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7)顯示:國產動畫在用戶中的滲透率逐年提高,預估覆蓋將近1.4億的用戶群體。伴隨著國產動畫出現爆發式增長,將會對配音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當前,高校動畫配音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成為業界和高校回答的首要問題。本文從調查河南省高校動畫配音創作教育的基本情況入手,向開設相關課程的15所高校的15位任課教師進行訪談,并向2013級~2016級的學生發放匿名問卷13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40份,有效回收率99.4%。通過調查收集的數據,對省內高校動畫配音實踐教育進行分析,為后期策略的提出奠定堅實的支撐。
(1)通過向河南省相關高校2013級~2016級的學生發放匿名問卷13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40份,對影響學生實踐能力原因的分析調查中,對教師指導(技能掌握等)、學校的重視程度、個人參加實踐的積極性、先天個人優勢(聲音、外貌)等方面進行調查發現,被動式實踐能力培養占主流。學生認為教師指導是影響動畫配音實踐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占59%,其次是學校重視程度和先天個人優勢,把個人參加實踐積極性排到最后。這個數據和國內一些科學化發展的高校正好相反,這些高校動畫配音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生自我完成,每個人都有自己明確的實施方案,任課教師的指導作用只在于提出實踐方向,而不是像省內高校“師傅帶徒弟”式的機械性經驗傳授。在下文的跟蹤調查中發現,經常參加配音實踐、個人積極性愈高的同學,在就業競爭中占明顯優勢。
(2)通過向河南省相關高校2013級~2016級的學生發放匿名問卷13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30份,對學生參加“動畫配音實踐課程最理想的途徑”選擇情況的調查問卷中,對學校安排實習基地、自己聯系實踐單位、參加專業比賽、學長或親戚介紹的實踐單位等方面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希望配音實踐途徑更加多元化。雖然,“學校安排的實踐”首選率最高,但其他的形式也占有一定比例。目前,學校集中安排的實踐機會在逐年增加,一方面開始重視實踐效果對學生配音實際能力培養的關聯性,同時加強與校外實習基地的合作辦學,如黃河科技學院實行大小課結合形勢,選取優秀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實踐,聯合組建《嘴八朋蟲》配音工作室。部分學校將多元化的實踐方式作為檢驗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內容,為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配音人才奠定基礎。
(3)通過向河南省相關高校2013級~2016級的學生發放匿名問卷13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40份,對學生在配音課程所培養的實踐能力與就業關系認知的調查問卷中,分別從有決定性影響、比較大影響、無任何影響、影響一般、有一定影響等方面進行發現,學生認為動畫配音課程所培養的實踐能力與就業成正比。據調查,有58.7%的學生認為實踐能力的高低對未來就業有較大影響,有決定性影響的占12.8%,這說明學校要加大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和支持力度。目前,表3的這種現象主要源于兩種社會觀念,一種認為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媒體就業中表現優秀;同時,傳統教育對配音實踐輕視的理念不適合現代社會的需求,這已成為影響社會和媒體協調發展所不可忽視的因素。
調查中發現,省內高校一般將動畫配音實踐課程安排在第六、七學期,學生在實踐中所發現的理論、技能的欠缺,在回校后沒有時間進行彌補,而且大四正是考研、找工作的關鍵階段,這樣的時間安排勢必尷尬。同時,省內高校統一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的占少數,甚至還有學生托親戚隨便寫評語,敷衍了事。通過表3了解到,學生認為配音實踐能力對未來的就業有較大影響,希望學校規范實踐課程的管理。國內部分高校將專業實踐提前到第三學期,并給予一定的學分。除此之外,個別高校還開展特色課堂,將拓展能力作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這包括到相關影棚參與節目錄制、利用課余時間向學生開放實驗室進行配音實踐、參加國內外比賽等,有效地調動學生參加配音實踐的積極性。
據學生對參加“動畫配音實踐課程最理想的途徑”選擇情況發現,省內高校愈加重視學生配音實際能力的培養,而由于硬件及課程體系系統性建設缺乏,造成校內外實習鏈接的脫鉤。國內一些高校注重動畫配音人才的規模性、系統性培養,實踐動漫產業基地和教學的互動發展,值得我們借鑒。2009年浙江傳媒學院影視配音專業成立,學院創新性地開啟以課堂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首先是創新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方法。針對本省企業對動畫配音人才的需求,教師帶領學生到動漫市場調研,積極完成與動漫企業一起開發的項目。其次,整合教育資源,打造品牌教育。積極運用校內網絡傳媒等教育資源,構建完善的動漫配音教學體系。并通過杭州國際動漫節平臺,連續承辦“全國大學生動漫聲優大賽”,樹立了高校專業的品牌教育。
據學生對影響實踐能力原因的分析情況發現,學生認為在動畫配音實踐能力培養中學校及教師的作用較重要。省內高校的實踐課程一般安排在理論課程后,教師在實操中對學生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在中國傳媒大學影視配音課程中,教師選擇具有獨立意義的代表性作品,這種對“多重符號”獨立意義的表述,有效地培養學生對藝術語言的創造性。同時,加入工作坊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課程內容以主題引導為主,如通過對觀眾年齡群體、對影視片類型進行分類,引導學生建立小型語料庫,有效地提高學生對類作品的配音水平。另外,指導學生利用WindowsMovieMaker、TimeMachine等軟件對作品進行配音,使學生尤其注意鏡頭切換、對話停頓和示意動作同步等細節性問題。指導學生課下閱讀國外著名配音導演、演員的回憶錄,對學生的配音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作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高校動畫配音專業實踐教育的改革愈加擺在人才培養的突出位置。當前,河南地方高校應深化實踐教學的發展,建立藝術教育和傳媒實踐的良性互動格局,這是彌補現有配音教育缺失的關鍵。
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實施戰略調整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優勢共享和創新團隊的組建,可通過與企業建立配音人才實訓基地,建立第二課堂,通過不斷實踐鍛煉增強專業技能,為學生就業夯實基礎。
(1)趨于一致的合作目標是校企共同培養人才的基點。第一,高校教學為構建學生理論知識體系奠定基礎,在實踐階段與社會適應力等方面需要發揮企業優勢,雙方合作需走相互依存、可持續發展的漫長道路。第二,為了打破“畢業等于失業”的現狀,高校為企業培養針對性的人才以解決就業壓力,這種聯姻方式將會達到企業、高校、學生三者共贏局面。
(2)校企合作方式要多元化。校企雙方共同開發符合新時代動畫配音發展方向的系列課程,幫助學生把握社會、企業所需要的操作技能。雙方的合作方式可根據實際需求、地域特點等個性化要求,可以是項目研發、一線演員授課、教師掛職鍛煉等。同時,新時代動畫配音人才的培養需要有博物學視野、創新能力的推崇、媒介融合意識、人文知識的涉獵等,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3)雙方合作的內容既要有針對性更要有實效性。首先,雙方共建實訓基地,保證實踐效果,達成校內外實踐的有效鏈接。其次,雙方共同開發新項目,組織優秀資源共建優質團隊。同時,雙方的教育培訓形成日常,包括高校對企業員工的理論與科研的培訓、企業對高校師生的配音技能、實踐操作培訓等。
創意是動畫藝術創作的靈魂。高校動畫配音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拓寬學生有聲語言的創作思路,在教學中注重內容引導,以工作坊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1)引入工作坊的教育方式可促使學生盡快踏入“實戰”工作狀態。教師指導學生以分組的形式對經典片斷進行案例分析,并以職業配音者身份進行配音創作,最后以模擬示范的形式指出學生的優缺點進行總結。這種把理論講解、經典展示、小組討論和模擬示范等環節無縫連接,使理論教學和課堂實訓有效地結合起來。在工作坊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進行主動性的交流互動,方能構建一個體驗真實性、觀點多維性、價值多元化的實踐空間。首先,教師自始至終以鼓勵學生發揮個性化的藝術相像力和語言能動性為前提。其次,教師要提醒學生以“動畫的”方式說故事,“動畫化”的想象思維創作語言,而不能以太過文學性的語言進行表演。同時,提示學生動畫中不僅有角色的表演,還有場景、道具都在“說話”,有經驗的配音員通過細微的觀察創造出富于“賣點”的敘述方式,有效地促進情節的發展,體現出“動”中之“音”的靈動色彩。最后,在生活中啟發學生熱愛生活,幫助他們從各個角度捕捉語言創作的靈感。
(2)工作坊的教育方式還可從高校之外尋找改革的創新源泉。通過教師掛職鍛煉和學生在企業中鮮活的實踐體驗,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分析、對照學習中的理論、技巧等,深化對有聲語言創作的理性認識,從而具備“全天候”的實踐能力及洞察現代動畫配音發展的創新能力。對此,省內高等教育動畫配音教學可從以下著手:
第一,動畫配音教育如何適應產業環境的變化。一切墨守成規的有聲語言創作方式,將有悖于新時代人才培養目的。高校教師要啟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尊重學生的創作個性,抓住并放大學生的閃光點,形成具有較強創作意識的動畫配音作品。
第二,高校努力尋找自己的核心資源和社會進行交換。高校扎實開展理論研究,努力生產一系列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原創型學術成果;并結合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拓寬研究領域,積極參與國內外配音界的學術活動,提升省內動畫配音研究的影響力。
目前,省內高校的動畫配音專業處在建構之中,發展高校動配音實踐教學的研究,對于動畫配音市場的發展意義重大。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高校動漫配音實踐教育對動漫配音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并結合本校的學科優勢,把配音與科技、人文、文化研究等資源結合起來,優勢互補,綜合創新。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今天,地方高校的動畫配音教育真正做到教益和啟迪大眾生活,反映時代精神,抒發人類情懷,從而實現民族教育健康向上,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