這一強大群眾基礎在其他國家中并不多見,也為電視收藏鑒寶類節目的市場開拓奠定了良好基礎。所以,為了迎合消費市場的需求,電視臺在收藏鑒寶類節目時一定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凸顯出地域特色,通過本土資源的最大化開發去形成品牌效益。比如,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節目便做到了將地域文化與收藏鑒寶類節目形態的有機結合,如節目展示的藏品為青銅類,便會將藏品的特征與中原地區青銅文化相互融合,形象直觀且富有趣味性地介紹藝術品,并且也向觀眾介紹了我們中原地區燦爛歷史文化[2]。所以,電視收藏鑒寶類節目的本土化改造應當將鑒寶這一行為注入“大眾化”標簽,使其不再成為普通觀眾不可觸及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基于藝術品去呈現出社會變遷,將其中蘊藏的人文精神全面展現,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現如今的藝術品收藏市場中,民間收藏品逐漸成為主流,歷經了數十年的發展之后,整個伴有流動屬性的收藏市場中,主流商品也出現了不斷變化,大量民間文物與收藏品市場商品出現對流。這一現象表明,當今收藏市場的主流為民間文化藝術品,其中民間收藏著已成為整個收藏行業的主要力量。但從當前電視收藏鑒寶類節目的場景布設來看,盡管普通觀眾參與數量增多,卻還是缺少真實的生活感,在接受大量華麗包裝與藏品故事的“轟炸”之后,觀眾逐漸出現審美疲勞,所以收藏鑒寶類節目的制作應當向“平民化”、“生活化”方向轉變。比如,央視的《尋寶》節目便制作了《走進南昌》《走進德陽》等諸多城市專題,節目也呈現出平民化趨勢,比如,河南衛視《華豫之門》每年都會走進數十座一線、二線、三線甚至走進縣、鎮、鄉村基層,尋找大山里的寶貝。可見要想保證一檔電視節目能夠長久發展,則需要基于原有模式注入新的元素,從而不斷滿足觀眾日漸提高的審美趣味,助力形成良性循環。
在電視收藏鑒寶類節目中,主持人要充分發揮紐帶作用,扮演好專家與收藏者的“傳聲筒”角色。收藏鑒寶類節目作為一檔文化性、專業性極強的節目,對于主持人的要求不僅需要其具備基本的主持技巧,還應以專家的身份對觀眾作出專業解釋。當然,專業語言應當以趣味形式表達出來,否則難以起到對節目氛圍的調節作用,容易陷入說教怪圈,從目前眾多收藏鑒寶類節目中的主持人來看,部分為初入職的新人,在節目中要么只顧介紹藏品而甚少與觀眾互動,要么專業性不足而導致對藏品理解有所偏差。可見,培養專家學者型主持人是收藏鑒寶類節目成敗的關鍵。
綜上所述,通過對現如今電視收藏鑒寶類節目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展開分析,可得知要促進該類電視節目的良好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因此作為媒體從業人員應當不斷創新改革,找尋收藏鑒寶類節目中教育與娛樂的平衡點,在滿足受眾文化需求的同時,提升節目觀賞性,進而保證收藏鑒寶類節目能夠在如今的電視節目市場中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