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薇
(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甘肅 蘭州 730010)
廣播節目的錄播形式,其所包含的價值和生命力不容抹去。因為錄播節目首先是在電子技術發展期間產生,電子技術的發展,使錄播節目有了技術保證,從而產生了錄播形式。
它是制作一檔耗時相當長的節目的精髓,也是一個含金量相對較高的廣播節目。雖然運作環節和層次都較為復雜并且工作量相對較大,但正是由于各個環節較為嚴格且相互緊扣,錄播節目的質量才有了根本的保證,顯示了它的強大生命力。因為錄播節目在操作過程中,可以隨時改變其內容。既有它的嚴密性,又有它的嚴肅性。對于整體節目在播出之前,如果有什么不合乎要求或文字、音響有不妥之處,在錄制過程中,可以及時調整或消除。既然直播節目已經在整個廣播節目中占有了相當大的優勢,在實踐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已被聽眾認可,那么對于其所存在的不足,如何加以克服?這應靠錄播節目發揮作用。為了形成整個程序的標準化,必須嚴格控制程序的運行。哪一種節目適合于直播,哪一種節目適合于錄播,應從節目整體的內容加以考慮,使兩種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兩者之間的優勢,相互補充,具有嚴謹性和靈活性。
不可否認直播節目具備眾多優勢,如:①時效性很強。任何時刻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即時被大眾熟知。②更具有親民性。主持人在直播節目中拋棄了有板有眼的“播音腔”,用語更加口語化,語調活潑、自然,有時還采用方言進行播音,給人們帶來了別樣的體驗,富有趣味,也使人感覺更加親切。③觀眾參與度高。直播節目往往會設置觀眾來信、來電的環節,使觀眾更好地參與節目,增強了直播的節目效果。④靈活的直播形式。無須經過錄音制作過程,節省人力,節省時間,低成本、高效率,同時有利于培養出優秀的明星主持人團隊等。同樣的,直播也是把雙刃劍。與傳統的錄播節目相比,直播節目過于隨意,缺乏正式感和嚴謹性。有些直播為了湊足播放時間,設置了很多無用的環節,大多依靠主持人的長篇大論來維持節目,沒有重點,有些節目還利用不停地播放音樂來延長時間。這樣的節目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廣播時間,也淡化了節目的含金量。再加上主持人的素質不一,直播節目狀況頻出,也失去了在公眾中的地位和聲譽。
直播節目大肆流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將眼光聚集在做直播節目上。這些跟風出現的各種主持人節目,大多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播出的很多內容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節目粗制濫造。在熱鬧之余,只能當作人們打發時間的娛樂項目,其實際內容根本經不起推敲和思考。更讓人憂心的是,直播形式出現后,廣播節目市場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人們不再收聽諸如小說和評書連播、廣播特寫、廣播劇等節目,導致廣播市場逐漸低迷,品種樣式日益減少,而這些逐漸減少的廣播節目又往往是一些優秀作品的載體。
對于直播所存在的不足,該如何加以克服呢?筆者認為這應該由錄播節目來彌補不足。錄播可以精耕細作,出精品。相比于錄播,直播注定是“不完美的藝術”。因為即時性的播出,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音樂的音量高低、播音員主持人的口誤、電話連線里的忙音等等,都不是可以絕對避免的。雖然自然,但也有很大風險。即便不會產生嚴重的政治問題,也是有瑕疵的。而錄播則可以反復調整、精益求精。
作為廣播業的傳統技能,錄播節目較直播節目顯得更為沉穩。在我國廣播節目的發展進程中,通過眾多廣播人多年的實踐,總結了錄制節目的錄制方法。它形成了人為因素和錄音設備相融合的集合體,并以其獨特的生命力產生了標準的規范程序。
錄播節目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錄制時間自由且有助于防止出現差錯,這是錄播節目的一個主要特征。節目制作人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調查和研究,選取材料,凝練主題和設計框架,充分利用各專業人員優勢,最大程度地制作出一檔準確、嚴謹的節目。錄播節目中好的節目可以保存下來,后期隨時重播,可以提高節目利用率,降低了一定的錄制成本。當然,像深度報道、文藝演出、重要講座、教育專題等比較有內涵的節目運用錄播的形式,明顯比現場直播更有優勢。
2002年1月,一檔情景廣播節目名為《老魯一家親》。該節目充分結合現代廣播的特點,在室內場景劇中反映了生活百態,在幽默和調侃的語言中品味大眾的真實生活景象。假如這個節目一開始采用直播的形式進行錄制,那么其中的各種音效(群體的笑聲、一些腳步聲、鍋碗瓢盆的聲音等)就很難發揮出真實的效果,反而顯得死板而牽強,過于機械化。但是采用錄播的形式,音效等可以在節目后期進行補充,人物的臺詞也可以在錄制中不斷優化,播出后立刻得到了大眾的好評。多年以來,這個節目一直穩居山東電視臺優秀專欄的地位,熱情的觀眾們還戲稱該劇是“一段家常話,從古說到今”,充分體現了大眾對該檔節目的認可。可以說,無論多少年過去,類似于《老魯一家親》這樣的優秀廣播節目仍然能展現出自己的魅力。
廣播作為一檔面向大眾的文化節目,也是現代媒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體是廣播藝術類節目。現代廣播作為傳播大量的文化娛樂信息的平臺,在廣播文藝節目的錄制中傾注了大量心血,使節目內容呈現出豐富的特色,加上節目制作精良,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2007年1月24日,北京廣播網發表了聽眾的文章,文中說道:“由于是錄播,無論體育專家的講述,還是主持人的串聯詞語,都剔除了在直播節目中經常出現的‘結巴、停頓、重復、口誤’等硬傷,使整個節目如行云流水,順順暢暢、干干凈凈,給聽眾較為完美的享受。”
錄播節目對受眾的影響和對社會的引領作用不可小覷。曾經廣播里經常可以聽到佳作欣賞、美文誦讀、人物專題、通信節目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心的浮躁,海量信息的沖擊,值得聽的經典的內容越來越少。即便是曲高和寡,也應堅守一方。尤其是當下人們開始沉淀,開始關注有深度有內容的廣播電視節目時,錄播節目更應該找回春天,為廣大受眾奉上精美的文化大餐,影響受眾的認知,引領社會朝著更高尚的方向發展。
錄播對播音員的培養鍛煉有很大幫助。身為一名從業近二十年的新聞播音員,經歷了新聞播音從錄播改為直播的全過程。曾經錄播時,播得不準確的地方會停下來研究甚至討論,播得不滿意的地方會倒回來重新錄制。每次節目播出時可以即時收聽,給自己找問題。改為直播后,播音員嗓子不舒服了,不能清嗓子,有時只能啞者播,很影響播出效果。為了保證節目順暢,播音員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播出稿件如何表達上,而是分散到控制嗓子不出狀況、點擊片花錄音報道等。如果想保證業務水準,播音員需要在錄播節目中錘煉自身,細細打磨。
錄播節目代表一個標準。近年來,各個電臺都在廣泛開展直播節目,精良的錄播節目少有出現,使得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缺乏專業審美。曾經的字正腔圓、內外部表達技巧的準確應用、不同題材體裁表達方式的不同等,都被能談禪道、嘴皮子利落所取代。播音員的概念被模糊,所謂的播音員更像是資訊節目主持人,面對的節目形式單一,大的稿件根本拿不下來。而很多主持人,甚至不能準確地發音吐字,各種腔調盛行。
錄播節目承載著傳承的使命。播音主持專業需要傳幫帶,需要把好的、規范的專業技巧傳承下去。而唯有錄播節目的存在,才能給這種傳承提供優質的土壤,否則播音主持行業只會越來越浮躁,從業人員也會迷失方向。
因此,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廣播錄播節目很有存在的必要性。廣播電臺不應一刀切,幾乎所有節目都采用直播,而是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根據節目的內容形式樣態,選擇最適合它的播出方式,讓節目發揮最大的效應,為受眾提供最優質的精神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