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上海 201100)
“一帶一路”倡議是戰后國際關系發展最富有創造性的提議,它不僅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凝練和多領域全球共享的創想,更是地理尺度和媒介尺度的全球性延伸。然而,國家媒介形象傳播的全球性和本土性兩極爭議,對“一帶一路”建設中媒介尺度在傳播活動及其表征的把握和傳播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研究針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媒介全球性進程大幅加快的背景現狀,以框架理論在語義學和新聞傳播學的延伸理念為指導,對央視《一帶一路》紀錄片的鏡頭話語構建類目、編碼統計并進行內容分析,辨別該紀錄片敘事框架中媒介全球性與本土性的發揮及應用,并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媒介傳播未來進程提出合理展望和方向性建議。
媒介尺度意味著媒介在傳播中的立場,即在某一地理范圍中堅守價值原則、調和沖突矛盾,充分考慮本系統與外部世界的復雜關系,和尺度內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整體關系和傳播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而隨著全球化傳播中的本土主張日益強烈,新世界主義的圖景隨之而來,這要求我國媒介尺度實現全球性和本土性的重構和關系塑造,為受眾打造接受和認同的頻道與品牌,為本土媒介提供更多的跨國合作機會。然而,新世界主義的實踐構建在我國媒介信息傳播過程中缺少具體的范例來論證,同樣也缺乏詳實的理論驅動和方法驗證,故研究旨在為媒介地理學的尺度概念提供契合實例的方法與框架。
新聞框架是新聞工作者使用語言或符號再現客觀現實的過程,框架語義學則以適度概括原則將語義角色劃分為情境化、具體化和可分析的框架。媒介話語的制度、意象、態度甚至于認知概念,都可以歸納為不同的圖式化表征。因此,媒介傳播中話語的表述能夠激活受眾大腦中既定的框架,在不同語境產生不同的語義反饋,從而取得不同傳播效果。
研究基于框架理論對于新聞媒介傳播的影響,將新聞框架中全球性與本土性歸屬按照“地方主張”和“新世界主義的全球性表達”劃分,來判斷“一帶一路”倡議的媒介傳播在國內受眾心中的理解程度。
本文選取央視系列紀錄片《一帶一路》作為分析樣本,以片中每組內容、句義具有共同表達指向的鏡頭為分析單位,每集時長約55分鐘左右。有學者根據BBC涉華紀錄片的題材傾向性整體規律,將紀錄片題材的價值傾向劃分為社會、經濟、歷史文化三個一級類目。研究還為不同區域類型的一級類目制定了具體二級維度。
研究統計,《一帶一路》六集紀錄片中反映全球性和本土性性質的鏡頭共計615組,無關鏡頭167組。(見表1)
“政策國際影響力”、“他國人民生活”占據全部社會指標鏡頭的主要比重,這說明我國在推行“一帶一路”倡議中,重視與他國的緊密互聯。而本土性維度中社會指標較少,對民生狀態、公共服務的展示和構建尤顯不足,例如:“這些年來,中央賦予了浙江一些先行先試的改革任務……為我們省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帶來巨大的戰略疊加效應。”——第四集《財富通途》:政府政策維度是浙江省先行先試改革試點的成果總結,表明國內為促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而開放運行的改革策略為國民帶來了貿易的便捷互通,是地方主張的表現。然而,類似的地方主張仍停留在政策實施層面,很少直接與國內民生、民族和公共服務的成果關聯。
雖然經濟指標的本土主張整體數量高于全球性,但其本土維度更多以宏觀角度和具體數據展示國內經濟增速,輔助展現國內對外貿易、產業進駐、國際抗震減災的水平,而甚少從中國觀眾角度剖析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因等。例如“新疆是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而喀什與霍爾果斯……新疆南北兩個‘經濟特區’。”——第四集《財富通途》:城市發展與市場經濟維度表述了喀什和霍爾果斯在新疆絲路核心區建設版圖中的重要作用,以“特區”的比喻著重強調兩個城市的戰略地位和發展前景,以頂層設計闡述模式呈現發展成果。經濟領域內容多傾向于與國際接軌、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貢獻,沒有重點突出經濟發展“始于民生、還于民生”的特點。
文化維度中歷史文化追溯和文化交往占比總和高達64.51%,且各自所占比例持平。這說明《一帶一路》既重視絲路文化的發端與交流,也相對均衡地向觀眾傳遞絲路文化的互通表現與中國千百年沉淀的內容精粹,例如:“西班牙是歐洲最早掌握造紙術的國家,但這項技術,正是沿著東西方古老的貿易通道,經阿拉伯人之手,輾轉從中國傳入的。”——第一集《共同命運》:歷史交往維度是對當代西班牙手工造紙人的一段有關手工紙評論的后續闡釋,其鏡頭以慢速特寫向觀眾展示了一副精致的手工地圖:造紙術從敦煌起源,途徑撒馬爾罕等,最終走入西方。這段歷史直到今日,依舊在西班牙手工業者中流傳。文化維度基本遵從了“以文化為基石,以經典為根源”的原則,向國人展示了富有深刻積淀的絲路文明,激發觀眾強烈的自豪感與驕傲心情,符合“一帶一路”的文化自信初衷。
《一帶一路》紀錄片展現了實力雄厚、團結友好的大國形象,以國內快速增強的經濟實力為后盾,更以經典悠久的文化面貌,將大國文明的影響力和自豪感一以貫之。然而,影片表達卻缺少人民具體生活的影響和改變、倡議背景下中國經濟現狀的剖析等,不利于中國受眾深入理解倡議對自身生活的強大益處和正確引領。產生這樣敘事結構的現實原因和改進策略如下:
全球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對媒介溝通力和跨地域連接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故《一帶一路》著重關注了其全球圖景的塑造和銜接。在更加長遠的媒介傳播中,中國媒介可以重點平衡全球主張與本土間的關系,如展示同一革新手段的影響下,兩國人民的生活狀態分別得到了怎樣的改變。
基于“和平、合作、發展、共贏”的全球化設想,紀錄片需凸顯中國友好共建、鼎力合作的效益。在未來,傳播媒介可以選取更多國內的社會、經濟利益體作為采訪對象和取材背景,關注不同領域不同利益方的中國價值接受程度。

表1
“一帶一路”倡議新型合作機制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迄今尚不足六年。2017年的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等關鍵的時間節點,仍隨中國的快速發展而不斷增多,因此媒介關注內容、側重角度的進階提升,尚蘊含著巨大的多元潛力。
“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代以中國價值觀為核心的全球性共享創想,將全球不同利益歸屬和地緣政治背景的各個具有合作意愿和發展潛力的國家緊密相連。研究發現《一帶一路》紀錄片更傾向于呼應國際影響,卻相對缺少對國內民眾生活的關注,建議中國媒介在長遠的政策踐行期,更多引入中外民眾生活的同期改變、國內相關利益體的真實感受,建立以國民理解、自豪和認同為核心追求的媒介形象,從而塑造愈趨綜合完善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