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萌
(重慶市外國語學校,重慶 400010)
從學術意義上講傳媒是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收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而我們在判斷傳媒時大多將其定義在大眾傳播媒介的范圍內,包括了雜志、報紙、電視、廣播、圖書、音像及正在迅速崛起的網絡平臺。因此隨著傳媒載體的多樣化發展,加之網絡傳媒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促使文學領域內的傳播方式也逐漸形成了網絡文學昌盛、紙媒文學衰落的格局,成為未來文學傳媒的主發展平臺。
大眾文化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經濟屬性、社會屬性的文化形態。廣義上的大眾文化是一個地區、社團或國家中新近出現的、被一般人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是大眾社會的產物,往往通過影視、報紙、雜志等大眾文化媒介來予以傳播。而我們所講的則是狹義上的大眾文化,也就是在當代信息網絡環境中,運用電子、網絡等現代傳媒進行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具有顯著的商業性質,而這個文化的發展則是直接取決于當前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需求。只有滿足了人們的這些需求,才會有市場,才會得以發展。
從上述可知,大眾文化是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建設的產物,帶有濃厚的商業色彩,同時在當前的網絡信息化時代,大眾文化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文化傳播形式,以現代技術手段為文化生產形式,是按照市場的規律去運作的,是能夠成為被大眾廣為使用的文化消費形式,而現代都市群體是大眾文化的主要受眾群體,其是這部分人群普遍的消費品。
(1)在所有的大眾文化傳播中,網絡媒體的傳播不應一概而論。網絡具有虛擬性、開放性和自由性,它最大限度地確立了大眾主體的地位,削弱了媒體控制和操作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網絡中發現一些機智調侃的語句、詞語,并在極端的時間內廣泛流傳,形成規模,我們稱之為“網絡用語”,或許它代表的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一種主動的抨擊或贊賞,是一種自我情緒的發泄,但顯然這并不能夠說明這種發泄具有高端的藝術價值。同時在網絡中我們往往看不到作者的真實信息,這種藏匿性的寫作行為也是對文學藝術的不尊重,甚至很多的網絡文學作品品質低俗,僅僅是為了博取受眾眼球,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而已,并非將其作為一種藝術、作為一種心靈的升華來運作,然而正是這樣的一些大眾化的、消費性、娛樂性較為明顯的作品卻是廣大受眾的最愛的,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在面對這部分網絡作品時可以稱之為“愛不釋手”。這就讓很多的文學精英、文學大家等產生厭惡情緒。
(2)高端價值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也要包含與表現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之中。但仍然讓人們感到不安,在這樣一個大眾文化消費的社會中,高端價值逐漸地被淡化、削弱、遺忘乃至喪失。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就能進一步說明文學與傳媒之間的關系。如前所述,很多的影視作品都是改編自小說,一些有著特殊意義的作品被稱作是國家精神。《激情燃燒的歲月》 《國家干部》等都能夠直白地反映出我國的一些傳統品質、高尚品德和愛國精神等,這些作品通過傳媒手段擴大了影響范圍,不僅如此,這也可以看作是漢語言文學應用的重大變革,是當代文學傳統回歸的最明顯的標志,這些小說大多以內容扎實著稱,形式上也日趨平實,真正體現為一種現代化的中國傳統中國風格,更易于為讀者接受并理解。
(1)現象越是復雜,它們之間的規律越是特殊。由于文化研究具有多學科性和跨學科性,并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更加復雜,這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后現代取向,推進了多角度研究思路和多元化理論的發展趨勢。從文化研究的整體性上看它是實際與技術的統一、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以及靜與動的結合。我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從20世紀后期的向內轉模式已經逐漸地過渡到了向外轉的模式。這就說明當前的文化研究是內部飽和與外部世界轉型的相互結合。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轉型,文學自身也發生了重大的轉型,同時所處的外部環境也有了新的改變,導致當前的文化呈現出全新的姿態。
(2)那么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文化的研究和批評也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傳媒拓寬了文學的傳播途徑,利于文學理論的自我裂變和修復,讓其向著跨文化和多元的理論框架中發展。同時,大眾文化的消費屬性也是媒體傳播的產物,使得文化的研究形成了較為全面的、新型的格局:文學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消費,這也是文化研究所需要的參考和基礎。
當前對文化的研究并不很全面和系統,但它產生的影響仍然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當前的媒體時代,大眾文化崛起,文學和傳媒之間的關系愈加緊密。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傳媒與新文學的研究也將會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