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簫 經濟日報社總編室
人物類新聞報道,有其獨特特色。黨媒人物類新聞的編輯工作,則更具備一定規范和必要特質。而摸清這規范和特質,對于廣大黨媒編輯、記者和相關讀者而言,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黨媒人物類稿件編輯主要需遵循如下規范:
首先,通覽全稿,分析文章邏輯結構。黨媒人物類稿件具有特殊性,寫人為主,重在表現人物的事業成就或人格魅力,突出正能量事跡,故而稿件結構變化可以豐富多樣,編輯時不必墨守成規,要從整體判斷,帶著鑒賞性眼光辨析。寫人重在命運。命運走向覆蓋著性格、性情、肖像等元素的有機彰顯。判斷此類新聞稿是否上乘,關鍵取決于這些元素是否靈活運用其間,圍繞“命運”錯落有致地分布文中,從而突出表現主旨。
譬如,2017年7月12日刊登于《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稿件《心有大我,山一樣的巍峨——追記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以人物學術奮斗和奉獻史為敘述主線,娓娓道來,蕩氣回腸地展現出著名科學家黃大年生前的命運軌跡。
該文寫道:“2004年,黃大年正在大西洋深水處攻關‘航空重力梯度儀’軍轉民技術時,父親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時刻。電話那頭,父親深情地對大年說:‘兒子,估計我們見不到最后一面了……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國的人!’兩年后,母親也悄然離去。當時,黃大年正在國外一個空軍基地做試驗。母親臨終前,留下的還是那句話:‘你是有祖國的人?!雹?/p>
“有時候,有些話,男人是說不出口的,唯以文字來表達。一到節日來臨,他便在朋友圈里抒發幾句感慨:2016年2月22日,元宵節,他這樣寫道:‘辦公樓內燈稀人靜,樓外正是喜氣洋洋。我們被夾在地質宮第五層,夾在‘十二五’驗收和‘十三五’立項的結合部,夾在工作與家庭難以割舍的中間。沒人強迫,只是自找,總想干完拉倒,結果沒完沒了,公事家事總難兩全?!雹?/p>
“人畢竟不是機器,哪里經得起這樣無休止、高強度的運行?2016年11月29日,也就是辦公室日歷上有記載的最后一個日子,黃大年再次暈倒,這一次是暈倒在飛機上。他醒后說的第一句話是,‘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里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雹?/p>
可以發現,人物命運走向通過一個個精確無誤的細節,精準地“跳”了出來,人物性格等子元素也借此得以放大,行云流水般躍然于一段段文字間,彰顯了上乘人物新聞稿之精髓。
其次,逐字斟酌,把準行文氣質。在確定文章邏輯結構可用之后,編輯需對全稿“氣質”把脈審度。所謂“氣質”,乃為稿件字里行間流露而出的“只可意會不易言傳”之韻味。具體至黨媒人物類稿件,則為“剛卓堅毅”四字,文剛句卓,意堅思毅,人物正氣才會躍然紙上,平凡而偉大的事跡方能字字唯心。譬如,2017年1月17日刊登于《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稿件《做一顆扎根大地的種子——追記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鐘揚》,準確地體現出“剛毅堅卓”之氣韻,樸實又不失韌性的語言,將人物鐘揚生前的強大內心力量和無私的精神境界描繪得入木三分:
“16年間,他們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占西藏高級植物物種的1/5,填補了世界種質資源庫空白。他們追蹤數年尋獲的‘植物界小白鼠’擬南芥,是在高寒環境中生長了10多萬年的模式植物;他們發現的高原香柏,從中已提取出抗癌成分……西藏巨柏人稱藏族‘神樹’,是制作藏香的重要原料,瀕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通常長在懸崖邊,周邊布滿灌叢。鐘揚與學生扎西次仁花了3年時間,將3萬多棵巨柏逐一采樣、登記造冊,還通過研究找到可供制香的替代樹種,筑起保護巨柏的科學屏障?!雹?/p>
氣質有了,稿件的靈魂就立起來了。
第三,畫龍點睛,精細化標題。稿件編輯工作完結后,需最后打磨文章標題,包括主標題和文間小標題。黨報人物類稿件的標題設定,應符合“先精準、再生動、后意象”的層層遞進之標準。逐而論之:精準,即精煉而準確,未偏離文意,恰到好處出地概括了作者欲傳達的內容。例如;生動,即喜聞樂見之意,令人讀來通俗有趣而不失嚴肅。比如,意象,即詩意化概括,為標題的至高境界,可看到文字表意背后的意境。譬如,2018年8月3日刊載于《經濟日報》人物版頭條的稿件《重尋芳華唱軍魂——記退伍老兵、全國愛國擁軍模范李新建》,以富有詩意的主標題和精煉準確的四個子標題“從軍,當好兵”“退伍,做好人”“重歸,尋芳華”“感恩,唱軍魂”統構全稿,易懂,接地氣又脫俗,堪稱精品。
“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要把‘道’貫通于故事之中。貫通要自然貼切、潤物無聲,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笨梢?,黨媒人物類稿件編輯工作若適度地把握‘道'之運用,必可為讀者呈現出一位位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
注釋:
①②③人物通訊《心有大我,山一樣的巍峨——追記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人民日報》一版,2017年7月12日;
④⑤人物通訊《做一顆扎根大地的種子——追記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鐘揚》,《人民日報》一版,2017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