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輿論監督被定義為“是新聞媒體擁有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在監督過程中媒體則是構建話語環境的關鍵。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會通過媒體獲得對社會事件的基本信息,同時也通過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而對違背法律與社會道德的行為進行監督并形成制約效力。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新媒體時代到來。2017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從近幾年統計調查結果來看,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的加速,使得網民規模呈平穩增長趨勢。這一數據說明我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此龐大的話語主體構成的輿論環境必然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與過去PC時代的網民不同,移動智能時代的網民通過互聯網表達意見的途徑更加便捷,如他們可以在智能手機上下載新聞APP,并在新聞下的評論區域發表看法;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獲得新聞事件的發生與進展情況,并通過評論、轉發,拓寬其傳播范圍;可以打造自媒體,捕捉社會新聞熱點,并做出個性化的點評等等。這些行為體現了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同時也推動了輿論監督環境的轉變。
在傳統媒體時代,輿論監督是專業媒體機構的事情,只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才具有發布新聞,構建輿論環境,實現輿論監督的權利,民眾的表達渠道嚴重缺乏,只能被動接受媒體的信息導向,形成預期的輿論環境;此外,能夠進入輿論監督范圍的社會事件也十分有限,許多社會新聞由于媒體傳播時限得不到全面呈現,造成了輿論監督空白。而在新媒體傳播特點下,一方面民眾的話語權得到了極大拓展,每個人都能夠通過互聯網發聲,信息的傳播不再是單向的,而成為了雙向互動,甚至在更多情況下民眾會比媒體更先發布信息;另一方面監督的范圍不斷擴大,甚至達到了事無巨細的程度,一些原本在傳統媒體中會被淹沒的社會事件也通過互聯網被披露出來,讓民眾能夠對此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推動事件更好地解決。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一個社會事件發生后,媒體會經過采訪、編輯、審核等多個環節將事件披露出來。從事件發生到公之于眾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滯,新聞的“新”在某種程度上名不副實。這樣的傳播環境是的輿論監督受到限制,如難以更加及時有效地反映事件發生的始末,監督力度明顯不足等。進入到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是新聞端與用戶端的直接交流,媒體人會第一時間對新聞事件做出反應,并通過互聯網迅速傳遞給用戶,以確保民眾的知情權,這樣不僅調動了民眾參與輿論監督的積極性,同時也對各部門在處理事件過程中形成威懾,提高了輿論監督效力。
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是單向的,民眾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被動獲取信息,對信息內容缺乏選擇權,對信息的反饋缺乏暢通的渠道,因此也就難以形成強有力的輿論監督。在新聞媒體時代,基于互動性的優勢,民眾不再局限于信息接收者的身份,而是更加主動地參與到信息生成與傳播中來,并在與媒體人以及其他網民的互動中,獲得更多的事件發生細節,進而提高輿論監督效力。例如在2017年“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中,網友群情激奮,利用網絡媒體與執法部門建立了更加主動的互動通道,時刻關注監督事件處理進展,這必然會對司法部門造成巨大的輿論壓力,從而讓事件得到更加迅速、更加公正的處理。
新媒體傳播特點使得網友的觀點能夠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并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影響,提高輿論監督效力。如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某官員因佩戴奢侈品,被網友“扒”出來,引起了紀檢部門的關注、調查與處理;還有些官員言行舉止不當,在與群眾溝通中擺足了“官架子”,從而遭到了網友的曝光。這樣的輿論監督會讓事件當事人與網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輿論監督更具殺傷力,從而對整個社會形成威懾力。
雖然新媒體傳播特點鮮明,在輿論監督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新媒體發展時間較短,輿論監督也尚未成熟,其中存在諸多的不穩定因素,這必然會給輿論監督效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體來講,新媒體傳播特點下輿論監督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新媒體賦予了每一個人自由表達觀點的權利。隨著人們信息素養的提升,人們對于社會新聞的關注度也逐漸提高,并且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聲音來對事件的解決給予一分力量,這自然是輿論監督中的正面體現。但是這種言論表達卻是無序的,這使得一些人將互聯網當成了垃圾情緒宣泄口,肆意謾罵、過度曝光、編造謠言,進而衍生出網絡暴力,甚至將這種網上行為延伸到現實生活中,讓當事人不堪其擾,也讓輿論監督走上歧途。
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有嚴格的審核程序,從新聞內容到新聞措辭上都有著嚴格的規范,這使得輿論監督處于可控范圍內。但是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許多非專業新聞人員進入到信息發布環節,一些人為了占得先機,不經思考、不加篩選地將信息發布出來。海量的信息內容使得監管部門力不從心,一些社會事件在沒有弄清事實真相前被公布,網友先入為主,情緒被煽動起來,使得事件走向嚴重偏離事實,甚至使得網絡輿論成為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工具。
《紐約客》1993年7月5日刊登的一則由Peter·Steiner創作的漫畫的標題: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這則漫畫尖銳地諷刺了互聯網虛擬世界對人的身份造成的割裂,目前除了微博采用實名認證,其他網絡環境下,人們的交流都是匿名,而這種隱藏在真實身份背后的輿論監督,刺激了一些人不負責任的意識,也影響了輿論監督的公平與公正。
新媒體目前已經成為輿論監督中的“主力軍”,而提高新媒體的自律性則是控制網絡暴力,實現媒體傳播的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新媒體要想加強自律性,首先加強學習,即積極學習、深入領會、堅決觀察我國互聯網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網信辦出臺的相關規定,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努力成為傳播社會新風、集聚網上正能量的重要平臺;第二,守住媒體的底線,保持高度負責的態度對新聞內容進行撰寫、傳播,明確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規范發布、轉載內容,避免成為一些人造謠、傳謠的工具;第三,完善制度建設,加強內部管理,根據新媒體傳播環境對媒體人的素質、新聞內容、傳播流程等做出嚴格規定,提高新媒體輿論監督能力;第四,強化正面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報道先進、典型,把握住時代發展亮點,提升新聞的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引導民眾話語表達,構建積極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互聯網自由開放的言論環境,為人們的意見表達提供了沃土,同時也為網絡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溫床。近年來一些網民在言論自由的掩蓋下形成的網絡暴力事件屢見不鮮,動輒“全網黑”的輿論環境為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針對此,首先,立法部門必須要加強對網絡法律法規的建設,明確網絡環境下言論自由的界限,對于不當的網絡行為要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對一些人在網上信口雌黃、煽風點火等行為形成威懾,讓網絡輿論成為真正的監督工具,而不是挑動暴力的“兇器”。第二,提高新媒體的媒介素養,明確社會責任,提高對新聞內容的甄別與判斷能力,堅持新聞內容的客觀與真實,避免在傳謠、造謠過程中陷入網絡暴力的漩渦。第三,提高對網民的教育與培養,如各級學校應加強網絡教育,指導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網民,政府部門應做好社會教育,加強網絡道德建設,通過及時辟謠、知識普及等方式提高民眾的判斷力;網民自身也應不斷學習,獨立思考、慎重表達,避免成為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民眾能夠更加自主地參與到輿論監督中來,同時新媒體手段在信息傳播中的優勢使得傳統媒體的市場不斷縮減,甚至主導輿論環境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但是傳統媒體手段并不是完全處于劣勢,其在民眾心目中依然是權威和公正的代表,尤其是在網絡謠言四起的環境中,民眾對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能力也給予了更多認可。針對此,在新媒體傳播特點下,新舊媒體之間應積極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構建更加完善、更加健全的輿論環境。例如電視臺的新聞頻道可以開通微博、微信客戶端,利用新媒體手段及時發布信息,打破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時滯性,并在客戶端與民眾進行實時互動,了解民眾的輿論傾向,同時針對網絡反映強烈的事件要及時發布公告,以正視聽,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民眾的輿論監督素養。
在新媒體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其在輿論監督中的作用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讓更多的聲音通過新媒體表達出來,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無疑是有利的。但是從一些社會事件發酵的結果來看,當前新媒體的輿論監督出現了向媒體審判方向偏離的傾向,如潮水一般的輿論聲音甚至淹沒了法律的執行,而就一個社會發展而言,這種傾向是非常危險的。針對此,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新媒體傳播特點下的輿論監督,明確其在社會監督中的地位,這樣才能維持監督的客觀性與公眾性,避免將監督行為衍生為網絡暴力。我國輿論監督的其比較晚,尤其是在互聯網言論自由泛濫的情況下,民眾對于輿論監督的界限缺乏明確的定義。針對此,政府、社會、民眾等各方面應共同發力,推動新媒體輿論環境的改善,讓網絡輿論真正成為一柄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