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 濟南 25001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廣播由于自身優勢和順應時代,逐漸取代了舊媒體,成了人們的一種主要娛樂活動之一。隨著人們的要求越來越復雜,口味越來越多元化,廣播電視也需要迎合時代,提高質量水平和觀眾滿意度,以達到更好服務觀眾的效果。而想要制作出迎合觀眾口味的電視節目,對廣播電視的畫面剪輯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紙上談兵到實際應用,需要很長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希望本文能夠為廣播電視領域注入一些新的觀點和力量。
所謂廣播電視,就是直接通過人眼接收電視節目,然后傳達給大腦皮層從而引起興奮,以達到享受的目的。廣播電視畫面剪輯技術的含義就是對剪輯素材的使用。一檔完整又優秀的電視節目往往包含著對于節目本身幾倍的大量原始素材,但是并不是攝影師的所有素材都可以入境,而是要經過大量的挑選和過濾。應該考慮到想要達到的節目效果有選擇地挑選有用素材,因此,這之中就存在著大量的問題,以下的兩個問題是主要存在的問題,應予以重視和解決。
打開電視,大量的素材撲面而來,沖擊著人們的感官,令人始料不及?,F階段,由于廣告商的增多和各種商業聯盟,廣播電視中也混入了大量濫竽充數的要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廣告,一部電視劇有時甚至有著五六次的插播廣告,而人們最深惡痛絕的就是廣告,但是無可奈何的是,對于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人員來說,這也是明知觀眾不喜歡但又必須去做的事情。沒有廣告商的資金支持,也就沒有制作節目的必須經費,就無法制作出一個完整的電視節目。
同時,在工作人員添加素材的時候,對攝影師提供的成千上萬的素材的取舍問題也是難題。難以取舍,分不清好壞成了素材雜亂的重要原因。
當前,廣播電視畫面編輯制作人員普遍沒有經過專業的相關培訓,對廣播電視制作的精髓沒有準確拿捏,相關專業知識掌握不足,制作的水平和技術較為低下。同時,日新月異的世界對待電視廣播的要求越來越高,沒有過硬的技術水平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而且,大多數技術人員責任意識淡薄,創新能力弱化,再加上學習滯后,導致制作出來的電視廣播節目畫面粗糙,節目時常掌握不到位,節目順序紊亂等等現實問題。
并且,從宏觀上來說,政府以及廣電總局對待電視廣播節目畫面的質量要求過低,相關的獎懲機制不完善,也就更加導致了問題嚴重程度的加深。
畫質粗糙、音樂不符合電視情節,相信這樣的電視節目和廣播節目只會無人問津。有時候人們總是過于關注主要情節,而忽略了背景的重要性,但是往往,背景會從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對于整體的感覺,從而決定了給節目加分或是減分。工作人員在進行剪輯的時候,應該注重背景畫面的選擇,既不能太突兀,也不要喧賓奪主,而要配合相關情節做出相輔相成的效果,作為未紅花增色的綠葉。而對于背景音樂來說,正確運用背景音樂對于人的情緒有著很大的影響,感人電影就要用舒緩動人的輕音樂,活潑電影就要用能夠調動起來人的激情的音樂,不同的主題要選用不同的背景音樂來為主題增彩,起到放大主旨,加深觀眾理解共鳴的作用。
隨著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人們每天都會接收大量信息,見識和知識面也隨之變廣,從而對節目新穎度和節目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也就是說,用以前老舊的節目形式和司空見慣的節目結構已經滿足不了現在挑剔的觀眾了。
同樣的,近年來很多電視節目也在這方面做出了正確的表率,例如現在收視率極高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節目的大火,就用收視率證明了創新對廣播電視的重要性。即使再好的口碑和多年的觀眾積累,也不如一檔牢牢能吸引住觀眾眼球的節目收視率高,例如《康熙來了》停播,就是因為節目已經進入了發展瓶頸,雖然有著很多年的觀眾積累和人氣,但是導演和制作人敏銳地察覺到了自己節目的不足,在還未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及時收住,讓觀眾意猶未盡,成為一個經典。
而創新實際上也就是要求廣播電視技術畫面的剪輯人員能夠融入新思想,開發新類型的電視節目,找準目標觀眾,靶向精準,從而提高節目創新水平,提高收視率。
對于解決方法,也有兩個方面。首先,要采取正確合適的畫面剪輯方法。隨著時代的進步,年輕人對待電視廣播方面的熱情度逐漸降低,更多會用計算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設備看視頻和電視劇。取而代之,看電視聽廣播的主力變成了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對畫面、情節的接受能力可能遠遠不如年輕人的反應力。
因此,如果一直都用連續不斷的長鏡頭來詮釋電視劇情節,可能會不適合老年人的接受程度。因此,電視制作人就應該把節目設置成分段式情節,多插入一些有間隔性和引導性的片段,從而增加收視率。
另一方面,在電視節目的長度控制上也應該注意。對于這一方面,就對制作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市場調研,從而獲得一手的調查資料,了解人們對于電視節目或者廣播節目最喜愛最合適的長度。雖然這個方法中,獲得的結果可能會因為調查對象的差異而有很大的異質性,但是通過總結分析數據,總會得出一個最合適長度的區間值。
一般來說,最合適的電視節目長度應該是既不會讓觀眾覺得太長而失去耐心,也不會讓觀眾覺得太短而意猶未盡的,應該是在觀眾覺得剛剛好合適的時候適可而止,才能達到電視節目的收益最大化。
對于以上所說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如果只是紙上談兵,就是鏡中花、水中月,無法達到真正改良的目的。本部分筆者主要運用演繹法來舉例驗證以上所說的方法的可行性,從而為自己的論證收集論據,更好地提升技術,讓空想變為現實。
演繹法是指在得到一個理論的時候,我們要以小見大推及到應用中去檢驗這個理論是否存在漏洞與不足。對待電視節目以及廣播節目的制作人員來說,把總結好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是比較難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能會中毒死去,也可能會成為先鋒。任何事都是這樣,因此,制作人員要從應用中不斷完善新技術、新方法以及創新節目,從實踐中再得出真知來修補、完善我們的理論。
例如,國內廣播電視畫面剪輯經常會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并進行創新,但由于中國和外國的國情和人民的差異,這種技術就必須進行打亂重組,以適應中國特色。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演繹法檢驗技術應用的例子。在現實工作中應該得到推及,而這種活動也應該得到廣播電視臺或是政府的支持與資金扶持。
我國的廣播電視畫面剪輯技術較以前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平心而論,我國技術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還需要不斷的研究與改進。而不能忽略的是,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千姿百態的娛樂節目、電視劇、紀錄片等令人享受的視覺體驗,也要歸功于電視背后的制作人員,他們在存在欠缺的同時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與汗水,他們是偉大的,默默地為我們制作出好看的廣播電視畫面,而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制作人員愿意開始提升自己,逐漸開始使用一些藝術性技巧,對視覺效果進行了很大的改進與創新類的嘗試。筆者相信,在未來的幾年里,這個領域將會煥發出更大的生機與活力,獲得更大更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