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報,山西 太原 030000)
“群眾在哪里,基層就在哪里;走近群眾,就是走近基層。”《太原晚報》采編深入基層一線,走進城中村、社區、車站、機場、工地,蹲點調研、實地采訪,反映百姓生活,推出一批來自基層、鼓舞人心的鮮活報道,獲得群眾稱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好的新聞作品是用腳板在基層走出來的,是在老百姓中間體驗出來的,是用百姓大白話大實話說出來的。只有深入基層實踐,才能聽到百姓的心里話,才能“抓活魚”,才能將新聞寫進百姓的心坎里。
《太原晚報》刊發的《修鞋補衣攤點混亂,人性化管理解難題》,報道有典型意義,為靈活地處理城市管理難題樹立了一個樣板。長期以來,小店區興農路與益豐西街交叉口附近,聚焦了不少修鞋襯衣小攤點,他們流動性強,管理困難,取締更困難。考慮到居民的實際需求和小攤主的實際困難,汾東南路社區聯合小店執法局,專門為這些攤主設立了便民服務點,并統一著裝和工具,妥善解決了管理難題。一邊是修車補鞋配鑰匙帶給附近居民方便和價格低廉的服務,一邊是隨意設點擺攤,隨意堆放雜物,隨意亂扔廢物垃圾的現象。長期以來,城市工商管理、城管執法隊伍與個體攤點上演的這種“貓鼠游戲”就沒有停止過,兩者之間的矛盾似乎不可調和。汾東南路社區在小店區執法局的配合下,為小攤販設立了專門的便民服務區,統一工裝,妥善地解決了“貓鼠矛盾”,這種做法顯現出城市管理的靈活性和情、法關系,也為其他地方做了可借鑒的示范。
記者事后談及這篇報道,仍難掩“抓活魚”的興奮之情,那次采訪本來是有另外一個任務,但當他路過此地時眼前一亮,昔日的小攤不販占道經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攤主們整齊劃一的工裝,他趕緊深入采訪攤主,沒想到攤主們那么通情達理,言語不多,但心中是對管理部門滿滿的感激。
作為新聞工作者,《太原晚報》的記者們清楚自己的責任,他們的身影活躍在社區、農村、街頭、工地……
最鮮活的新聞來自基層,最生動的新聞來自基層。好新聞是腳板底下出來的。
不少新聞事件的發生不會是孤立,在新聞背后往往還潛伏著許多新聞。別怕多跑路,別怕麻煩。追蹤報道后的新聞,往往又可以追溯出許多耐人尋味的報道來。《太原晚報》10月13日《垃圾清運車秒變救援車追蹤——老人抽煙引發大火,眾人還原救人經過》就體現了這個道理。10月12日,《太原晚報》以《垃圾清運車秒變救援車》為題,報道了11日發生在北大街東社區的一場火災。當時,一位獨居老奶奶被困火場,在緊急危難中,一輛垃圾清運車正巧路過此路,于是一些熱心人站在垃圾清運車上,從陽臺上將老人救出。報道事件后,引起社會關注,但事情似乎還沒有結束,這場火災是怎么引起的?在救人者當中,還有多少參與救援的?這都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事后,作者繼續進行了跟蹤采訪,詳細地敘述了引發火災的原因,眾人入室救人,因為火情大而未能成功,接著又想辦法從其他地方救人的過程。追蹤報道還配了事發現場照片,非常生動形象地勾勒出當時的救人情況。給讀者帶去了真實情況,并讓讀者以此為戒。因為第一篇報道時間緊迫,意猶未盡,才有了第二篇追蹤報道,才有了更進一步的細節,更進一步的感染力、吸引力,這也體現出作者的責任意識和為讀者負責的精神。
事情就是這樣,往往許多新聞都是從“進一步挖掘”中產生的,發現新聞固然重要,挖掘新聞,追蹤新聞背后的新聞,往往能產生更多的新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新聞背后的故事也許更有感染人,更能吸引人。就像記者們的感言一樣:新聞在基層,新聞在百姓身邊,新聞在記者的腳板底下。
新聞工作者要擔當重任、勝任本職,就必須自覺做到身不離基層、心不離群眾。到基層去,掌握實情,在此基礎上站得高,方能看得更遠。從而真實感受時代發展的脈動,真實反映百姓的盼望。
《太原晚報》刊發的《將都市人的田園夢想照進現實——太原力推城郊農業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活力》,這篇報道值得記者們學習。近年來,太原市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農業特色,采取措施發展壯大城郊農業,催生了新業態,激發了內生動力,為太原發展農業經濟和旅游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記者由此對太原城郊農業發展進行報道。不說其文字干凈利落,僅僅從三個小標題上,就可以看出記者把握局面的高瞻性,整個報道雖然文字并不多,但主要內容、要點緊扣主題,詮釋了太原農業近幾年的發展脈絡,讀后讓人信服。第一個小標題是“宜花則花宜果則果,面向市場調整結構”。反映的是,太原城郊利用自己獨有的資源區位優勢振興鄉村經濟,因地制宜利用城郊資源,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路徑。第二個小題“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城郊農業催生新業態”。隨著近幾年太原人口由300多萬增長到400到多萬,城市人口的剛性需求不斷擴大,休閑游、假日游、農家游相應地對城郊農業市場提出更高的要求。城郊農業的發展不但吸引了諸多資源人才、資金,也促成了城郊農業的產業融合,不僅農產品加工、物流擴大了,休閑農業、會展農業、創意農業等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太原市城郊農業發展有了新的方向。第三個小標題“統籌規劃完善機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報道中一個鮮活的例子,陽曲縣黃賽鎮上安村是個多年的貧困村,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村民生活水平低下,靠天吃飯,一年到頭“地里刨食”也就掙兩三千元。實行土地流轉后,引進了新型經營主體,辦起了“鄉村莊園”。以此為依托,村民們“房屋土地掙租金,上班打工掙薪金,旅游服務掙現金”,讓全村實現了整村脫貧,農民除了租金收入,每年在莊園打工,還能有近兩萬元的收入。這一個鮮活的例子把整篇文章帶活了,太原城郊農業的發展脈絡,愿景盡收眼底。
深入基層,記者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相處,容易產生共鳴,容易拉近報紙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村長”帶頭,眾居民動入——鏟除老院“垃圾山”,打造都市“桃花源”》,這篇報道說的是,西里街20號院,果樹成林,涼亭下方桌、沙發、椅子一應俱全,居民生活十分舒適。而誰能想到,幾年前,這個院曾有座占地600多平方米、3米多高的垃圾山,多虧居民“村長”粱東明帶頭,大家一起動手,“垃圾山”變身“桃花園”,居民間的關系也由原來的互不往來變得親如一家。正如記者所言,當看到老舊小區的變化,新農村的明亮整潔,還有熱情的居民,他對這里的生活也充滿了憧憬。
《太原晚報》的編輯記者們把基層和群眾作為情感之根、報道之根。“舉全市之力,創文明城市”“消費熱線”“精神文明你我他”“我的消費故事”等欄目,成為報紙與普通老百姓之間溝通的渠道,“我的消費故事”這一欄目,已經成為記者傾聽百姓聲音尤其是老年讀者心聲的窗口。主持該欄目的記者由此入選中國消費者協會感動中國的消費維權先進個人。
寫身邊事,為“小人物”立傳,文風清新、現場感強、百姓喜聞樂見。比如《王霞:動車“黑匣子”守護者》《“地書”老人梁玉林,老有所為服務居民》《癡迷輪滑30多年,太原有位“旋風老漢”》《家事“郭”事村里事,事事關心——郭守敬老人:把往事裝訂成冊,讓后代了解歷史》等等,對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挖掘發現,有很強的親近感。社區新聞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的都是家長里短的身邊事、煩心事,當事人愛看,鄰里間愛看愛評。正如讀者所言“一個不小心,普通老百姓或許就登上了《太原晚報》的位置,成為晚報報道的主角”。
報道接地氣,重民生!把新聞寫在基層,把新聞寫到田間地頭。為了這個目標,我們愿扎根基層更深更深。這樣,才能不斷回應新時代的新要求,滿足群眾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