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萌
(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0)
紀錄片不斷創新和發展,在這么長時間不斷探索中我們發現,“一成不變”的真實是不能完完全全地被紀錄片所體現的,在紀錄片的創作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紀實還更加需要根據創作者的理解盡可能地保持紀錄片的真是本性。那么有的人會疑問,紀錄片要早于電影,為什么直到今天,紀錄片卻沒有電影受歡迎呢?首先,本人認為,紀錄片一直堅守著紀實性的原則,有的紀實性故事可能各個年齡的人接受的程度不一樣;另一個方面,在信息時代迅猛發展的今天,影視媒體發展迅猛,各種類型的電視節目也不斷地出現在觀眾面前,而由于現在生活壓力的增大,一些觀眾在各種各樣的節目中往往會選擇綜藝娛樂性節目來放松心情,而且娛樂性的節目不斷地把觀眾的視野包圍了,面對審美要求不斷嚴苛的觀眾,紀錄片同樣也需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包裝和改進。
現場拍攝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編導要在拍攝現場將各部門的創作人員組織起來,相互配合協助,一起完成拍攝任務。因為,在現場拍攝時,編導要展現的不僅僅是自己對拍攝題材的想法和藝術感,更要展現的是部門的調動能力。編導在紀錄片的現場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他們需要積極地應對現場拍攝中各種情況,場面調度等同樣需要編導人員及時進行準備。當面對突然發生的狀況時,編導的態度以及他的處理方式會對整個拍攝劇組產生巨大的影響,換句話講,當面對突然發生的狀況時,編導最應該做的就是冷靜,保持清晰冷靜的大腦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創造出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編導們必須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激發出自己的藝術感和對美學的觀念,因為在拍攝的過程中,會出現比前期設計更好的鏡頭,尤其在拍攝外景時,天氣、光線等等都會為影片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那么編導的重要作用就由此可以體現出來,所以說,在現場的拍攝中如果能把一些“不起眼”的鏡頭巧妙地運用在片子里面,這樣會對紀錄片的成片效果產生很大促進作用。因此,編導者必須善于利用現場,利用鏡頭去發掘,表現推動生活前進的本質力量,通過自身對藝術的感悟以及工作熱情去帶動整組的工作人員。
身為一名合格的編導應該增強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每一部紀錄片除了展現故事的思想和中心外,同時也可以側面映射出編導的創造思維和情感。編導單純地按照自己固有的想法、固有的思想模式,這樣會使得紀錄片顯得十分的死板,所以編導者要增加自己獨有的想法和創意。要走出死板的模式,開創一條創新的道路,在實踐中開創屬于自己的藝術特性。同時,編導者要把自己的思想隨時與攝影師溝通,最后達成拍攝方案,因為一部紀錄片的成敗,攝影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編導的溝通也顯得至關重要。
對于紀錄片的場面調度,編導在拍攝之前,要確定攝像機的位置,以及攝像機鏡頭的移動方向和主要拍攝物體的大致方向。孫曾田的《最后山神》,幾乎所有鏡頭都是在三腳架上完成的,后來該片獲得了紀錄片大獎,這足以說明場面調度在紀錄片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編導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與整組人員的溝通和協調,因為一個團隊只有相互配合才會發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做事情的效率同樣也會事半功倍。
紀錄片是歷史的鏡子,是時代的影子,是一本百科全書,紀錄片質量所產生的效應,與編導的主體功能性是成正比的,它不僅要求編導有較強的素質和藝術性,更需要編導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認真的工作態度。
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攝像師的編導意識非常重要,因為在紀錄片的整個過程中,拍攝是整個程序的核心因素,如果攝影師就有強大的編導意識,那么從紀錄片拍攝的角度看,他都會是一部成功的紀錄片,因為攝像師會通過自己的感官判斷以及自己的編導思維模式來進行拍攝,他會把攝像理念和編導觀念融會貫通,拍攝一部具有靈魂的紀錄片。換句話說一名優秀的攝影師他不但需要掌握單獨的拍攝技巧,也要有對藝術的追求與美的感知,他不僅要掌握節目的核心靈魂而自己的本身也要具備對藝術的鑒賞和判斷能力。
電視作品的攝制,首先就離不開攝影師的實際拍攝工作,所以在拍攝之前攝影師需要對該作品做一個充分的理解以及進行拍攝過程的準備,無論是對作品的理解還是自己的創新,只有充分理解之后才能拍攝出更有靈魂的作品,并且最終形成藝術的新形象和新思路。攝影師在拍攝之前,應該和編導們共同交流意見,盡可能地達成一致的意見,只有這樣才會拍攝出更加藝術的紀錄片,所以,一個具有編導意識的攝影師可以為紀錄片的拍攝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作為一個攝影師,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有出色的攝影技術,同時還要具備非凡的編導意識才能夠在行業中凸顯出來。因此,培養攝影師的編導意識,從生活中去觀察學習,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創作思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和藝術,在自身的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突破,為紀錄片的拍攝以及電視藝術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紀錄片拍攝的現場控制意識是十分重要的,紀錄片創作需要將最真實的聲音、最真實的畫面傳達給觀眾,讓觀眾看到一個真實的情景,拍攝的整個過程根據創作者真實觀念的不同和對現場的紀實影像語言的掌握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因此,作為創作核心的紀錄片導演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影視藝術創作功底,還需要具備在拍攝現場的觀察和控制能力。想拍攝出一部“有血有肉”的紀錄片,離不開編導、導演、攝影師,以及后期剪輯的配合協作。現場控制的過程,就是盡量減少錯誤的發生,使拍攝過程更加順利,拍攝的畫面更加完美,在現場的拍攝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導演的指揮安排,編導們的溝通配合,攝影師的專業技巧,以及對鏡頭外事物的認知和感受。任何一部影視作品的拍攝,都需要創作人用心去感受,懷揣一顆對生活對美執著追求的心,這樣拍攝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更受觀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