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量亮
(安徽日報社,安徽 合肥 23007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其中,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把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著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
經濟新聞報道是黨報重要報道類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安徽日報在經濟新聞報道中,堅定把握正確輿論導向,著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不斷加強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經濟新聞報道“連天線” “接地氣”,致力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有力提升了報道質量和報道效果。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如何發展實體經濟,怎么促進貧困戶脫貧奔小康,如何解決民生“煩心事”……針對這些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去年底或今年初就做出了部署。從1月15日到1月24日,安徽日報在重要版面連續推出6篇“2018經濟工作關鍵詞解讀”系列報道,目的就是讓黨和國家的重大經濟政策深入人心,讓省委、省政府的做出的重要部署容易懂、好落實。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在村民眼中,“高質量發展是政風清廉,環境優美,百姓生活有更多盼頭”;在創業者心中,“高質量發展是把握政府鼓勵支持大眾創業的良好政策機遇,在農產品電商方面有更大作為”……系列報道首篇《高質量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通過采訪村民、創業者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引出“什么是高質量發展”。文章接著聯系經濟大勢和安徽發展階段,通過企業界人士、政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的觀點,使“高質量發展”這個概念變得具體豐滿,回答“高質量”決策部署“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做”,為各地各業貫徹落實做到“心中有數” “手中有招”提供了重要參考。
“合肥市民崔曉鋒忙著看房,為的是買到優質學區房讓下半年將上小學的兒子讀上‘名校’” “一直想找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如愿以償,剛和一家心儀的幼兒園簽約” “食品安全檢測的火眼金睛,打消了我們的后顧之憂,吃得更安心、更放心”……《民生改善:讓群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從教育、就業、食品安全方面例舉了老百姓的所感所盼,讓“民生”一下子同每個人聯系了起來。針對小孩教育問題,稿件從“學區房”說到“名校熱”,立足民生解析了教育均衡發展,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并通過采訪省委黨校教授,道出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和優質均衡發展的必要性,讓讀者對“民生改善”的理解加深一層、更進一步。
專業性強、政策性高、理論性深是經濟報道的重要特點。如何報道上連“天線”(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下接“地氣”(讓這些決策部署易懂、能理解、便于落實),關系新聞報道質量水平。安徽日報這組報道通過百姓感受、企業經歷、專家觀點,化宏觀為微觀、抽象為具體、專業為通俗,使“高大上”的專業術語化作百姓的切身感受,為廣大讀者受眾、為企業社會奉上了生動的經濟政策“普及課”。
2018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如何在這關鍵之年開好局、起好步、干扎實、干出彩,關系安徽長遠發展大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安徽日報2月28日起在重要版面推出“新春開局怎么干”系列報道,聚焦創新驅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制造強省等領域,通過扎實采訪、精準闡釋,將人物、故事、現場和數據、論證、觀點等元素有機結合,深入闡述“中央要求怎么干” “過去一年怎么干” “今年將要怎么干”。
“‘我們的產品主要銷往廣東、江蘇等地,目前生產供不應求,首季開門紅已成定局。’企業負責人胡一波說。”《以更大力度建設制造強省》一文從企業發展細節入手,分析“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的重要原因,又帶出省推進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明確2018年“七大工程”,得出預判“必將塑造我省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推動制造強省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全省降低企業成本1000億元以上;去除煉鐵產能62萬噸、煉鋼產能64萬噸鋼鐵行業利潤則同比增長131.7%……《打造更高質量的供給體系》列舉去年以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績單”,直觀展現企業、百姓的獲得感,并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新舊動能轉換、發展先進制造業等三份方面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深刻說明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講故事,擺數據,感染力足、說服力強。“今年春節前,全村4288位村民每人領到350元的分紅款”,《奮力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前列》通過應用小崗村村民收到“大紅包”的例子,生動闡釋了“農村改革” “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這些專業的政策術語,讓讀者一看便明。《讓“第一動力”更強勁》從創新平臺、產業創新和“科技+體制”的“雙輪”創新三個角度,解讀安徽“下好創新先手棋”的新實踐,深入闡述了安徽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的重大意義,說明“創新是時代的脈搏,創新驅動是發展的潮流”。
總體看,這組報道站位高、立意深、內容實,摒棄了“盤點回顧+工作展望”式報道的傳統套路,以生動事例為切入口,解析政策、盤點成績、梳理措施,繪出多個重大經濟戰略落實的“計劃表”和“路線圖”,鼓舞了發展干勁。
做好調研式報道,是提高經濟新聞報道水平的重要舉措和應有之義。2018年4月,《安徽日報》推出“一線調研·聚焦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指示精神,通過主題式策劃、調研式采訪、問題式分析和通俗式寫作,深度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前沿和第一線,采訪扎實、事例充實、內容厚實,以務實的調研提升了稿件傳播力。
經濟質量“高不高”,產品質量“好不好”、創新經濟“活不活”、重大項目“強不強”都是重要的評價指標。首篇報道《“品質革命”,安徽制造邁向“高質量”》以具體的“產品質量”為切入口,提出推進品質革命,打造“高質量產品”,是發展“高質量經濟”的必由之路。“這些國際大牌為何會選擇你們的產品?”企業負責人表示“性價比更高”;隨后再追問“其他競爭對手做不了嗎?”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我們提供的是量身定制的裝備,更貼合客戶需求”……稿件以問題為導向,在問中求索、在問中分析,在事例剖析和專家支招中得出“破題之策” “對癥之方”,對制造業企業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借鑒作用。
以主題式策劃、調研式報道深度闡釋高質量發展,是這組報道的重要特質。聚焦暢銷國際的皖貨,通過分析新技術、展示銷售新渠道,《讓更多皖貨精品走俏海外》揭秘有關產品“火起來的奧秘”;圍繞“人”做文章,赴多個地市采訪了技師學校負責人、用人單位、專業技能人才,《民工大省如何蝶變》深度剖析技能人才市場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動態,提出了意見、建議;以具體項目為切入點,通過“現場描寫+深度解讀”展現項目的規劃、進展和成效,《重點項目引領提質增效》指出只有重點項目“強起來”,才能發揮提質增效的引領作用。
采訪實、事例多,“冒熱氣” “帶露珠”,系列報道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清新表達,呈現了一篇篇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通俗讀本”,兼具可讀性與專業性,展現了主流媒體新聞工作者敬職敬業的職業精神和扎實務實的工作作風。據統計,在這組報道中,安徽日報記者走基層、沉一線、進企業、下車間,足跡遍布安徽11個地市,采訪的企業、部門或單位達36個,采訪對象40余人。
做好經濟新聞報道,要善于應用鮮活話語的描繪、具體案例的說明、深入淺出的闡述,使經濟報道讀起來輕松而不生硬,讓“高大上”的經濟政策、經濟術語易看懂、能明白,更好實現“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