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萍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陜西 西安 710062)
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紙質學術期刊發行量斷崖式下跌的窘況令人心生憂慮,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傳播性、交互性也不斷遭遇挑戰。目前,學術期刊遭遇的困境是“戰略方向正確性與缺乏戰術主動性并存”。通俗地講,就是堅決地走媒介融合求發展之路,但是具體怎么走,欠缺可持續性技術操作。這也就使得學術期刊呼吁數字技術、迎合“互聯網+”的聲音甚囂塵上,但是依然面臨著轉型難的困局。在這一大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的生存與發展也同樣如履薄冰。
就編校環節而言,國內大部分學術期刊在具體的編校過程中,仍然是沿用人工的三校一讀來實現稿件的齊、清、定。由于作者習慣、操作難易度、審稿及時性等原因,有些期刊社的審稿系統形同擺設。這樣一來,由于審稿途徑的交叉以及優選性,使一部分在網站上投稿的作者無法得到及時審稿回復,導致后續修改稿件、查稿等環節的處理工作流程多、周期長。就選題策劃而言,由于有大量的偽官網和偽郵箱存在,加之學術期刊多為月刊,導致編輯、讀者、作者溝通不暢,選題策劃不能精準反映當下學術現狀,時效性大為減退。就網絡出版方式而言,國內的學術期刊網絡出版方式多為將紙質版原封不動地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平臺復制集中展示。這種復制式網絡出版,模糊了各個期刊之間的特色、出版周期、印刷特色等,使網絡出版的及時性、權威性、實用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將編輯部作為“出版單位”強行整體轉制的方式,是單純從出版產業的角度來理解期刊出版特別是學術期刊出版,沒有考慮學術期刊出版的學術屬性和學術內容的組織體系。由于政策制定和編輯部的實際情況有出入,導致編輯部體制改革后,遺留的問題較多。就目前情況來看,編輯部一般會采用“老人老辦法”,即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按事業編制退休,在崗在編人員的待遇也會按照事業單位的標準來執行。然而,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改制后編輯部工作的新編輯不僅面臨著經營任務的壓力,也必須面對沒有編制、“同工不同酬”、發展平臺受限等制約因素。這種身份焦慮成為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的“心病”,產生了不平衡的心理,編輯有淪為“市場銷售”之感,職業規劃和現有工作業態發生沖突,這導致出現一大批高素質編輯的離職潮。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人才結構失衡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第一,期刊編輯的專業結構失衡。現在很多學術期刊編輯大多并非科班出身,本身就缺少該學科的基本理論素養,僅僅停留在文字加工校對上,對來稿的主旨、學術觀點、學術例證等都不能做到評論到位,更談不上策劃創新,開展數字化出版。對于學術期刊編輯而言,不僅要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及時把握該學科的前沿理論和學術發展新動態。第二,期刊編輯的年齡出現斷層。很多期刊編輯部人才結構老齡化現象明顯。中層領導多由五十歲以上的事業編制人員擔任,大批年輕編輯流動性大,人才斷層現象成為長期未解之局,35~45歲有閱歷、有能力的骨干編輯幾乎沒有。而大部分年輕編輯由于同工不同酬、發展前景受限等原因紛紛離開。這就使得編輯部人才隊伍梯隊無法建立,人才常規儲備不足,大量優秀編輯流失。第三,大多數期刊編輯部的編校和經營工作沒有分開,編輯疲于應付營銷工作,抽不出時間精校細核稿件。由于自身專業特長得不到發揮,長期找不到職業歸屬感、“同工不同酬”、身份差異懸殊、發展受限等,很多學術期刊編輯找不到合適的職業規劃路徑,長期處于對未來的擔憂之中。
媒介融合態勢下,期刊編輯必須處理好學術內容組織和期刊發行之間的矛盾,除了掌握編校基本功之外,還必須熟悉信息技術環境,盡可能運用現代化手段來普及推廣編輯工作流程的現代化,通過不斷組織學術交流研討會、編輯培訓會等方式來幫助學術期刊更新知識、適應數字化新環境。就編校環節而言,可以適時構建一套智能化、系統化出版流程,讓“傳統產品和數字產品發展協同化,發行一體化和同步化。”具體來講,可以基于海量的數據庫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自動糾錯系統,這樣就可以避免文字錯誤,大大降低期刊編輯的工作量,提高編校準確性。
此外,還可以構建關鍵詞識別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把握期刊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性,一旦越過紅線,該系統就能夠提前排查出來。就選題策劃而言,可以構建選題庫和作者庫,提前錄入選題以及擅長撰寫該選題稿件的作者,一旦刊物出現緊急補稿和約稿的情況,都能夠應付自如。此外,也大大提高了選題策劃的時效性、關注度,也大大降低了組稿策劃的盲目性。就網絡出版方式而言,媒介融合態勢下,紙質期刊不會消亡,我們可以將紙質期刊的內容進行再優化處理。
目前,學術期刊編輯部內主要有兩種身份:一種是有事業單位編制的出版人員;一種是合同聘任制出版企業人員。兩種身份的人員無論在薪酬待遇、發展前景等方面都有別于合同制員工。作為合同聘用制的青年編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坦然面對這種身份差異,在“互聯網+”時代,面對海量信息數據,以及人們獲得知識方式的轉變——瀏覽網頁、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交互,學術期刊編輯更應該順應時代要求,要沉得下心,積極沉淀和積累,努力做好把關人。
首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在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編校基本功之外,掌握一些信息化編輯能力,能夠對網絡上的各種信息進行甄別,去偽存真,力爭給刊物讀者提供真實可靠、前沿的學術動態,并且通過大數據技術,準確定位讀者需求,明確雜志辦刊方向和目標。這要求學術期刊編輯要對媒介融合態勢下的期刊發展信息進行搜集整合,從中獲取真正值得出版的信息內容。
其次,學術期刊編輯可以利用媒介融合技術,從多種渠道搜集學科發展的前沿信息,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論壇、社群、網站等多種方式,向讀者積極推介期刊,為期刊的營銷造勢。
在媒介融合的態勢下,學術期刊編輯必須熟練掌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將其主動變成自己的工作平臺。例如,可以建立多個細分微信群,讀者群、專家群、教研員群、作者群等,并定時向不同的群體發布相關的學術期刊最新動態,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論文推送,積極向專家群成員約稿。同時,不放松在讀者群和作者群定期介紹期刊出版和用稿情況,提升期刊的審稿效率,同時也為期刊的發展儲備優秀作者。在讀者群則可以定期推送期刊的目錄,重點文章的摘要等,還可以在作者群發布作者原稿和修改稿的對比圖,并附上校稿清樣,這無疑是最好的學習和寫作素材。此外,學術期刊編輯要發揮能動性,定期在自己的朋友圈推送期刊獲獎、論文轉載等情況,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期刊,提升期刊的影響力。
最后,學術期刊編輯必須轉換自己的意識,樹立營銷意識。很多學術期刊編輯固守傳統意識,只重視自身編校能力和學術洞察力的提升,而十分鄙夷“營銷”和“市場”。學術出版轉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學術期刊編輯必須與時俱進,在選題策劃、審稿、編輯加工、宣傳推廣等各個環節,要時刻考慮到期刊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僅要掌握相關學科的領軍人物、學術前沿動態,還要建造和動用一切學術“人脈”等市場資源,打造一條源源不斷的優質產品“供貨渠道”,利用學術領軍人物、重點作者在圈內的影響力來贏得更多讀者的青睞,進而實現產品的營銷。此外,還可以舉辦相關的學術會議和培訓活動,提供一個相關學科專家、作者、讀者相互交流和探討的平臺,從而提供更多期刊營銷的途徑和可能性。此外,還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學術期刊編輯要深刻認識到,讀者和作者、編輯的互助合作關系,尊重作者、服務作者,主動為作者提供研究選題,幫助作者認真細致修改文章。未來的學術期刊編輯一定是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并且是懂技術、懂經營、懂溝通交流的多能型編輯人才。
如何解決編輯部人才隊伍梯隊建設的問題,在于編輯團隊是否能形成團隊合力,互相配合,合作共贏。優秀編輯團隊的出色工作業績,有賴于有明確的編輯目標作為核心來引領。編輯個人的發展與編輯團隊的發展休戚與共,每個編輯都會產生極強的歸屬感和責任心。而優秀期刊編輯團隊的打造,會讓每個編輯都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不懈奮斗,彼此揚長補短,有極強的團隊作戰能力。
首先,編輯部要有一套完善的編輯出版制度。對投稿、審稿加工、編輯校對、宣傳策劃、獎懲機制等各個環節都應明文規定。這樣一來,就會讓每個編輯對編校各個環節流程心里有譜,提高編校技能的同時,也為期刊營銷贏得充足的時間。
其次,要有科學合理的目標規劃。根據刊物的辦刊宗旨和服務對象,期刊編輯部可以制訂短期和長期規劃,并將最終目標進行任務分解,具體落實到個人。對學術期刊而言,可以在每年年末發布下一年的新欄目要求,并且在期刊和網站滾動播放下一年的選題策劃以及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會議、培訓會議等。對于選題、組稿、三校一讀、稿費發放、樣刊郵寄時間等都可以制定制度,并且確定評估和考核標準。
再次,編輯分類培養。每個編輯都不是全能型人才,在編輯團隊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要善于進行學科細分、讀者作者細分,就每個編輯的個人特點和工作專長來對其進行分類培養。例如,在對每個編輯進行基本的素質培養、編校技能培養之后,可以針對每個編輯的特長,來決定其是否向學術型編輯、營銷型編輯發展。
最后,互幫互助的學習制度建立。團隊中的每個編輯可以發揮個人專長,實現編輯部內部的相互培訓和學習,同時也可以積極參加編輯系統或者相關學科的各種學術交流會議和培訓活動,提高自身的編校能力、營銷能力、組織管理策劃能力。
一份期刊辦得好壞,從來不是某個編輯的個人功勞,而必須是編輯團隊的協同作戰,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互相配合,才能夠打造優秀的編輯團隊,提升期刊的品牌知名度。
學術期刊編輯是學術觀點、動態的發現者、領跑者,也是具備工作熱情、善于溝通表達的交流者,更是懂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經營者。處于改革的特殊過渡期,學術期刊編輯要調整好心態,坦然面對身份差異,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并不斷“向外看”,習得更多技能,只有最終成為多能型編輯人才,這樣身份焦慮才會不復存在,自身的發展也將前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