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麗
(韶關市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廣東 韶關 512000)
“全媒體”在當下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觀念,普遍認同的是“全媒體是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它包羅了多種傳播手段,例如,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是一種全方位的展示,運用到了多種形式。”全媒體利用手機、網絡,特別是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形式,能夠完成從通信者到接收者的即刻傳輸信息,不僅體現了媒體之間的簡單聯系,而且全面整合,有機結合。同樣,早在十六年前,民生新聞這個概念被提出,直到現在,仍未被完全定義。總體而言,民生新聞節目更多關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情況,通過選取老百姓最關心的生活話題,通過平實、自然的風格進行報道,具有本土化特色。現如今的民生新聞節目,除了老百姓的家長里短、民生小事,也結合了越來越多的與老百姓相關的國家政策解讀等內容。而民生新聞主持人的播報風格也與時政新聞主播的播報風格有所不同,往往更傾向于口語化、方言等更貼近當地群眾的方式,也常常會運用到電話、短信、網絡信息等各種手段完成與老百姓的互動。全媒體時代,觀眾不再做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接收者,而是成為了主動參與新聞的生產者。如今的民生新聞節目更多地使用到“公民記者”提供的素材,更多地運用新的媒介傳播互動方式,這樣的變化也對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生新聞主持人與普通播音員主持人有所不同,他需要具備播音員與記者的雙重特質,需要兩者有很好的結合。
1.語言能力好
語言能力是對一名主持人的基本要求,無論哪個類型節目的主持人,只要在電視上出現,就承擔著“公眾的語言老師”的責任,所以,發音標準、規范化的語言表達,這是對主持人的基本要求。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很多情況下會面對兩種不同類型的新聞題材,一種是嚴肅、重大的內容,這就必須用“播”的方式,另一種是輕松、生活的內容,這就要求用“說”的方式,所以,“播說結合”是現今最常見的狀態和要求。此外,民生新聞節目還對主持人的語言提出了個性化要求。主持人的語言表現能讓觀眾了解他的觀點、態度、能力、品位等更深層次的東西。
2.社會閱歷豐富
民生新聞節目的一大特點就是貼近生活,播出的新聞內容很多都是生活瑣事、消費糾紛、犯罪案件等具體而復雜的事情,這就要求主持人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來面對龐雜的傳播內容,而這也是無法靠讀書學習能夠快速提高的。有一句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擁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面對一些復雜的新聞事件,節目主持人才能做出到位的點評和傳達。此外,現在很多民生新聞節目會采用直播的形式來進行報道,對一些突發事件的直播就更加要求主持人有快速反應的能力和足夠的社會閱歷,只有主持人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在直播過程中,和前方記者或采訪對象交流時,才不至于尷尬或無語,才能對臨時的突發情況做出快速且恰當得體的反應,從而保障節目的安全播出。
3.知識儲備廣
民生新聞節目題材廣泛,涉及面廣,這就要求主持人成為“雜家”,具備多維的知識構架,這樣才可能在節目中游刃有余。只有主持人平時注重對各種知識的積累,才能在播報新聞時胸有成竹,把問題說準、說透、說夠,讓受眾認可和信賴。民生新聞節目中,涉及糾紛、案件的報道較多,這就需要主持人多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識,以便在節目中能夠隨時進行客觀、正確的點評。地方臺的民生新聞主持人對于當地的民俗、方言、俗語等也要熟悉,在播報時候才能保證不鬧笑話。都說術業有專攻,主持人要從不同渠道、不同專業人士處獲取知識,要多讀書,在播報有關事件的民生新聞的時候,才會說“內行話”,保證節目質量,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4.新聞素養高
日本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新堀先生曾提出,一名新聞主播必須年齡要在35歲以上,要有10年新聞記者工作的經驗。美國的電視新聞主持人不少都是在新聞界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積累了豐富的新聞工作經驗之后才走上主持的崗位。我國的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敬一丹等也都有著非常豐富的記者經歷。新聞節目主持人不一定事無巨細地參加采訪,但記者經歷對一個成功的主持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面對眾多新聞信息資源的時候,主持人新聞敏感的強弱、信息選擇的角度、導語串連詞寫作的質量、報道水平的高下,都將會決定傳播效果的優劣。
在全媒體時代,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除了需要具備以上的基本素質之外,還需要具備適應新時代、新環境、新要求的素質。
1.信息集成能力
全媒體時代,信息爆炸是一大特點,而信息的發布已經不再是新聞專業人士的特權,而是在普通民眾手上,特別是民生新聞素材往往來自于“公民記者”。這就需要民生新聞主持人能將各類信息進行集成、提煉、增加其附加值,變信息傳播者為信息加工者。普通民眾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比較關注的是較為顯性的事實陳述,很少關注事件中的人物的感受,以至于被報道出來的新聞往往缺乏很多關鍵性信息。這也使得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要對“公民新聞”進行深度解析,對新聞發生的背景及深層原因和深遠影響等進行深入解讀和報道。
2.專業知識學習能力
全媒體時代,受眾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信息,觀眾自身可以迅速成長為“雜家”,如果主持人的進步速度跟不上觀眾的成長速度,勢必失去話語陣地。全媒體時代,主持人需要做一個“專家”。“專家型主持人”并不是要求主持人在民生新聞節目中真的是法律領域的學者抑或是經濟方面的專家,而是要求其對這些節目內容感興趣,樂于不斷學習和鉆研,并且能夠掌握行業發展動向,引導受眾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探討,更好地連接受眾與其感興趣的專業領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民生新聞節主持人信息傳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3.不同媒體平臺適應能力
全媒體時代,微博、微信、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我們多了許多傳播的新技術和平臺,使主持人真正實現了多媒體全方位傳播。主持人不僅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與觀眾展開充分互動,不僅可通過聚集的方式組織討論社區,還可通過論壇、微信公眾號、彈幕與觀眾接觸。作為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無論現在是否參與到這些平臺的傳播,都應該具備適應各大媒體平臺的能力。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倒逼電視媒體加快求新、求變、求精的步伐,也推動著主持人按照全媒體時代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精準有效地進行傳播。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只有具備相應的素質,才能“適者生存”,才能站在不被替代的地方,見證全新的新聞傳播時代的開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