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鵬 貴州民族大學
從現實看,我國在“十三五”時期,將大力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推行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這也決定了將互聯網與政治參與結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于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興起,與例會、專題研討會等傳統的參政方式相比較,網絡參政仍是新興產物。西方國家無論從理論建設還是實踐經驗,都要早于我國。要構建良好的網絡參政環境,保障公民基本權益,實現政治社會的穩定發展,我國仍需向國外借鑒和學習。
從國內的研究現狀來看。我國諸多學者對網絡政治這一概念進行系統的理論介紹,認為網絡對政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要從網絡和政治兩個維度去看待兩者間的關系。例如有李斌的《網絡政治學導論》、劉毅的《網絡輿情研究概論》、劉文富的《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等。
從國外的研究現狀來看。20世紀中期以后,在西方掀起了研究網絡與政治的熱潮。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紀末,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所著的《數字化生存》、美國學者懷納.拉什所著的《網絡政治——使政治過程上網》、英國學者布賴恩.洛德所著的《網絡社會的治理》等。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在對網絡政治的研究中收獲了重要的理論成果,這些成果也不斷的啟迪后人,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現時代賦予網絡與政治新的內涵。
民主政治的發展離不開政治參與。政治參與的積極推進,能弘揚民主政治精神,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政治參與在實現政治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公民的政治參與是政治學范疇的重要議題。從歷史上看,直接民主制在古希臘雅典城邦的實踐到黑格爾、洛克等諸多政治學家對公民政治參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無一不體現政治參與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
通過國內外學者對公民政治參與內涵及作用的闡述,有效的公民政治參與是實現公民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的重要途徑。有效的政治參與,從公民層面來看,要培育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平等意識與公平意識;從政治層面看,要推動政府決策活動的合理化,對培育新時期良好的政民關系。
通過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政治參與的闡釋,筆者認為,政治參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一是,政治參與指個人為了尋求政治知識、獲取政治信息、滿足政治期望,主動參與到政治活動中的一種表現;二是,政治參與成為個體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形式,通過政治參與,培育出擁有健康政治人格的合格公民;三是,政治參與過程的實現,除了需要參與主體外,還需要實現參與方式、參與監督的統一。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新媒體的出現與普及,公民政治參與的途經、效果與互聯網息息相關。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在互聯網環境下,也逐漸突破傳統公民政治參與方式與效果的局限。網絡公民政治參與的新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主體的不同?,F實政治生活中,參與主體往往較為固定,是具有一定政治或利益傾向的人,而網絡政治參與,基于虛擬空間中的傳播平臺,參與主體表現出時間與空間的不定性特征,任何主體都能通過傳播平臺進行點評和發言;二是傳播技術與途經的不同。傳統的政治參與,表現形式如投票、信訪、面對面交流等,具有時效性不足、收效甚微等特點,而網絡時代的政治參與,基于互聯網技術,論壇、網站、貼吧的出現,實現了點對面、面對面的交流傳播。
作為一種全新的政治參與方式,網絡政治參與的作用深刻的影響著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現代化進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并非只存在公民一個角色,包括政府、媒體、網站和監管者,都在建構和諧網絡政治參與環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