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永歡 云南大學出版社
年輕編校人員已經成為出版社編校工作的主力,這是目前許多出版社的實際狀況,尤其是在地方出版社或中小型出版社較為普遍。出版社的轉企改制,改來了出版的生力軍,改來了一批又一批年輕鮮活的面孔。但隨之而出現的卻是老中青編校青黃不接,人才斷層嚴重,編校質量大幅下滑;甚至出現有的出版社在進行較大、較復雜項目時找不到水平過硬的編校人員來承擔的情況;還有就是出版行業人才流動性整體加劇,一些出版社很難留住人才;等等情況,不能不讓人焦慮。當然,這些情況的存在既是改革過渡期的調整所致,也有傳播手段變革與傳統出版業發展滯后之間的矛盾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應辯證地看待。在此形勢下,結合我社編校人員培養、使用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簡要談談目前出版社在年輕編校人員成長方面值得注意的幾點意見。
我們長期以來苦于很難找到真正適合編校工作的年輕人才,很多年輕人有優秀的履歷,有專業特長,語言文字功底扎實,綜合素質也很全面,但是進到出版社后,受編校崗位特殊性的影響,要么不習慣工作方式的枯燥,要么無法集中精神于長時間閱讀,要么因看不出書稿錯漏而導致不自信,等等,難以滿足編校崗位的實際需要。但是,即便有這種種短板的存在,我們也應該看到年輕編校人員優長的方面。
第一,年輕人接受新事物快,學習力強。
年輕人是朝氣蓬勃的象征,他們涉獵廣泛,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思維活躍,時常是新事物的創造者和引領者。他們有旺盛的精力去學習嘗試,去了解正在發生的信息,去了解出版行業的動態、規范。他們能及時知道什么是“姐妹淘”“互聯網+”“推特”,他們還知道高鐵最新時速達到多少、中美貿易爭端的最新情況、新華社又發布了哪些禁用詞等等。而對中老年編校人員來講,這些前沿咨詢的獲得總是慢年輕人半拍的。尤其一些最新的出版規范,若沒有及時了解,就有可能在書稿編校過程中發生本可避免的錯誤。而年輕編校人員在這方面是很有優勢的。
第二,年輕編校人員長于信息查找。
目前出版社新進的編校人員一般來講都是碩士研究生學歷。這批人在多年的學習生涯中,練就了良好的信息查找能力,他們掌握多種搜素信息的方法,網絡、工具書、師生交流、調查歸納等等,在解決一般性問題方面很有一套方法,尤其在編校工作中出現知識盲點時,這套方法是很有效果的。而相對來說,中老年編校人員在信息獲得方面手段比較單一,效率相對低下,是無法與年輕人相比的。
第三,年輕編校人員社交廣泛,行業交流較多。
長期從事編校工作的同志,已經習慣于固定的工作模式,不愿意做出突破、改變,同行之間除了極少數好朋友偶爾見一面外,很少會聚在一起交流討論。而年輕人則不同,尤其剛入職的新人,喜歡找人聚餐,喜歡了解行業情況,喜歡打聽各個社的運作、薪酬等等,從而也帶回了不少其他社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了解其他社目前在做些什么項目、員工薪酬水平如何、日常工作采取何種模式等等,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參考來優化本社的運作方式。可以說,年輕人的社交從側面起到了收集情報的作用,對于出版社的發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年輕編校人員的到來,給出版社增添了活力,注入了新鮮血液,但是,在看到年輕編校人員優長方面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發現他們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知識儲備單一,尤其傳統文化根底偏弱。
新進社的年輕人,大部分人除了在自己所學專業方面有一定優勢,專業之外的知識掌握極為薄弱。尤其一些理工科背景的年輕人,在語言文字方面相當欠缺,對語句缺乏最起碼的判斷,甚至一些學文科的年輕人,同樣存在傳統文化根底淺,文史常識匱乏的情況。這是不利于編校工作的。
第二,經驗缺乏,解決問題能力弱。
大部分新進年輕人缺乏社交經驗。在學生階段他們習慣于網絡交流,什么東西都是網上來網上去。進入工作單位后,環境變了,虛擬與現實間的巨大轉變一時間無法適應,遇到長輩、領導、同事不會主動打招呼,接待作者不周到,工作出現失誤不匯報,簡單問題不知道如何著手解決,等等,在為人處世方面十分不成熟,需要用人單位花大成本去培訓教育才能有所改善。
第三,年輕人缺乏耐性,活潑有余而沉穩不足。
編校工作需要耐得住枯燥,是一份體現責任心的工作。大部分新人進入出版社后,發現這份工作并沒有想象中的爛漫,相反,工作死板、枯燥、流程化,從開始的期望滿滿變成心灰意冷;有的人進入出版社后,急于了解出版工作的整套流程,干著編校,想著發行、策劃,沒有沉下心來先干好一個崗位的決心。這樣的心態是不利于年輕人的成長。
第四,不愿意精于業務,缺乏奉獻精神。
時代在改變,人們的想法也在隨之改變。過去人人樂于奉獻、付出的精神,如今已經變得極為珍貴。現在很多年輕人從小生活條件優越,缺乏對生活的珍惜感,導致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凡事先講條件、講回報、講舒適,不愿講奉獻;準時上下班,基本不加班;寧愿把精力花在游戲、電影上,也不愿在業務上下功夫;工作中出問題首先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而是先推卸責任,沒有擔當……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中缺乏奉獻精神的人怎么能說是適合出版工作的呢!
所以,年輕編校人員走上工作崗位后,應該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在工作中想方設法,利用和創造條件不斷學習,成長,使自己盡快成熟起來,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編校人員。
第一,擴充自身知識面,做到“一專多能”。
年輕編校人員應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依托,在工作之余勤學苦練,博采廣讀,精深專業和業務,勤于積累總結,做到“雜中有專、以專帶雜”。讓自己的視野更開闊,涉獵范圍更寬廣,知識儲備更精準。通過多種途徑,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持續地學習、積累,這樣才能不斷地成長成熟。
第二,對業務有匠人精神,愿意付出心血。
沒有付出,何來回報?編輯和校對從事的是打磨精品、裝裱華麗的事業,沒有艱辛的付出,沒有心血的投入,怎么會有精品的誕生。所以每一本書稿都需要我們編校人員如匠人般細細雕琢,逐字逐句逐點,小心翼翼。年輕的編校人員從走上崗位的第一天,就應該樹立“匠人”的自覺,這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畏艱辛,樂于為他人做嫁衣。
第三,熟練掌握出版規范、標準。
年輕人走上工作崗位后,往往急于在工作中出成績,卻忘記了在規則中行事的原則。出版有其特殊性,我們有大量的出版法規、編校標準,不掌握這些規范、標準,工作就不能做到位,就容易出錯。所以年輕人走上編校崗為后的首要工作,就是熟悉和掌握出版法規和編校規范,這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輕裝上陣,少出不必要的錯誤。
第四,積極參與培訓學習。
積極參與培訓學習是年輕編校人員較快成長的一個有效途徑。出版行業內每年都會有很多次有針對性的出版培訓,年輕編校人員應該積極準備、積極參與,通過培訓結交同行,學習專家的經驗,彌補自己的盲點,為是自己的編校經驗盡快得到積累、豐富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
第五,加強自我責任意識。
編校工作是非常講求責任意識的工作,它要求編校人員不僅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作者的書稿負責,更要對傳承中華文化的這份重擔負責。因此,作為年輕的編校人員,不應該妄言責任,應該切實行動到工作中,本著對讀者負責、對工作負責、對文化傳承負責的態度,務實求真,不誤人、不負人,這才是一個編校人員該有的職業態度,也是一個年輕編校人員應該樹立的職業信念。
成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為年輕的編校人員,除了向前輩們學習取經外,還應懂得:眼及之處是知識,耳聞之處亦學問!有了這樣的意識,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在工作上取得優異的成績也就不是空話,成為合格的編校人才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