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互聯網+”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之下,以微信等為代表的新興媒介大幅度提高了人們的信息互動率。在多元化媒介的生態環境中,人們迅速獲取資訊,溝通互動的交流模式不斷升級。微信公眾號作為媒介融合下的新媒體衍生平臺功能,擁有聚合式的信息傳播優勢,依托微信日臻完善的社交功能優勢和穩固的用戶群體。
高校為了實現校園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和現代化,相繼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在騰訊企鵝智庫2017年發布的報告中顯示:微信月活躍用戶數達8.89億;高校的微信公眾號打開率位居各行業第二,根據對在校大學生的統計顯示:80%的用戶通過微信平臺關注了公眾號。由此顯示,高校微信公眾號擁有龐大的受眾基數,既然大學生活躍于微信這一平臺,高校更應利用這一優勢,加快建設高校微信公眾號,打造高校信息傳播立體化矩陣。
大學生作為微信主要活躍群體,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高校微信公眾號的潛在用戶群體。高校微信公眾號立足于高效傳播校園資訊動態,便捷快速地發布相關公告通知,服務于師生。高校建設微信公眾號,不僅迅速地整合傳播信息,同時高校作為一個有序運行機構,加速了上傳下達的互動傳播模式,提升信息到達率,有利于高校優化管理機制,提高行政效率。高校微信公眾號高效發揮了信息傳播效果。
“內容為王”始終是用戶接受度的硬性標準。根據今年中國青年報出爐的全國普通高校微信公眾號排行榜分析,大部分高校微信公眾號呈現出來的內容大都是校園新聞資訊、師生信息、勵志散文三種類型,高校微信公眾號之間存在同質化現象,相似的板塊和欄目內容。如果長時間內容單一,毫無特點,沒有吸引力將會逐漸流失用戶。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相比傳統媒體,如校園媒體校報、新聞網站等等校媒,有先天的優勢。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固有傳播形式,基本上是依托于微信公眾平臺已有的功能,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組合方式呈現。通過對全國100所高校的微信公眾號抽樣分析,圖文模式是大部分高校微信公眾推送文章的主要形式,只有少量的嵌入音頻和視頻,傳播形式缺乏創新。
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和建設直接影響了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的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團隊幾乎都是學生,至多一個老師兼顧指導。缺乏專業性的技術人才,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影響用戶的視覺體驗,沒有專業人士參與內容編輯制作,信息的把控和知識的廣、密度上的欠缺,導致公眾號內容的篩選和整合都會失誤。在對全國100所高校進行分析時發現,幾乎每個高校都不止一個微信公眾號,相關公眾號之間內容沖突,使推送的信息重復率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受眾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環境下,是媒介高度融合的媒介生態環境,傳統媒體務必要結合自身特點,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實現優勢互補。高校微信公眾號作為微信平臺延伸出來的多功能板塊服務,有與生俱來的新媒體優勢、擁有穩定的用戶群體。而傳統媒體具有專業化優勢,具備極高的新聞素養和業務能力。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一直就是專業化的人才,這也是新媒體所欠缺的。
微信公眾平臺的便捷快速性優勢也會導致信息失真,恰恰相反,傳統媒體由于內容生產的周期性較長,在經過層級的篩選和審核之后,精確推送給用戶。因此,高校的微信公眾號應該與校園媒體聯手,推動高校微信公眾號和傳統媒體融合,二者形成宣傳合力。作為傳統媒體的校報發揮內容生產的專業化優勢,微信公眾號要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在保證時效性基礎上,精確傳播。
媒介的接觸行為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出發的。大學生作為高校微信公眾號的主要群體之一,因為從微信公眾號中,可以方便獲取校園的信息資訊。微信公眾號借力于微信的社交功能屬性,很大程度提高了用戶的接近性和信息的讀取率。
單一的內容和固定的板塊會影響大學生對于高校微信公眾號的使用和依賴。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要注重用戶的使用體驗和滿足感,高校微信公眾號應該借力大數據的強大功能性,收集用戶的閱讀使用行為,對用戶進行數據分析,更好地了解群體需求,再針對性地推出相關內容。除此之外,結合當下社會環境,充分發揮新聞敏感性,挖掘選取大學生群體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再精心策劃選題進行推送,從而增加用戶黏度,擴大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力。
高校作為培養高等人才的學府,與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模式和學習氛圍迥然不同。高校校園活動豐富多彩,社團活動層出不窮,致力于打造綜合性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正因為高校活動種類繁多,更應該把校園活動和微信公眾號相連接。發揮微信公眾號的諸多功能,進行活動宣傳推廣,借助于線上的投票功能,增加大學生作為用戶的體驗感和存在感,這種線上線下的交互傳播模式,注重用戶體驗,也增強了用戶忠誠度。
要想穩定用戶群體,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功能需求,不斷地開發微信公眾號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大學生更需要微信公眾號上有便捷的綜合性功能。倘若微信公眾號能一體化地實現針對師生的服務功能,囊括教務系統、成績查詢、網上選課,以及校園卡服務、招生就業、繳納費用、圖書館服務等。不僅可以更好的服務用戶,而且有助于提高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打造高互動智能校園。
隨著微信版本的不斷更新,隨之而來的功能增加也促使高校微信公眾號團隊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術知識。高校的微信公眾號團隊必須要強化自己的業務素質,提升業務水平。根據分析騰訊提供的2017年全國高校公眾號排行中,排名三為的武漢大學、西安佳通大學、復旦大學,這三所高校他們幾乎都有專業優良的微信公眾號建設團隊。因此,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里的專業化的人才直接決定了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高校應該廣納人才,招納專業的技術人員,不僅做好公眾號后臺管理與維護,同時針對用戶行為進行數據分析,分析需求,精確定位進行消息推送。此外,同一高校的各微信公眾號團隊應該加強溝通聯系,整合資源,避免出現信息重疊現象。
“互聯網+”環境下人們的溝通方式更加虛擬化和線上化,微信公眾號的發展前景還有很大的空間。高校微信公眾號的建設應多角度思考,立足于師生的位置去建設公眾號。高校微信公眾號作為“互聯網+”高校建設的媒體平臺,一定要根據用戶需求調整推送內容,順應時代發展研發功能,深刻認識“互聯網+”校園傳播力的重要性,更好地推動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