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驍晗
(天津廣播電視臺,天津 300221)
當下各類綜藝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但很多都是嫁接國外相關版權,難免水土不服,難以長遠發展。在這個前提下許多節目開始另辟蹊徑,在可視化的基礎上增加了根植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元素進去。隨著節目越來越受歡迎,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也在崛起,并廣受好評。
1990年4月,我國的首檔文化綜藝節目《正大綜藝》被搬上熒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播出之后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和強烈追捧。“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廣告語,深深刻在國人腦海中。2000年,《開心辭典》也曾紅極一時,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不斷提高,此檔節目便退出了觀眾視野。《百家講壇》也是典型的文化綜藝節目之一,但由于節目的局限性,熱度大不如前。
中國是文化古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文化流傳至今仍熠熠生輝。但是,近年來,電視上霸屏的還是各種綜藝真人秀節目,這些節目通過明星的影響力吸引觀眾觀看,節目制作越來越相似,缺少自己的品牌與特色,導致過度娛樂化。觀眾難免出現審美疲勞。而以《中國詩詞大會》 《朗讀者》等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并大大提高了收視率。
我國綜藝節目起步較晚,和其他國家相比發展較為緩慢,我國最早的綜藝節目播出是在1990年,央視臺播出的《正大綜藝》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近年來,綜藝節目種類繁多,但是能夠獲得較高收視率的大部分都是模仿國外的節目,或者購買國外的節目版權。沒有自己的品牌,缺乏中國特色。《中國詩詞大會》 《群英會》等一類文化綜藝節目,寓文化于娛樂、寓知識于節目、寓歷史于現代,為我國電視節目回歸本土化做出了良好范例,成為成功范例。
以《中國詩詞大會》 《見字如面》 《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均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節目制作的大眾化。上述節目播出的詩詞、漢字等大部分是人們經常使用但是了解并不透徹的內容,內容的大眾化,使得群眾也可以參與其中。再例如天津衛視自2015年開播的《群英會》以輕松娛樂的談話方式,講述文化中的有趣故事,讓原本高深莫測的古典文化變得更加親民,深受廣大觀眾朋友的喜愛。節目制作的大眾化是推動文化綜藝節目熱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節目能否繼續播出的主要參考數據就是收視率。而節目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就必須樹立起自己的品牌。節目的品牌化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實現節目品牌化的主要兩個方面是內在理念和外在形象。節目中起到指導作用的便是內在理念,也就是說,整個節目的設置都是圍繞內在理念展開的,以天津衛視的《群英會》為例,這檔節目最大的特點便是一直弘揚傳統文化,《群英會》以了解民族文化為初衷,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傳統藝術,節目以談話互動的方式共同挖掘中華文化的魅力,讓人們在觀看節目的同時,繼承發揚皮影、耍牙、茶百戲等瀕臨失傳的民間絕活。而《群英會》的外在形象包裝就顯示出濃濃的中國風,圖騰、中國漢字等的意象深刻地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韻味。
傳統文化節目要想得到推廣和傳播,離不開廣大群眾的推動作用,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參與節目的不僅有專家學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或是普通的社會工作者。在此節目中,設置了“百人團”,他們既是觀眾也是比賽人員,節目中的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對詩詞的熱愛。通過廣大群眾的參與,使節目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央視的《朗讀者》節目不僅邀請了著名導演、影視巨星等,還有一些有情懷的普通人,他們以普通人的身份加入節目,拉近了節目與廣大觀眾之間的距離,拓寬了節目的受眾面。
如今新媒體開始興起。大部分電視節目都推出了自己的客戶端。這樣一來,觀眾觀看節目的方式多了,改變了以往坐在電視機前固定時間觀看節目的現狀,收視率自然就會增高,與此同時,觀眾還可以拿起手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論。有時還可以掃描二維碼進行互動。例如在《群英會》節目中,觀眾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和微博,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觀眾即使不能到現場,也可以參與節目,真正地參與其中。觀眾在享受傳統文化盛宴的同時,強化了自身的傳統文化意識。節目不單單得到了推廣和傳播,也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傳播。
傳統文化與綜藝節目的完美結合邁出了綜藝節目向“內容為王”回歸的第一步,節目的播出承擔著傳播優秀文化的重任,要想把節目做好,長久的發展下去,就要在現狀的基礎上,融入創新的元素,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真正把中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