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妮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相較于傳統院校有著更強的社會性特征,目標指向學生未來的社會發展以及各方面綜合能力素養的提升,而非一個單純的分數,或是理論成果。這樣的目標,需要通過大量的文學知識積累,提升學生文學理解、創作及鑒賞及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最終達成教學目標,以保證教學質量與效率。因此文中將開展進一步分析,促進教學優化。
選材、教學時間、教學地點,當前我國的高職院校教學,依然因應試體制的影響而受到各方面條件的局限,這樣的局限會對各個專業及科目的教學產生影響,語文教學來說亦是如此。文學經典閱讀,在教學體系的局限之下,在許多院校都成為了課程體系之內的一個環節,雖然有一定的好處,但同時也讓學生產生了怠惰心理。在課下無人監管的時候,便松懈了,這樣的條件限制對于學生的閱讀態度、習慣及閱讀范圍,也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是不利的趨勢,而且與教師自身素養也有很大的關系,教師自身素養不足,自然是無法更好引導學生體會經典作品之精髓的[1]。
語言專業的教師之間,最大的差別之一,便是對于語言的解讀,教師能夠從特殊的視角,以風趣的方式去進行分析解讀,并且與學生展開平等自由的討論,不以自身的意志去影響學生,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這樣更能獲得學生的認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但是許多教師都更習慣于照本宣科,依照自身的教案走,因為這樣更為穩妥省力,而且在學生表達自身的閱讀感想時,教師也會以自身固定的觀念去進行評價,過于嚴肅刻板,這毫無疑問會使得經典閱讀的意義無法體現,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阻礙了學生的表達,無法達成教學引導目標。
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引導者之一,在學習過程中更是如此。高職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獨立的意識,但是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依然不變,依然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在經典閱讀方面亦是如此,教師的文學素養高,平日有閱讀的習慣,這樣的特質也會影響到學生,讓學生養成這樣的習慣,素養也會隨之提升,而且文學經典著作的內容量普遍較大、思想深度亦不同,所以教師如果沒有事先進行閱讀,沒有深刻的理解,是根本無法引導學生的。為此作為教師,首先必須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通過閱讀不斷豐富自身,而且要盡可能多的涉獵不同的經典名著類型,除四大名著以外、《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資治通鑒》等不同風格與類別的作品,也都應當進行閱讀了解,這樣一來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而且當前的社會趨勢下,許多經典著作早已逐漸被越來越多人認為是應當被時代淘汰的存在,如果教師也已經不夠關注,那么學生也會自然而然的認為經典閱讀是不必要的,簡而言之,教師的態度、觀念、習慣及自身的素養,都會對學生的閱讀有很大的影響[2]。
閱讀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不是一篇文章或是一本書能夠去概括的,所以如果只存在于校內,只存在于課堂的有限時間內,顯然是無法體現出其實際意義的,只是一個呆板的固定環節。從經典閱讀的實質意義來看,學生的習慣養成,是閱讀的基礎條件之一,即是說學生要具備閱讀的意識及熱情,將閱讀作為生活中自然存在的一個環節,而不是作為一項任務,這樣才能有更多收獲。為此教師應當首先擺脫各方面的局限,以更開闊的視角去看待文學經典閱讀,積極開展突破時間與空間局限的閱讀活動,才能讓學生逐漸習慣于閱讀在自身生活當中的存在。例如可以開展課下時間的閱讀會,在氛圍更加輕松自然,能夠愉悅身心的環境去帶領學生展開閱讀,能夠緩解課堂帶來的壓迫感。
語言是一門見仁見智的知識,每個人有不同的用法,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也都有自身的不同見解,只要我們以不傷及他人尊嚴的攻擊性方式去表達自身見解,怎樣的看法,都是個人的自由,也正是因多元化思想的存在,社會才能夠發展。而從作品自身的角度去分析,許多經典著作都可能與當前時代的主流觀念不符合,所以教師要秉持更加自由化的評價思想,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存在,允許學生發表自身的評價,并且鼓勵學生誠實表達出來,同時自身也可以表達不同的見解,只要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展開客觀的討論與評價,不傷及彼此,便是有利的評價思想,即便學生的理念自相矛盾,通過討論也能夠自己去發現矛盾所在[3]。
高職階段的教學,對于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為了保證閱讀質量,教師必須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改革引導方式,才能讓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高,對經典作品的理解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