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21世紀初期,隨著《金枝欲孽》《步步驚心》《甄嬛傳》等宮斗劇、穿越劇的熱播,在QQ群、貼吧、論壇上興起模仿古代人行為舉止的文字演繹活動。其中,2011年《甄嬛傳》的收視狂潮,更是掀起了“復古演繹”的熱潮,產生了不少諸如“秦漢天下”“前唐遺風”“大明后宮”等粉絲成千上萬的“復古演繹”貼吧。然而迄今為止,對“復古演繹”貼吧的研究仍為空白。
本文將以現存規模最大、最活躍的“復古演繹”貼吧——“清§皇朝”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八個月的參與式觀察,充分了解其運營、游戲模式等內容。并以“參與式文化”這一理論視角為指導,從貼吧主體、生產手段、存在問題三個方面對“復古演繹”貼吧進行分析,以期對“復古演繹”貼吧進行簡單地論述。
復古演繹,是指借助QQ、貼吧、論壇等網絡平臺,基于某古代背景,所進行的模仿古代人行為舉止的文字Cos的演繹活動。復古演繹十分強調角色的延續性,角色都由專人認領,參與者需要為某個角色持續提供人物設定及情節設想。基于關鍵詞建立的多元、動態、松散、開放的主題交流社區——貼吧為“復古演繹”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場所,成為“復古演繹”一個主要的游戲平臺。
“清§皇朝”于2008年開吧,發展至今已有成員3.5萬余名,發帖量達550余萬帖,日簽到數700名以上,是現存規模最大、最活躍的“復古演繹”貼吧。
亨利·詹金斯提出,迷群能夠“將自我的個體反應轉化為社會互動,將觀看的文化轉化為參與式文化”。“迷”即是指“粉絲(fans)”,這類人群通常對某事物抱有極高的熱情和關注度。而他們對于文化產品的消費,不單單只是一味地接受,還會主動解構原始文本,對“偶像”進行自我解讀,從而生產出新的文本。
故而,“復古演繹”貼吧即是個迷群組織。“復古演繹”迷群對“穿越”古代有著狂熱的喜愛,這種以文字“穿越”古代的模式使這種需求得以滿足,共同屬性和歸屬感使他們不斷聚合,聚集在精挑細選后選定的同一貼吧,對古代歷史、文學、習俗等原始文本的傳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協作分工的方式進行文字演繹、編寫劇本,豐富自己的“人生”,也完善“復古演繹”貼吧的“歷史”。
“互聯網讓群體構建變得越來越簡單,群體行為是一個遞進行為,按照難度級別分為共享、合作和集體行動。共享最簡單,而最高級別的集體行動要求一組人共同致力于一件特定的事,它要求集體的決定對于每個參與的個人都具有約束力。”基于貼吧平臺組織起來“復古演繹”迷群按照“復古演繹”貼吧的組織規定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文本生產、劇本編寫。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個人力量匯聚,形成巨大的集體力量。這種協作的群體性生產及其交互的傳播機制便是典型的群體構建。
由于是在共同興趣愛好下組成的“王國”,“復古演繹”迷群對于這個“興趣”的歸屬感極強,他們雖來自社會各界,均在這里暢所欲言演繹自己喜歡的角色,這種共同愛好使大家產生“共鳴”。正是因為這種“團隊精神”與“共鳴感”,使貼吧具有成為“智慧眾籌”土壤的可能。
而“復古演繹”貼吧的文本生產也充分發揮了“集體智慧”的功效,在獨有的游戲模式中,每個個體作為知識鏈中的一環,以一種自發的協同機制參與到共同的文本生產中去,在各司其職和集體協作中自主高效地進行自我“故事”的書寫,從而匯聚成一朝“歷史”,實現“歷史”與“個人命運”的交互作用。
“復古演繹”迷群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一群對“穿越”抱有熱情的粉絲,他們幻想穿越到古代,成為其中某一身份,上則九五至尊,下則市井小民,甚至是某一歷史人物。于是,他們將所有期待投入到貼吧這一平臺,建立“復古演繹”貼吧,認領他們心目中角色,隨即按照這一身份應有的(帶有主觀色彩)社會地位、生活狀態等進行演繹,完成一次次的“自我呈現”。
迷群具有三個顯著特點,即辨識力、生產力與參與性和文化資本積累。在“辨識力”上,“復古演繹”貼吧在選擇貼吧背景及框架時就已經體現了貼吧創立者批判性的思考和選擇,唐朝的民風開化、抑或是對“清朝的天已經被穿成篩子”的清穿小說的喜愛,皆體現著管理者的主觀喜好。同時,“復古演繹”迷群選擇貼吧,也會對貼吧背景、模式、制度等進行自由選擇,角色認領、文本生產更是對其歷史、文學“存檔”的體現,也充分反映其主觀審美及品位。“生產力和參與性”上,“復古演繹”迷群對于文本的使用是一種再創造的重構行為,他們對復古及演繹抱有極大熱情,因此對于新的文本生產的投入是積極主動的,而這種行為也是一種創造性、能動式的參與行為。
“復古演繹”貼吧發展至今,文本生產已從當初的“模仿電視劇、歷史中的經典片段”,逐漸發展為根據貼吧所建立“王朝”的大背景,參考其他成員已生成的文本,共同分工協作后自行創建新的文本。文本之間的聚合大都體現了角色的人設、角色之間的關系、各方勢力所呈現的局勢,甚至還體現了“王朝”的發展脈絡。然而,“復古演繹”貼吧式微幾乎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現存尚還活躍的貼吧除“清$皇朝”“青燈辭”等外,僅有兩三個剛建立的新吧勉強能維持貼吧的運營。故而,審視“復古演繹”貼吧中存在的問題已然不可規避。
“社會性落差”面向上的“數字鴻溝”指的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隔閡”,主要分為接入溝、使用溝和知識溝。就受眾參與而言,數字技術雖為每個人提供了參與的可能,但在現實中媒介使用者參與度處于不均衡的狀態,而這種不均衡會在持續發酵中使得“參與鴻溝”處于愈演愈烈的趨勢。
“復古演繹”貼吧的成員多為在讀大學生,“時差黨”也不占少數,整體學歷水平較高,呈現精英化特征和年輕化狀態。他們對媒介的接觸十分頻繁,除“復古演繹”貼吧外,多數人會長期接觸各類網絡游戲,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也十分活躍,對時下熱門的話題、電視劇、小說等都保持極高的關注度。在年輕化和精英化的背景下,使得“復古演繹”貼吧圍觀容易參與難。貼吧的規章制度雖無明文規定對報名者有限定,但“不蘇不白”(即不瑪麗蘇,演繹水平不小白)已成為“復古演繹”迷最基本的要求。當新人進入貼吧,演繹水平高者多數不愿與其演繹、編寫劇本,使新舊之間的演繹差距愈發擴大,久而久之,這種排斥導致了成員的不斷流失,使得貼吧不過是幾群在“復古演繹”界混跡多年的人的天下。
參與式文化強調“集體智慧”,是指通過某種身份認同,以積極主動創作媒介文本、傳播媒介內容、加強網絡交往為主要形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自由、平等、公開、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樣式。但在實際中總要面對不同力量的權利碰撞。
“復古演繹”貼吧雖說為“復古演繹”迷提供了一個民主的平臺進行文字演繹,強調管理者和成員之間的關系平等及管理的公平公正,然而,由于管理者運營貼吧時涉及審核晉級、劇本,以及與“皇權”關系親疏等十分具有主觀性的內容,故而管理者和成員之間的權力碰撞幾乎是每一個“復古演繹”貼吧所要面臨的困境,管理者和吧友之間的罵戰已是屢見不鮮的事情,而罵戰通常都會導致成員大規模流失,或是管理者的出走,無不對貼吧的長久發展產生極壞的影響。
參與式文化是在以Web2.0為代表的新傳播技術中孕生的,新科技力量讓更廣泛的人群能夠使用多媒體工具完成信息傳播和制作參與,號稱能賜予人們民主參與的方式,實現了主體性的提升。然而,技術是參與式文化的驅動器,同時也存在一定制約。
“復古演繹”貼吧的一切活動都依賴于科學技術帶來的傳播便利,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撐將失去自我話語權和傳播方式,而百度貼吧官方的制約使得“復古演繹”貼吧的活動受到諸多限制。就百度貼吧封號刪帖而言,總會導致許多已經生成的文本瞬間化為虛無,給“復古演繹”帶來諸多不便。故而,“復古演繹”貼吧想獲謀求真正的自由和長遠的發展,必然要長時間和科技力量互相制衡。
網絡技術的進步、互聯網的普及是參與式文化蓬勃發展的重要前提。技術革命深刻變革了人們的社會互動方式,促使人們產生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從而導致一種新的生產傳播模式的出現。
“復古演繹”迷群集聚“復古演繹”貼吧,具有辨識力地進行文本創作,并以分工協作的形式進行著群體生產。在這種模式下,個人力量匯聚成集體智慧,共同書寫一個“王朝”的傳奇。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鴻溝不斷擴大、管理者和用戶之間的權利碰撞、過分依賴科技力量等因素,導致“復古演繹”迷群大規模流失,參與門檻較高使得新人難以加入,貼吧逐漸式微。故而,“復古演繹”貼吧要想繼續發展,需要充分關注“復古演繹”貼吧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