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芳
(齊齊哈爾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對于新聞傳播來說,“真實性”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只有新聞具有真實性,才能正確引導受眾。隨著我國媒體改革的持續深化,我國各類媒體競相發展,特別是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虛假新聞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廣泛。而由于虛假新聞缺乏真實性,會對受眾行為造成一定的危害,特別是對受眾的認知以及情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網絡新聞具有很強的“跟風”現象。由于虛假新聞對受眾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甚至還會造成很多危害,因而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降低虛假新聞傳播對受眾行為的危害性入手,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做好預防與控制工作,縮小對受眾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而對社會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隨著我國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絕大多數新聞媒體都希望使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更強,因而十分注重新聞時效性,這也直接導致出現了一些虛假新聞。特別是一些不法分子,為了達到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利益,主觀上“制造”虛假新聞,盡管我國也加大了相應的打擊力度,但虛假新聞仍然大量存在。由于虛假新聞缺乏真實性,因而會對受眾行為造成極大的影響和危害,最重要的是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容易導致受眾出現錯誤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經過學習而獲得的。由于虛假新聞也屬于“新聞”,對于受眾來說,并不能正確辨識其是否屬于虛假新聞,特別是對一些具有較強權威性的媒體發的新聞,受眾更是對此深信不疑,這就直接導致很多受眾會對虛假新聞的傳播內容進行學習,特別是由于虛假新聞具有很強的“暗示”功能,比如一些大眾傳媒采取“議程設置”的方式,對受眾進行主觀性以及促進性暗示,受眾必然會不自覺地進行學習。比如當前網絡上有很多虛假新聞,盡管最開始受眾并不十分認同,但由于長期受到虛假新聞的影響,逐漸開始產生認同感,進而進行學習,最后出現錯誤行為。還有一些受眾由于受到媒介的示范影響,受眾盡管明知道其屬于錯誤行為,但仍然會去做,從這一點來看,虛假新聞極易導致受眾出現錯誤行為。
二是容易導致受眾出現盲從行為。對于普通人來說,普遍都具有很強的“從眾”心理,由于虛假新聞具有很強的傳播性,特別是通過“議程設置”,虛假新聞對受眾的影響更強,因而虛假新聞極易導致受眾出現盲從行為。如當前有很多關于股市的虛假新聞,受眾會出現很強的盲從現象,例如2014年10月16日有新聞報道稱,中國賽馬會近日在北京成立,當天,九龍山、珠江實業等個股逆市漲停,并帶動多只股票上漲,而賽馬概念橫空出世。20日,民政部主管的《公益時報》刊登消息稱此純屬炒作,當天相關個股走勢出現暴跌。從這一點來看,受眾由于受到虛假新聞的影響,盲從的行為較多,由于受眾的盲從,會對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造成不良的影響,因而如何做好虛假新聞的防范與控制至關重要,這是需要新聞傳播高度重視的重大問題。
三是容易導致受眾出現跟風行為。跟風行為主要是指一些受眾在虛假新聞的影響下,一方面對虛假新聞進行主動傳播,另一方面也因為虛假新聞所提供的信息而出現的一些非理性行為,比如在出現自然災害之后,當一些受眾受到虛假新聞的影響之后,會出現搶購等行為。由于受眾在虛假新聞的影響下出現大量的跟風行為,會導致政治和經濟等方方面面受到影響。比如當出現一些自然災害之后,由于微博、微信、QQ等平臺具有很強的傳播性,由于一傳十、十傳百,會導致一些虛假新聞不斷發酵,甚至因為虛假新聞的傳播而導致事態發展得更為嚴重,如一時間網上就會出現大量不同版本的與自然災害有關的虛假新聞。特別是由于一些網絡媒體可以進行“禁言”設置,這就會更加導致受眾的“狂歡心理”,主動通過不同的渠道傳播虛假新聞,甚至還會帶來大量的情緒化行為,使事態升級。
由于虛假新聞對受眾行為具有很多不良的影響,甚至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特別是由于受眾在虛假新聞的影響下,會出現大量的錯誤行為、盲從行為以及跟風行為,會對政治、經濟、社會等造成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危害社會和諧穩定。因而應當從控制受眾行為危害的角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虛假新聞的傳播。
一是加強受眾教育、引導。要想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虛假新聞對受眾行為的危害,首先要加強對受眾的教育和引導,使受眾能夠學會辨識虛假新聞,進而減少虛假新聞的危害性。這就需要媒體監督與管理的相關部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比如當出現虛假新聞的時候,官方媒體應在第一時間進行“辟謠”;再比如還應當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強對受眾的教育和引導作用,使受眾能夠理性地看待各類新聞,特別是要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學會甄別虛假新聞,并且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盡可能能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在社會上、在網絡上與虛假新聞傳播做斗爭。總之,一定要加強對受眾的教育和引導,使虛假新聞無法進行傳播,這應當成為治本性措施。
二是完善新聞審查機制。健全和完善的新聞審查機制,可以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虛假新聞的產生和傳播,進而能夠減少對受眾的危害。在這方面,新聞媒體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要針對當前網絡媒體快速發展的大形勢,研究制訂虛假新聞傳播方面的監督管理措施,比如可以出臺《關于打擊虛假新聞完善新聞審查機制的意見》,對虛假新聞的界定、如何進行監督管理以及相關的懲治措施等都要進行明確,要采取最嚴格的懲處措施,對于傳播虛假新聞的媒體、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在經濟上、行政上以及法律上給予制裁。新聞媒體單位更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自身要建立科學、完善的審查機制,對于不能確定其真實性的新聞要做好傳播的控制工作。
三是科學應對受眾行為。由于虛假新聞具有很強的傳播性,特別是通過“議程設置”,極易引起受眾的關注,因而一定要科學地應對受眾出現的各種行為。除了要加強教育之外,還要高度重視對受眾行為的引導,而且不能采取過激的行為。比如在網絡上出現的虛假新聞已經出現大量傳播趨勢的情況下,不能采取刪貼、禁言等方式,而是要采取更加積極、更加能夠滿足受眾心理需求的方式,官方媒體以及權威性新聞媒體可以進行解釋和說明,而且也可以發動社會力量開展“辟謠”活動,這樣能夠使受眾了解更加真實的情況,避免出現更具危害性的行為。在應對受眾行為的過程中,還要高度重視“口徑”的統一,在進行解釋的過程中,不能出現多個“版本”。
綜上所述,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聞傳播呈現出速度快、渠道多、影響大等特點,這也給虛假新聞傳播提供了平臺。由于虛假新聞缺乏真實性,會對受眾行為造成極大的危害性,進而對政治、經濟、社會等造成不良的影響,因而應當針對虛假新聞對受眾行為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要針對虛假新聞容易導致受眾出現錯誤行為、盲目行為、跟風行為等種種危害,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控制和防范虛假新聞傳播。特別是要加強在受眾教育引導、完善新聞審查機制、科學應對受眾行為等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虛假新聞傳播對受眾行為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