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江蘇 常州 213000)
2016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強調“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隨后“工匠精神”大熱,從制造業擴展到各行各業和學術研究中。徐國慶、劉曉玲、莊西真、王麗媛等在研究中都提出,“工匠精神”對于職業院校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張坤晶、成海濤等在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和校園文化建設中進行了考證。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黨中央對“全民閱讀”的大力倡導,圖書館作為閱讀的重要場所、學校的第二課堂,其作用日趨凸顯,教育功能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尤為不可忽視。因此,本文在分析工匠精神的內涵價值的基礎之上,總結當前高校圖書館存在的普遍問題,并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工匠精神培養的服務路徑,針對性地提出優化策略。
關于工匠精神的學術研究,國內大致起始于2000年,歐陽鳴在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觀后感中描述了對“工匠精神”“能工巧匠”的贊美和尊敬。學術界對于工匠精神的內涵已進行了深入探討,主要是指工作態度的一絲不茍和嚴謹負責、工作方法的推陳出新和積極學習、對所從事事業的熱愛和精益求精。
德國、日本是制造業的翹楚和典范,十分重視在科學教育、人才培養等過程中工匠精神的養成,許多學者也論證了在歷史、藝術、科學技術等行業內需要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2016年,Sun Ming在EBMEI人類與社會科學國際會議上做了《高等教育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報告,首次直接提出工匠精神要在教育中培養和傳承。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圖書館領域,學者們從基礎理論上分析了圖書館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王世偉、傅寶珍分析了圖書館工作與“工匠精神”結合的原則和思考,汪敏、曾建勛、申菊等也研究了圖書館工作中的“工匠精神”,證明了工匠精神與圖書館不可分割的重要聯系。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讀者年齡的輕質化,導致當前圖書館在資源、服務及技術體驗等方面都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并深刻影響著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
對于大部分圖書館來說,文獻資源建設主要以采訪館員為主,或輔助少量讀者現場采購,渠道單一,覆蓋面窄,讀者參與率低,不能及時了解讀者的真實需求,資源建設重量輕質,重理論輕實踐,無法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不利于工匠精神人才培養。
傳統圖書館的主體還主要是以保存紙本資源和自主學習的物理空間為主,功能缺失,體驗單一,無法滿足讀者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對于實驗、研討、創作及設計等拓展性學習都無法開展。學習還是自主個體行為,無法形成頭腦風暴的相互促進行為。
當前高等院校圖書館中,讀者教育培訓多圍繞資源的使用、圖書的簡單借還、圖書館的資源建設等,不注重實驗實訓資源的建設以及實驗操作與技術應用的指導。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自覺性差、學習興趣不高,單一的新生入館教育、信息素養教育等重培訓輕人文的培訓教育活動,已無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也不能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也忽略了精神文化的熏陶與傳統文化的傳承。
針對上述普遍存在的問題,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圍繞“人”開展研究,從“人才培養”的高度整體思考,探討和實踐,將“工匠精神”培養與圖書館服務創新緊密結合。
在圖書、報刊及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開展教師讀者亞馬遜薦購服務、定期公布薦購進展、聘任學生館員及時傳遞閱讀需求、邀請學生參與資源共建、邀請專業教師參與二級學院資料室創建以及進行問卷調查、網上征集意見、讀者座談等,拓寬資源建設路徑,建立靈活的資源建設工作機制,實現讀者資源需求與采訪工作的無縫對接。從而提高資源建設專業性和實踐性以及師生讀者參與度和覆蓋面,增強采訪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提升讀者滿意度,滿足個性化閱讀需求,推進工匠精神人才培養。
從增強讀者體驗為抓手,將各個樓層不通透的隔斷換為采光較好的玻璃隔斷,提供采光、視野更好的學習體驗;充分利用過道、立柱四周、拐角等區域增加自主學習空間;根據課程教學拓展教學的需要,設計小組學習研討間;依據高職學生業余活動比較豐富的特點,設立多媒體學習及電子競技體驗空間;配備蘋果電腦、雙屏電腦,安裝圖形制作軟件,新增ipad、kindle移動閱讀平臺,帶給讀者創作學習及電子閱讀的全新體驗,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對空間資源的使用,實現不同活動類型的空間需求。幫助讀者在圖書館也可以開展學習教育活動,真正實現圖書館“第二課堂”的作用。
在保留傳統教育活動的同時,積極拓展品牌閱讀推廣活動。如,①“傳播?傳遞?傳承”朗讀角。每周三根據實事、節假日等選擇一個主題,進行主題朗讀,提倡讀者欣賞經典,品讀美文,接受文化精神熏陶。②“生活?讀書?新知”微講堂。通過讀者自主報名,每周四組織開展講座活動,主講人圍繞一個“微”話題,講授自己熟悉的專業知識、時事熱點、文化禮儀、歷史傳統等。③“經典?文化?藝術”影視站。每月圍繞不同主題的經典、熱播電影,每周五、周六進行免費播放,豐富讀者的閱讀形式,激發讀者的閱讀熱情。此外,還有每月好書推薦、每學期學習示范區建設、不定期攝影展等,提供讀者學習閱讀的沉浸體驗,營造良好的人文化學習氛圍營造。
基于新常態下的創新驅動,企業迫切需求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等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圖書館也應積極作為,將自身服務與教育教學緊密聯系起來,不斷創新服務,著力于圖書館自身資源建設、空間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探討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的路徑和機制,豐富教育教學工作研究理論,提升圖書館德育功能,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