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現如今,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很少能接觸到有關如何寫好一個新聞故事的課程學習,他們更多的是學習采訪和編輯的技巧。畢業后走上新聞工作崗位,他們或許能從平時的工作中學到一些知識,但這往往需要多年的積累,實際上,更多時候,他們收效甚微。其實,任何一名記者,無論是初出茅廬還是身經百戰,都可以從虛構的文學作品中汲取很多東西,把新聞寫作同文學作家的精妙構思和寫作技巧聯系在一起,為稿件增添活力、情趣的和吸引力。
有一句至理名言,優秀的寫作都是從痛苦中歷練出來的。如果你沒有這種經歷,那么就說明你沒有盡力,寫出來的東西自然索然無味。但是,這樣的痛苦是有回報的,那就是創作完成后的滿足感和對讀者極大的閱讀吸引力。現在的新聞記者,怎樣才能寫出激發讀者興趣的內容來呢?有的記者,在世界各地不停奔走釆訪,報道不同的人和事;有的記者,一直駐守某個地方,專注報道某一類型的人和事,無論哪種方式,他們都肩負著一種不能被忽略的責任,那就是記者不僅僅只做事實的提供者,更要做故事的講述者,如果做不好這兩件事,就沒有讀者對他們的作品產生興趣。
記者是新聞事件的直接接觸者,應具備創作構思的能力。有些記者腦海中總會有一些突發奇想,但這些想法在釆訪和寫作的前期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些記者習慣性等著別人提供材料,這樣就算是花費巨大精力寫出來的內容也不值一提。要不了多長時間,他們就只能依靠編輯來提供線索,自己徹底失去新聞寫作中最重要的創作能力,工作樂趣也逐漸喪失。那么,記者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去尋找好故事的線索呢?
僅翻閱一些發行量大的報紙雜志還不夠,這些報紙雜志的內容雖然能夠讓一名記者緊跟事件發展,但對故事的報道相當成功,記者根據這些內容進行再創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幾無可能寫出更全、更深、更有吸引力的故事來。在這種情況下,記者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擴大選題的范圍。記者的選題不能單是自己感興趣的,還要涉及更廣泛的領域且最好是當前缺乏報道的。然后去找與選題相關的刊物進行大量閱讀,包括專業期刊、學術論文、智囊團報告、政府機構發布的信息等。這些內容雖然閱讀起來枯燥無味,但卻是該行業的最新進展和原創思想,都會領先于媒體對外公開發布。
閱讀材料時,有瞬間迸發的好想法、好點子,要迅速用筆記下來,以免這樣的靈感轉瞬即逝。此外,還要把重要的資料做成剪報收集,為今后的寫作保留豐富的素材。
記者一定要養成為選題做檔案記錄的好習慣,一旦有了豐富的資料積累,創意的源泉自然滾滾而來,同時,還要定期進行檔案整理。一些時效性強的熱門選題,最好馬上去完成,否則就很有可能會被其他媒體搶先報道,成功吸引眾人的目光。
高層人士的信息源盡管非常有用,但他們的地位使得記者很難與他們有著過多的接觸與交集。他們身份高貴,不太有精力的時間去關心下面所發生的事情;他們工作太忙,沒空去接受某個記者的采訪;他們為了顧及自己和所屬機構的形象,很難給出考慮周全的意見。但與高層人士相反,一些中間人往往能夠提供某些事情更多的細節,引導記者把故事寫得豐富多彩,如果記者對他們的工作感興趣,他們會受寵若驚,很樂意與記者接觸交流。最后,這些中間人還可能在將來成為高層人物,而且也會記得當年與之打過交道的記者。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記者與對方交談時,要學會坦誠相待,而不是咄咄逼人,這種坦誠會讓你言行得體。與其按照一個已經形成的思路去采訪人,不如坐下來與人暢快交談。
當記者獲取一個好故事的線索后,就需要用文學作家的思路來構思故事情節。在采訪一個事件之前,記者要考慮對這個故事的感覺,尋找故事中潛在的喜悅、悲傷、矛盾、斗爭……尤其要重點關注主角和對手之間的沖突(主角和對手并不一定都是人),并在采訪和寫作過程中做重點強調。同時,如果記者對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發展情況感到好笑、憤怒、質疑、難過……就要試著去找出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因為這些感覺很可能會把寫作引入之前沒有預料到的新境界。一定要記住,如果記者對故事或故事里的人物沒有強烈的感覺,那怎么可能讓讀者也產生強烈的感覺呢?另外,構思完成后,在動筆寫作前,記者還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該選擇什么樣的報道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這取決于故事的類型,而不是記者的喜好。
采用這種類型,可以讓讀者融入到故事中,通過關注一個對象,把分散的元素串在一起,記者可以把復雜、抽象的信息變得具體、形象,讓讀者有機會深入了解一個人、一個機構或一個地方,且還能看得見、摸得著。
例如,記者采訪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書記楊善洲的感人事跡,了解他的工作、生活、學習等生前狀態,就可以采用這種報道方式。需要強調的是,微縮型的報道對象必須經過仔細檢查,以確保他們不但不會讓讀者厭煩,還必須能夠代表當前值得發揚和提倡的時代精神。
不局限于某一個對象,多管齊下,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在連續的段落中加入不同的元素,可以讓故事的節奏加快,有更多新聞的味道。
例如,采訪云南滇中城市群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建設情況,需要走訪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這些地區,就可以采用這種報道方式。需要強調的是,在撰寫綜述故事時,最好能收集起廣泛的材料,否則,記者很可能面臨材料不足的情況,為了避免重復,綜述中還應該包括多種不同的影響和反應。
如果記者能夠深入到基層去挖掘信息的話,他的故事將擁有一種強烈的市井特質,這是坐在辦公室的人永遠無法提供的。
如果記者在講故事時能夠加入對過去和未來的描述,那么故事內容就得到了延展,這就會有更多的讀者喜歡。因為記者在故事里為讀者搭建了一條時光隧道,身處其中的他們不僅可以回頭追溯故事的根源,也可以向前展望未來的景象。
為了讓故事內容全面可信,記者在采訪和寫作中必須包括有事件在數量、地點、多樣性和強度方面的介紹。
數量上,記者應讓讀者對事情的發展過程有實際的了解。運用數字、使用引語或有關數量大小的信息。這樣做是為了告訴讀者:這事有多大?
地點上,記者應讓讀者了解事件發生的區域。是地方性的,全國性的,還是全球性的?是遍及整個行業,還是某個公司?它的影響有多廣泛?
多樣性上,記者應展示事件所呈現的不同方式。
強度上,記者應描述那些涉及的人、地方和機構,它們到底參與得有多深,受到了多大影響。
(1)獲取不同類型信息源。可以通過采訪當事人,也可以讓對方直接提供材料。一定要從事情的正反兩方面去尋找信息源。
(2)提供不同類型論據。當記者想要令人信服地建立一個論點時,應首先擺出他的論點,然后通過引用權威言論、提供事實依據或專家觀點來支持他的觀點。
讀者喜歡看到動作,毫無動感的描寫,例如人們在進行抨擊、解釋、行動等方面都保持靜止狀態的畫面,都毫無吸引力。最理想的動感,就是讓故事情節按照“發生/影響/反作用”的結構順序自然發展。
對于記者來說,采訪和寫作是兩個緊密結合的過程。如果前期的采訪中沒有獲得有用的材料和信息以及沒有考慮讀者的興趣和需求,那么后期的寫作不論文筆如何優美、描述如何細致、引用如何得當、表達如何準確,也都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閱讀體驗也在不斷變化、更新。現在的讀者,不再是僅需求準確的信息,更需求對信息進行深層次地挖掘,理解其背后包含的意義。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不予理睬。沒有什么比放棄閱讀更容易的事情了。因此,記者應在采訪和寫作中多下功夫,多出彩、出新,時刻牢記一個讀者在閱讀時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需求:給我講一個故事,最好能有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