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燕
(青田縣廣播電視臺,浙江 青田 323900)
在我國電視臺的四級架構中,縣域電視臺處于最基層位置,但其重要性卻不容忽視。它與基層群眾直接對接,為基層群眾發聲,同時向基層群眾傳遞黨和政府的最新方針政策。因而,從某種程度上看,縣域電視臺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中國基層群眾精神的充實與基層經濟繁榮。但隨著新媒體技術出現,新媒體文化與傳統電視文化發生了激烈碰撞,加上基層群眾審美趣味提升、數字化電視發展,縣域電視媒體的優勢地位受到巨大挑戰。若縣域電視臺不及時調整,做好與新媒體的對接,積極變革,終將被新媒體時代的基層群眾所摒棄。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新聞“內容為王”的特質是不變的。因此,在頻頻遭遇新媒體沖擊時,傳統電視臺首先要從傳播內容上下功夫,通過對前期內容的策劃來吸引受眾,保持電視臺信息傳播優勢。此時,縣級電視臺新聞編輯可充分利用電話熱線、微信、微博等工具,接收并完善受眾的線報,并利用現場照片、現場視頻、同類案件整合等完善線報內容,切實增強內容的完整性與趣味性,使受眾產生刷幾十次微博獲知新聞關鍵內容,不如坐等一次觀看電視新聞報道的良好感覺。盡管這種新聞策劃需耗費較多時間,人員投入精力大,但效果卻也成正比。
如在某河流環保問題上,縣級電視臺特地組建小組籌劃了該河流系列新聞報道,包括河流的地理重要性、污染情況、人們的態度、現所實行的治理措施、專家與權威部門的建議等,快速直觀、全面系統地向社會公眾傳遞了關于河流環保的情況,使電視受眾對河流環保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認識。這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較難做到的。一是因為新媒體對時效性要求高,二是暫時未有專業人士愿意耗費較大精力去維護運營新媒體工具。當電視新聞獲得良好反響后,再將其傳輸到縣級電視臺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上,供更廣大范圍的受眾收看與轉發。由此,地方電視臺獲得了關注,又實現了與新媒體的簡短內容對接,大大降低了新媒體對傳統電視臺的沖擊。
新媒體時代,許多農民都已轉變成“新農民”。而“新農民”的重要特征就是喜歡應用新媒體語言,即網絡化語言。如打醬油、對決(PK)等,在新一代農民群體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也啟示縣級電視臺要大膽改革傳統新聞語言應用,在應用農家話使新聞通俗易懂的同時,應用網絡化語言增強語言趣味性。對此,縣級電視臺新聞編輯要實時關注網絡用語,理解并掌握新網絡用語的內涵,再將其規范化后應用到電視新聞編輯中,增強電視新聞的“新媒體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應注意網絡語言的應用場合,若新聞屬于嚴謹的時政類新聞,必須嚴禁應用網絡語言。目前,我國一些縣級電視臺的新聞編輯已做了新媒體語言應用嘗試,并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收視率有所提高。
相較于電視媒體,新媒體更具互動性、即時性與能動性優勢,這些優勢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受眾的新聞接收需求。因而,電視新聞編輯在采制電視新聞時,要注重加強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合作。如申請創建電視臺獨立網站,開通電視臺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多平臺同步播放電視新聞,加強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度。在經費允許的條件下,還可申請手機APP創建,實時向移動終端受眾推送新聞內容。開通這些新媒體的另一好處在于方便新聞主持人與電視機前的受眾互動。這也要求電視新聞編輯要做好受眾評論或提問問題篩選工作,避免負面評論或語言被推送到播報前臺,破壞電視受眾對新聞及電視臺的好感。在新聞播報時,電視新聞編輯還應篩選反響較好的新聞片段推送到各個平臺上,全面拓展新聞的推廣范圍,使電視臺新聞制播得以良性循環。
新媒體技術,如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在電視新聞中的應用,有利于增強電視新聞生動性與趣味性。特別是一些較為抽象的新聞內容,若能用視頻技術、動畫技術等數字技術來呈現,將大大增強受眾對新聞的理解。這種新媒體與電視媒體對接的方式,還在一定程度上使電視新聞內容在新媒體中得到延伸,使電視新聞轉變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數字化產品。這也對電視新聞編輯的技術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電視新聞編輯應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學習與應用新媒體技術,使電視新聞更深入地與新媒體實現對接。
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推動新媒體轉變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媒體的普及,又極大程度地挑戰了傳統電視媒體,給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強烈沖擊。基于此,電視新聞編輯應認真籌劃新聞內容、琢磨新媒體語言、廣布新聞新媒體傳播渠道、對接新媒體技術,多方位提高新舊媒體的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