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廣播電視臺,寧夏 銀川 750000)
電視專題片,是綜合運用電視表現手段與播出方式,對某一重大事件或某些具有新聞價值又為廣大觀眾所關心的典型人物、經驗、新生事物以及某一行業、地區等進行充分報道的一種重要形式。一部電視專題片的成功與否,可以說關鍵因素在于主題的把握和采制過程中的角度。
電視專題片的主題,實際上就是創作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問題,亦即創作者在作品中對生活本身所表達出的態度、看法和主張。主題不僅影響著題材的選取,也制約著創作者的整體構思,乃至素材的剪裁取舍。那么,如何從眾多題材中提煉主題呢?
首先,主題是題材思想意義的高度概括,是報道的核心內容,是從大量的原始材料中選取、熔煉、提取出來的思想精華。只有確定了報道主題,才能圍繞它而建造起報道的結構,編織素材,理順思路。其次,創作者的思想意念,對主題的提煉起著重要的“燭照”作用。主題的深刻與否,反映了創作者對題材本身的認識程度,從現實生活中提煉的主題,離不開創作者的思想、眼界等。電視專題片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內部規律,揭示了題材本質特征的電視專題片,才能完成提煉主題的任務。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寧夏無論從歷史還是當下都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起到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寧夏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借此契機,以更大的格局和視野對這一影響全局的惠民工程進行更全面、更豐富、更廣闊的宣傳報道,探訪絲綢之路上的人物故事和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絲路·寧夏·人》項目從2014年年底定項,一直籌備到2015年3月,期間拜訪過20多名專家教授,看過很多部相關書籍和紀錄片,并進行了精心策劃。最終確定通過在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生活、工作、學習的寧夏人的故事,來展現主題。節目最終定稿8集,主題分別為:第一到三集《向西向西》,第四集《驛站》,第五到七集《奮斗在他鄉》,第八集《匯聚絲路之城》。通過全新的語言方式,全新的視角,講述老百姓平實的生活,展現寧夏人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電視專題片在表達或保留真實面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種真實性不僅指外部形象的真實再現,還嚴格要求人物的真實生活和現實生活的再現。一部成功的電視專題片,是圖像現實與內心情感現實的完全統一。因此真實的故事片很有吸引力,并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縱觀近些年優秀的專題片、紀錄片,都不難發現,最能打動我們的是他們把攝像機對準了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就像講述我們身邊人、身邊事一樣親切感人。
在《絲路·寧夏·人》確定了大的主題后,我們又確定了連接、開拓、堅守、跨越、突破、傳承、創新7個小的主題,以“人”為主,以“事”為線,以“情感”為節點,鋪展開來,在時空的宏觀調度中形成一個結構嚴謹、意蘊豐厚的專題片,這就避免了敘事的單調以及主題的空洞乏味。
我們始終把鏡頭對準普通人和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堅守在道路兩旁、背井離鄉服務往來游子而開飯館的一個個寧夏的家庭,比如懷有一身絕技的動車機械師楊德虎,比如堅守青藏線的武警王博,還有三個懷揣夢想在拉薩開客棧的“80后”小伙,以及在各地扎根奮斗的寧夏人等等。盡管他們因時代的變革、命運的轉換、環境的影響而讓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但他們身上有著同樣的閃光點:質樸、奮斗和團結的精神。可以說,每個故事,每個故事中的人物,每個人物身上體現的精神,每種精神中都傳遞出寧夏人的美德。
由小處著眼,選題立意明確、結構合理的片才是受觀眾歡迎的作品。把握細節需要創作者親臨現場,全身心投入,還要注入真情,這樣專題片才能更具看點、更吸引人、更感染人。在《絲路·寧夏·人》拍攝中我們盡可能多地設計現場,多角度講述人物故事,用盡可能多的細節來展現主人公的故事。
在第一集“向西向西”中,對運魚商趙建忠的拍攝就運用了很多細節。老趙是寧夏最早將活魚賣到拉薩的販魚商,也是最后一批堅守在這片市場的寧夏商人,如今在這一行干已經19年。在拍攝老趙的過程中,我們跟著他出寧夏過甘肅、青海,沿著青藏線過昆侖山,過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口一路送魚到拉薩。路途遙遠,氣候不穩定,在昆侖山我們遭遇大雪,在可可西里無人區堵車一夜,缺氧低溫,大家只能蹲在車里共吸一罐氧。凌晨4點多到拉薩還要抓緊時間卸魚,等待早晨7點來自西藏各個地方的運貨商來市場采購。就這樣寧夏的魚通過老趙帶到西藏全境,甚至賣到尼泊爾。這些細節的展現,深入淺出地道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
此外,后期剪輯中也有些細節需要處理好,比如按照人物故事進行粗剪之后再進行小標題的確定;要留足夠長的時間去剪輯,盡可能嘗試邊剪輯邊撰稿的后期合成方式。
電視專題片的主題是創作者對生活本身的一種感悟,感應時代的氣息,迎合時代的脈搏。《絲路·寧夏·人》注重選題之“大”與采編之“小”,是一次大主題專題片制作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