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悅 新華通訊社
1998 年,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在新華社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了“兩個輿論場”概念,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民間輿論場”和各級政府、黨報、國家電視臺、國家通訊社等引導的“官方輿論場”,它履行黨中央“喉舌”“耳目”職責,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主力軍。
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傳遞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直接催生了自媒體、短視頻、直播、微博等大量新的媒體形態、媒介終端及信息傳播平臺,受眾與媒體的互動更加頻繁直接,一些非媒體機構進入新興媒體領域,普通民眾借助現代化通信手段、通過博客微博等新媒介成為信息發布者、傳播者,新聞信息傳播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一些人認為,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是彌合“兩個輿論場”的重大契機。但實際情況是,移動設備的普及使得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媒介迅速崛起,不但繼續維持著“兩個輿論場”的分野,還使輿論的發生機制和內容、語境出現新變化,一定程度上把傳播區隔得更大。目前,國內已形成新的“兩個輿論場”:一個是各級黨委、政府依托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形成的“官方輿論場”;另一個是網民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發布信息和表達意見的“民間輿論場”。
對于官方輿論場,新華社前總編輯南振中這樣解釋:黨報、國家電視臺、國家通訊社等傳統媒體著力打造的“主流媒體輿論場”,自上而下主動發布信息和解讀信息,忠實地宣稱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民群眾構建和諧社會。傳統媒體作為官方輿論場的代表,充分發揮黨的耳目喉舌作用,進行輿論宣傳引導。同時,發揮其社會責任,把關各類事件信息的發布、后續跟進以及重大事件的深度解讀報道,解惑釋疑,正本清源。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公共熱點事件頻發,公眾更愿意在論壇社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形成網絡輿論。這些平臺逐漸成為民眾意見的匯聚地,形成“民間輿論場”。“民間輿論場”最大的優勢是信息發布者眾多,信息發布方式多樣化。作為互聯網時代輿論機制重要的一部分,民間輿論場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可以及時作為官方輿論場的補充,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是第一信息發布者。
民間輿論場還存在著一定程度“輿論糾偏”能力。“輿論糾偏”主要是指各種輿論力量自發還原事件真相,糾正錯誤輿論,消除或減少危害性影響的行為。伴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輿論糾偏”的場域逐漸由早期的大眾媒體轉移到了網絡空間,糾偏力量也由媒體和意見領袖擴大包括普通大眾,甚至在很多事件中,民間輿論場發揮著輿論糾偏的主要力量,如2016年“羅一笑事件”和2017年的“李炳鑫事件”。
新“兩個輿論場”的形成改變了以往官方輿論場自上而下統一發布信息的單一局面,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平臺渠道。普通民眾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來發表觀點,溝通交流并對公共事件進行討論;但是,由于生成機制、解讀理念和話語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兩個輿論場”往往存在意見分歧。
一是“民間輿論場”參與公共事件的熱情不斷高漲。隨著時代進步,公民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思想觀念不斷開化,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知情”和“表達”的訴求越來越強烈。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給公眾提供了自由發表意見的平臺,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情緒表達在極短的時間內傳播出去或形成輿論強勢。
二是“官方輿論場”回應滯后喪失話語權。傳統主流媒體由于其自身內部嚴謹的發稿流程和審查需要,信息發布有時存在滯后性。而民間輿論場不需要層層把關,普通民眾利用移動終端可以即寫即發,在熱點事件發生之初先聲奪人,更容易獲取受眾的信任,起到“帶風向”的作用。
三是傳統主流媒體和新興主流媒體之間尚沒有形成良性互動。主流媒體常常被網絡事件所影響,容易失去重心跟風追隨,同時新興主流媒體(即傳統主流媒體創辦的新媒體)的及時補位意識不夠,在網絡熱點輿論出來之時,往往沒能及時占領制高點,引領網絡輿論健康發展。
當前,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通訊等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移動化、可穿戴等智能終端迅速普及,萬物互聯時代正在到來。互聯網作為一種泛在的基礎設施,重塑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深刻改變了社會生活的面貌,也深刻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格局。移動社交自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廣度呈幾何級數迅速擴散,移動社交平臺逐漸成為用戶關注熱點資訊、獲取新知識、分享信息的新途徑。
在移動互聯時代到來之際,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當前的兩個輿論場存在“冰火兩重天”現象。“你關注的不是我關注的,我關注的你又不關注”。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往往以主旋律為主,字詞和語句范式都有較為固定的范式,特別強調精準和權威,這一方面減少被誤讀的可能,但也過于模式化,缺乏人情味,在新媒體平臺上吃不開。而網絡以廣大網民為主體,充斥著不滿情緒和個人訴求,這些現實關切通常又不被重視,得不到回應。
當前,政治博弈和價值觀沖突交鋒愈演愈烈,各種思潮在網絡上爭奪人心,搶占陣地;各種現實問題在網絡上聚焦放大,疊加發酵;各種網絡輿論激化現實問題,誘導矛盾。新形勢下,網絡輿論引導的斗爭更加膠著。當前,需要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主動打通“兩個輿論場”,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只有主流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打通“兩個輿論場”。融合“兩個輿論場”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民間輿論場”的焦點話題成為“官方輿論場”中的議題。如今,互聯網上的熱門話題在黨報、國家電視臺等媒體上進行深入探討和傳播。很多地方政府、公安部門的政務性“兩微一端”賬號,從管轄范圍內的問題出發,采取更具個性的報道形式,利用短視頻、H5、漫畫、動漫、VR等報道手段,提供服務資訊和政務信息,對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具體問題在官方媒體中得以解釋和回答,取得了實質性傳播效果,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領域的突破探出了一條新路。
二是“官方輿論場”主動擁抱“民間輿論場”。近年來以人民日報、央視為代表的國內媒體,紛紛積極布局新媒體領域,未來五到十年內將加速推出眾多重量級產品。這些新媒體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智能化、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在互聯網時代和融合時代背景下,新華社各類新興業務不斷茁壯發展。2014年5月,新華社成立媒體融合發展中心,隸屬于總編室,負責全社媒體融合報道和業務建設;2014年7月,新華社要求各國內分社設立媒體融合發展中心,負責分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重大集成報道的策劃實施等;2015年7月,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啟動運行,推出全媒體形態的報道產品“新華全媒頭條”,此后制作的“紅色氣質”“大道之行”等多個重量級融媒體報道,取得刷屏之效。
三是“官方輿論場”打造自己的“民間輿論場”。近年來,新華社適應網絡傳播雙向互動特點,利用“新華視點”官方微博和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善于引導網民參與討論,使其設置的議題成為網民關注的話題,在共振共鳴中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時運用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提升“中國網事?感動人物”“新青年”等新媒體品牌影響,構建網評、微評等多層次評論報道體系,使網上正面宣傳的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用戶黏性不斷增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