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文化所,甘肅 蘭州 730070)
“任何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同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新時代為何要繼續大力發展傳統文化,這同樣有其特定的背景緣由。就該主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偉光、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錢念孫、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李斌等學者均已撰文進行了相關探討,本文作者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接續探討。
縱觀中外,橫看古今,任何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都從來不可或缺文化的支撐。而傳統文化,則無疑是文化支撐中的重要基石與源泉。中國自然也不例外。也因此,即便我們不去追溯前朝往圣,至少從毛澤東領導下的新中國開創至今,一代代國家領導對傳統文化都十分重視,進行了大力重申與弘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毛澤東時代,國弱民貧,內外交困,除了肅清一定程度上的階級矛盾,最主要的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戰天斗地大力發展生產力,搞好物質生產,但他依然強調:“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①
繼毛澤東之后進入鄧小平時代,國家推行改革開放,人們物質需求的滿足程度遠遠超過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不過“倉廩實而知榮辱,衣食足而知禮節”。②加之特殊時期讓全國人民陷入精神失常“群魔亂舞”的癲狂狀態,教訓慘痛。所以,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③“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④
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同志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考察時也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⑤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刻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 “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⑥
可見,中國的數代國家領導人都充分認識到了文化特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與價值,都著力強調了繼承和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并且,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一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和諧發展,從來都是與文化等因素共同合力、協同作用的結果。繼續大力發展傳統文化,也是新時代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之必須。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然而文化體系的建構與發展卻相對滯后,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一方面,在現代物質文明的沖擊下,作為中國文化源頭活水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衰微,甚至消亡;一方面人們好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潮中被裹挾著前行,精神文化層面上較合適、較完善的新體系又尚未得以建立,茫茫然“上不著天下不立地”“上不敬天下不畏地”。這也就完全可以了然近年社會出現的一些負面現象:例如“老賴”類型的誠信危機;“他人有難,怕被訛,不敢相助”的道德滑坡;離婚率持續攀高;自殺率不降反升;心里失衡精神失范的各類案件層出不窮;“各地特別是農村賭博之風盛行情景”;反貪高壓下的“官場現形記”;“英雄枯骨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等“沒文化”現象;不少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后繼無人”……這些又必然會掣肘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和諧發展。
同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重要變化。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階級矛盾,解決的主要方法是開展階級斗爭。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將歷時百年甚至更長,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該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的主要方法是大力發展生產力。⑦時至今日,我國雖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變,主要的解決方法沒有變,然對社會主要矛盾及其主要解決方法的具體表述有些許的變化。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⑧
“物質文化需求”變成了“美好生活需要”,需求的范圍更寬、層次更深;“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變成了“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生產力落后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觀,現在更要特別強調和重視的是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所以習近平在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之后繼而明確要求:“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很顯然,文化也是發展的要務之一。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事物是普遍聯系且不斷向前發展的,所以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到當今的習近平新時代新思想,說到底目標都是興國安邦,建立起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讓國民有較好的獲得感與更強的幸福感。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強。審時度勢,現在中國的時勢與國情均充分表明和決定了:應該和必須大力重視和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扎實搞好文化建設。這不僅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設之所需,亦是搞好物質文明建設內力之所在。
新時代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與轉型,呈現出高度工業化、科技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的思維模式又附帶出了極強的人口流動性,社會正在從“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在日益“去中心化”,鄉村的空心化、空殼化越來越嚴重。
因此,當今時代的我們更需要傳承與創新發展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堅守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時更新充實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真實,回歸生活,助力新時代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時勢之所趨,時代之所需。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詳細闡述了其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內容和重點任務,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猶如中國的京劇,是國粹,具獨特性。
那么,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究竟可以為我們的國家和新時代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些什么呢?
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重要內涵與價值的彰顯能為我們的國家和新時代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異常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我大中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們是我國珍貴的文化寶藏。這些豐厚的優秀文化資源,不僅有文物、遺產、文字,還有儒釋道、君子、鄉賢、中醫藥等文化和戲劇、曲藝、歌舞等藝術。
之所以要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充盈著中國智慧,蘊藏著中國理念,凝結著中國精神,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根基。同時,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它與時俱進地鮮活靈動起來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其重要價值充分展示出來,巨大能量充分釋放出來,讓更多的普通百姓與優秀傳統文化“親密接觸”,感知中國風范,堅定文化自信,沐浴人文之光,創造經典華章,在點滴間匯聚起奮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文化,也只有文化,能如DNA般具有超強的穩定性與獨特性的特質,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人類的骨血中,并實現代際相傳。在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中華民族最為可貴的精神標識和倫理品質,其核心內容已然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就如人之所以為人,你之所以為你,這種本色的保持和其在世界上的獨一無二性,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內涵與價值的世代傳承與彰顯。
比如在家國情懷方面。從公元761年偉大詩人杜甫在戰亂頻仍、流離失所之時所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到于謙的“但愿蒼生倶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再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時刻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謹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考量。其實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密碼,一直都是這樣薪火相繼,賡續相傳,越千載而相接,歷百代而共鳴。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⑨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想處理好事情,必須要把握因果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由世世代代的人民大眾創造的,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它豐厚的資源蘊藏了巨大的能量,是一種強大的軟實力,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外交戰略、文藝發展等的源泉與滋養。并且“以史為鏡可以明智”,十分值得今人后世學習與借鑒。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許許多多的經典和思想精華。“民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要求治國者重民生的民本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敬老孝親尊老愛幼美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治學之道……儒釋道等各家各派思想中對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經世致用、人倫關系等都有相應的闡述。“大道相通”,終極目的都是引導人心積極向善。
這也是為何“孔子學院”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中國成語大會” “中國詩詞大會” “經典詠流傳” “信中國”……會在時下興起并被大眾紛紛點贊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既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如此之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呢?如何方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它的正能量呢?
毛澤東同志提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⑩鄧小平同志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習近平同志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11]概而言之,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是我們應該秉持的最基本態度和理念,這也與40年前“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宗旨和原則是相一致吻合的。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因為,眾所周知,大多數的思想文化,一般都有其時代性,有其特定的內涵外延,也即有一定的邊界性,除了最基本的底線和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放之何時而皆通的至理名言。比如“孝道文化”,其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古今就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時“父母在不遠游”,那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主要以耕種的方式親朋好友“家族式”聚居在特定區域內,而今社會,工業化轉型、城鎮化加速,人口的流動性超乎尋常,有誰還堅守“父母在不遠游”,那必將被世人恥笑為“愚孝”。反而“遠游”成了常態。自己能有更好的發展,能為父母提供更充足的保障,這才是現今社會廣為認可的“真孝子”。
再拿“鄉賢文化”為例。中國鄉賢文化,積淀久遠,底蘊深厚。它是世代鄉土社會在精神文化層面的一種深層次追求、崇尚與表達,是一種歸屬感與秩序感的認同,是一個地域的精神文化標記,是連接故土、維系鄉情的精神紐帶,是探尋文化血脈,張揚固有文化傳統的一種精神原動力,也是現行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直接嫁接并開花結果的老樹新枝。鄉賢們直接而持續的感染力與影響力代代傳承延續,深深影響著鄉村秩序的維持與穩固、鄉村社會的治理與發展。但是,鄉賢文化又同時具備鄉土性和時代性的特點,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背景的變化,鄉賢文化的精神要旨沒變,對鄉賢的認定標準、鄉賢的功能架構及鄉賢活動的表現形式等內涵外延都已然發生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變化。例如“鄉賢”本是一個源出于中國傳統社會的語詞,鄉賢文化本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信息化、生態文明時代,如何尋找其源頭活水,從鄉土文明中提取合理成分?如何實現其從傳統向現代的合理合法成功轉換、轉化?……這都是些很重要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
所以,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必須與日俱新、與時俱進。這是追求與夢想,也是責任與使命。因此,新時代之所以要繼續大力發展傳統文化,這是國家興旺發達之必備,是新時代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之必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重要內涵與價值之彰顯,是文化自身發展之必然。
注釋:
①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頁.
② 《管子·牧民》。
③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頁.
④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頁.
⑤ 十九大報告。
⑥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 [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⑦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122頁.
⑧ 黨的十九大報告.
⑨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⑩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頁.
[1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