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嘵藝
(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新聞評論作為媒介組織和評論者的聲音,是針對某一新聞事件通過各種渠道發表的公開的觀點、言論或意見,在引導輿論、澄清事實、安撫民心、上傳下達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評論主要依賴于特定的新聞傳播渠道,基本掌握著對某些新聞事件的態度的引導和整合。但是隨著門戶網站、博客、QQ、微信、公眾號以及各類頭條號等媒介的崛起,我們儼然進入到了一個更加成熟的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格局、內容生產和消費形態、新聞評論面臨的大環境、媒介技術的強勢介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或影響著新聞評論的方法、對象、生產、價值等,促使新聞評論不斷適應自媒體發展,朝著更加專業化、平民化、多元化、淺層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自媒體內容生產的平民化,凡是懂點新聞評論,對某件事有自己看法的自媒體人都能夠發表一篇“評論”,在評論水準、表達主體上都和傳統的新聞評論有著較大的區別。除此之外,大量傳統媒體評論人轉型成為自媒體人,也在不斷地重構著新聞評論的界限,自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界限逐漸由原來的理性界限、內容界限變為點擊率、瀏覽量和點贊量等指標的界限,專業的新聞評論面臨的實踐層面與價值層面的矛盾被加大,理性說服日益維艱,情緒說服成為主流,所以專業的說服性新聞評論道路越來越窄。但不管界限是否依然明確,道路是否寬暢,新聞評論這一新聞形式反而在多元話語體系中表現出更大的價值,是我們更要堅持做好的內容,尤其是在這個迅猛發展的新媒體時代。
在內容多元、聲音多變的自媒體時代,如果堅守傳統新聞評論專業的態度,則會出現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如果迎合自媒體話語表述和敘事風格,則又陷入一種叫座不叫好的尷尬狀態,這就涉及到新聞評論價值的取舍問題。在筆者看來,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評論當然要堅持理性態度,堅持治國理政的社會價值。而當今越來越多的新聞評論的觀點迎合讀者的低級趣味,角色也從之前的教育者、批判者逐漸轉變為同情者、澄清者。雖然有很多的優秀傳統新聞評論人轉型到了自媒體行業,但是道路依然走得很困難,評論風格轉變、用戶思維培養、自媒體技術使用、交互對話、評論內容多元、評論角色重新定位等都在挑戰著傳統新聞評論人的各項能力與素質。
不管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在自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本質都應該是引導輿論。所以這條主線的堅守需要我們傳統媒體新聞評論人和自媒體新聞評論人共同提升評論覺悟和作出努力。不管是在今日頭條還是在《人民日報》,所作的評論都應該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在自媒體環境下要做到創新評論的方式方法,樹立新聞評論的互聯網思維,包括用戶思維、產品思維、服務意識、交互溝通意識等,做到真正用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評論當下新聞事件或社會現實,用新視角、新理念來提高讀者的心智水平,做到有效引導輿論,澄清事實,安撫社會情緒,提高媒體和自身公信力,完成新聞評論的本質使命。
新聞評論的立足點依然是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以及不久會發生的新聞事實或者社會現實,這是新聞評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管何種形式的新聞評論,不管什么樣式的信息傳播生態,尊重新聞事實是觀點創新出新的關鍵。因此要在尊重基本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努力擺脫“第一個觀點”,努力找到“第二個觀點”,用出其不意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評論來刷新讀者對新聞事件的基本認知,擴展讀者的思維面,引導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多層面的理解新聞事實,利用自媒體快速傳播、交互傳播的特點,盡早完成新聞評論引導輿論、回應關切、答疑解惑和穩定人心的任務,讓新聞評論在自媒體環境下也大有可為,煥發新生機。
指導老師:蘇也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