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2014年被稱作“喜劇綜藝欄目元年”,電視喜劇欄目在中國的電視熒屏上呈井噴之勢,當年在我國各級電視臺總共播出了20多檔喜劇綜藝欄目。2018年,經過幾年的發展積累進入到新常態階段,喜劇綜藝發展形態更為多元化,喜劇欄目也漸顯“一超多強”的發展格局。上海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該欄目在綜藝形式的喜劇節目中突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并形塑成一條喜劇產業鏈條。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也推出《我們都愛笑》和《家庭幽默錄像》等欄目以供固有的受眾群體觀賞。但是近期,喜劇類的綜藝欄目逐步表現出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和節目類別的同質化、綜藝元素缺乏吸引力等方面的不足,嚴重妨礙了喜劇類綜藝欄目的蓬勃發展。為改變這一現象,如果從供給側改革方面進行思考,就能為業界工作者勾勒出一條創新路徑。
當今社會,喜劇綜藝欄目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人們在面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下對娛樂消費行為的迫切升級,也就理所應當被視為當代中國熒屏上的一種最為常見的欄目類型之一了。近年喜劇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諸如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浙江衛視的《喜劇總動員》等。經歷過迅猛發展期的喜劇類欄目也逐漸呈現出新的發展狀態,一方面,類型更加多元,制作經驗更為豐富,如《歡樂喜劇人》持續制播多達幾季;另一方面,新的喜劇綜藝類型也被逐漸研發出來,像是《跨界喜劇王》主打明星藝人跨界表演,《今日百樂門》主打絢麗的場景與直播技術。
這兩年喜劇欄目依然占據著各大類型節目播放量的榜首,這些欄目多數屬于模仿型創作、內容笑點十分相近,缺少教育內涵,僅僅讓觀眾一笑而過,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學者認為喜劇類綜藝欄目之間的激烈競爭背后隱藏著不少“憂點”,集中體現為“四荒”:選手荒、導師荒、作品荒、質量荒。奔走于各大欄目的選手、導師,難免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加之喜劇作品“一次性”消費的特點,造成了如今喜劇作品笑料撞車,無笑“果”,沒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不能讓觀眾從人性上、從靈魂深處受到啟發或觸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來是控制經濟發展邁上更高一層臺階的重要工具,不過就今日狀況而言,這個極具標志性的工具對于我們旨在追求出產優質電視精品節目的傳媒行業來講同樣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定位和新要求,為廣電改革的新發展理念提供方向指導。目前廣播電視視聽內容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在于電視節目和觀眾服務的低質低效、發展停滯不前,與觀眾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日益擴大不能達到平衡。
喜劇欄目與觀眾之間的“供求”關系,的確存在著些許矛盾。一方面,目前國內喜劇行業仍大量稀缺,特別面對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壓力,觀眾更傾向擇“喜”觀看來幫助緩釋壓力、解除乏悶。同時,廣播電視產業在面臨雙向驅動:高層管理嚴格管控了國外各欄目的引進制作并全面鼓勵本土原創節目的播出,在這種政治策略和市場需求下,各衛視不約而同地把喜劇類電視欄目當成自主創新節目類型的關口去突破,喜劇節目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這種市場快銷的模式也導致了諸如競爭狀態混亂、盲目制播、渴望關注的跟風心態以及缺乏新穎講述能力的“羊群效應”,使得喜劇質量下滑,無法滿足觀眾的期待值。
喜劇欄目瘋狂扎堆各大衛視,讓廣電人不得不將喜劇精神解構重建。而那些粗制濫造、嘩眾取寵、“笑果”寥寥的欄目無疑難逃優勝劣汰洗刷出局。喜劇欄目推進供給側改革,根據受眾需求畫出適合發展的藍圖,在欄目的審美層次、觀眾剛需、價值導向等方面扎實做功,才能避免嘩眾取寵,真正做到笑霸熒屏。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概念里,喜劇精神就是敢于嘲弄經典、敢于挑戰權威、敢于諷刺傳統的無所畏懼,反向的思維讓嚴肅刻板的印象在笑聲和掌聲中被洗刷的一干二凈。由此不難看出,喜劇原本是扎根于大眾的,或者說是屬于全民的,喜劇作品也取源于生活。也因為如此,喜劇精神必須從大眾文化的根葉中汲取養分。
大眾文化背景熏陶出了喜劇類電視節目,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入手,要想持續獲得受眾群體的青睞,就要樹立大眾文化的標桿,內容生活化,精神內涵更加平民化。選秀類喜劇節目讓平民選手在節目里可以各顯神通,將戲曲與現代流行歌曲結合,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發生碰撞乃至融合,有的用啞劇生動演繹家庭環境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一次笑點和氣氛的營造都取材自生活瑣事,表演時間雖短,卻能帶給觀眾溫馨和親切感,身臨其境般感受到復雜的情感、體會飽滿的內心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中央文藝座談會》上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娛樂。”喜劇類欄目和綜藝欄目創作的目的都是為了傳播輿論效果、獲得預期的觀眾肯定和定量的回饋。喜劇人應擺脫模仿和低俗模式,必須認清模仿不能鑄就經典,低端惡搞的喜劇內容已經沒有市場,只有植根大眾文化,踏踏實實搞創作,傳遞正能量才能讓自身的喜劇內容獲得長久發展。
喜劇類欄目有自身的獨特性,異于歌唱類節目的地方在于,喜劇欄目的每一個節目編排都只能上臺表演一次,這和舞蹈與歌曲的演唱相比是屬于一次性、短壽命的。參演團隊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換言之這是與藝術創作基本規律相違背的。喜劇節目制作者和演員都很難一如既往保持自己的創作欲望處于高峰,久而久之,怎樣創作和創作什么樣的產品就變成了大難題而耗盡心力,也就很難保證能夠持續創造精品。這種情況下,編劇、演員等都變成了稀缺型資源。
如今觀眾的笑點越來越高,如果不加緊人才培養,組建實力強的,使喜劇欄目處于過度開發的狀態,選手荒、編劇荒、題材窄、創新難,都是喜劇類節目發展路上的絆腳石,優質的原創作品支撐欄目的正常運作發展是喜劇欄目要求參與節目創作的團隊必須具備的能力。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喜劇公司里創作人才因為復雜的原因逐步流失,喜劇公司依靠經典節目內容立長足于市場,歸根結底離不開人力,因此只有不斷擴充人才團隊,才能實現喜劇人才的全面培養。
中國電視喜劇欄目的火熱,為喜劇產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樹立喜劇的品牌,發揮喜劇品牌效應在國內觀眾群中帶動力,是喜劇欄目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點。時下,市場上的喜劇文化品牌公司突然出現,他們更多地想要保持節目內容創新與商業營銷模式有效合二為一,能夠為推動喜劇欄目的供給側改革提供很多借鑒。笑果文化立足于發展架構和營銷模式兩方面,打造具有鮮明特征的品牌讀取效應。葉烽(笑果文化董事長)表示涉及脫口秀全行業、全產業鏈的公司,頭部內容的帶動作用、編劇團隊、線下演出這幾大因素缺一不可。賀曉曦(笑果文化CEO)也認為公司應該在打造內容的基礎上,完善在其他營銷方面的能力,從內容取勝型公司轉向全行業商業型公司。可見,打造喜劇全產業鏈經營,塑造喜劇品牌,已經成為喜劇行業實現升級發展、做大做強的道路選擇。
喜劇欄目在國內依舊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從近年來取得的高收視率就足以說明這點。喜劇綜藝節目要想取得更大發展,節目的同質化、口碑下滑、創新不足等問題還亟待解決,只有立足大眾文化創作,注重人才培養,塑造喜劇品牌,才是中國電視喜劇欄目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