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攝影技術對于傳統攝影進行了革新換代和技術升級,攝影題材增多,攝影技術的創作領域也變得更加廣闊,攝影內容可能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長里短,日常生活,大到國家大事。因此,與其相關的審美藝術和方式也會出現很大變化。
從世界上第一幅實景照片尼埃普斯的《窗外景色》問世,到如今的數碼相機普及,及VR這種超級虛擬現實影像技術應用,再到未來計算攝影可能普及。運用鏡頭來定格美,并借助一閃即逝的影像來記錄生活中的美,稱為“瞬間美學”。而短小精悍的視頻又稱作什么呢?隨著攝影數字化,后期處理一鍵化的發展,以小視頻為主的娛樂平臺正在飛速發展,逐步成為當下年輕人娛樂消遣的新方式。
隨著技術發展,攝影移動終端設備發展迅速,手機中對于攝影圖片簡單的一鍵化修飾功能,使得攝影特效為人們所熟知。隨著攝影技術與大眾生活越來越近,各種攝影APP也在不斷涌現,例如,進來在網絡上大火的instagram社交軟件,以一種快速、美妙和有趣的方式將你抓拍下的圖片彼此分享。ins將各種效果合成一種風格,其獨特的濾鏡帶給了用戶極佳的攝影體驗。這種攝影技術便民化加快了此類社交軟件的發展,而APP攝影特效一鍵化的發展又帶動更多用戶使用和了解攝影技術,人們更好地享受攝影技術的發展成果。這種良性循環加速了攝影特效的一鍵化發展。
傳統美學滲入攝影早已有攝影家嘗試。國內洪磊,江蘇常州藝術家,將中國傳統藝術與攝影結合,獲得很大成功。其代表作《中國盒子》,通過攝影展現出了我國古代盒子,蘊含古典內斂的美。再比如,攝影家張克純《北流活活》捕捉黃河的美麗與悲傷,用影像反映變遷。
攝影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各類攝影分享平臺的興起,各類攝影分享平臺加速了圖片傳播。例如LOFTER,蜂鳥等,優點在于專業性強,通過搜索引擎找到圖片,鑒賞者專業素養較高,缺點在于無法即時互動。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軟件附帶上傳圖片功能,優點在于可以與鑒賞者進行即時互動,相互探討攝影技術等,而缺點是鑒賞者專業素養無法保證。各類平臺的互動鑒賞模式對于傳統美學的傳播,利在于平臺的提供便捷了攝影師和鑒賞者的交流,為傳統美學的探討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弊在于平臺的便捷,使得傳統美學受到大量大眾審美文化的沖擊。
隨著科技的進度,移動終端得到了很大發展,大眾的攝影水平也隨著不斷提高,網上分享圖片的功能豐富了人們生活,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和審美情趣,傳統美學借此得到更好的發展。由此可見,新的攝影技術與傳統美學的結合不僅有利于傳統美學傳播,還能夠豐富美學語言。
移動網絡時代,提高了大眾對于傳統美學的審美水平,網絡社交媒介易于好的攝影作品的傳播,傳統美學的體現也與人民日常生活不斷相融。舉例來說,攝影師孫郡,其作品很好地融入了工筆畫的表現手法,把攝影作品拍出了深遠的意境,復興了東方美學,“中國人,還是要做中國人自己情緒里的東西,然后,盡可能,做到完美。”
攝影新技術發展,傳統美學經由各個杰出的攝影大師通過攝影作品得到了充分表達。日本攝影師濱田英明在ins社交軟件拍攝美好的家庭生活影像,將美好的瞬間記錄下來分享。韓松,他嘗試使用手機這種平民化的器材,來為城市進行攝影,塑造一個另類的城市美學文化,其作品受到各大社交媒體的關注。再比如,西安理工大學攝影作品中,很多都是用手機拍攝而成。“手機攝影”已經逐步成為當代攝影藝術重要的一部分,慢慢發展為當代攝影藝術最大的來源方式。凡此種種,都在間接地將傳統攝影美學引向大眾化。
科技與傳統的碰撞,迸發出了耀眼的火花。如攝影家鐘維興《天地玄黃》,仿佛將鑒賞者帶入了天地初開的蠻荒時代,充滿了神秘的氣息,其暗淡的色調,很好地表達了這種神秘感。代表作《秘魯·山巔上的伍茲托克》,以黑白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伍茲托克人的日常生活,并賦予其一種神秘氣息,使得鑒賞者沉迷其中。再比如說,當下的配景設計和視頻融合等,都是一種對于創作表達的豐富。
網絡數字時代,攝影技術由傳統到數碼,由單一呈現到綜合媒介運用,簡化了傳統攝影拍攝過程,但核心未變的依然是攝影師的用眼睛用心去關注影像內容與表達敘事。這必然需要我們在推崇現代技術的同時,汲取傳統藝術美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