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1483)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并要求“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笨梢姡谛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空場域下,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已成為形勢所需、改革所求。高校圖書館作為教學輔助單位,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承載,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殿堂,實現高校新時代發展目標的重要依托。進入新時代,信息技術革命早已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和目的,實現了人類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深度變革。對于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而言,圖書借閱、信息導航的傳統服務早已無法滿足大學生的知識服務需求,唯有服務創新才能為高校圖書館帶來更大的存在價值,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進而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本文正是基于此,從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出發,提出理念創新、內容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服務創新策略,探討高校圖書館如何創新服務,更好地滿足教學、科研需求。
“思想是行為的指南”。思想有多遠,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之路就能走多遠,服務思想創新內化是服務實踐創新外化的前提和基礎。新時代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工作,首當其沖是服務理念創新,要積極對接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的需求,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養目標,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本位服務理念,把“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模式創新、服務環境創新、服務制度創新”等理念貫注服務工作的全過程,積極強化“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原則,堅持從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規律出發,對接大學生的知識服務需求,注重人性化、精細化、定制化服務理念的輸入,從“個性化學習、自主化學習、泛在化學習”視角落實服務創新,以服務理念創新帶動服務手段、載體和方法的創新,不斷增強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軟實力,提升大學生的知識服務體驗??傊?,理念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第一位,唯有理念創新方能引領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夯實服務育人工作的基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深度融入人類生活的時空場域下,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嬗變。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為讀者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內容,無疑是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時代課題。對此,必須要呼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改變傳統圖書借閱、信息導航的單一服務內容,堅持內容創新,從技術創新的視角切入,以服務技術創新來帶動服務內容創新,方能展現高校圖書館的時代價值。具體而言,就是要從方便讀者獲取知識服務的視角出發,注重服務“軟件”建設,包括打造知識服務“云平臺”,讓大學生在校園內通過移動終端便可以實現對圖書館資源的自由獲取,享受便捷化的知識服務;打造教學內容“微資源”,在碎片化知識獲取時代,圖書館要積極打造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慕課資源,通過與專業教師合作,制作模塊化的課程資源,將其推送到“云平臺”,讓大學生樂享自主學習、泛在學習;打造別具一格的“微服務”,創設圖書館服務APP,在APP中開展微導讀服務,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分享心得,營造優質的閱讀環境。
“沒有規則,不成方圓”。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普及和信息載體的多樣化,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實現服務質量的關鍵。服務制度的創新,首先要解決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服務能力提升的機制問題。研究表明,圖書館服務所發揮的作用,5%來自圖書館的建筑物,20%來自信息資料,75%來自圖書館員的素質。要針對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服務能力、服務素養、服務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創設一系列促進工作人員綜合能力發展的機制,包括校內外培訓、定期進修、學歷提升等一系列的制度,使其能更好地、更專業地服務讀者。同時,要積極創新工作人員的管理制度,優化工作流程,圖書館不是“養老院”“養心殿”,而是大學生知識豐富的殿堂,要強化對工作人員的管理,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為指導,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上班管理制度、讀者服務制度、科研獎勵制度、人才引進制度等等,實現管理的網絡化,擴大服務領域,擴大管理范圍,提高服務質量。
總之,創新服務是圖書館人不變的追求,在“互聯網+”知識經濟時代,高校圖書館要圍繞“服務創新”的核心,積極從服務理念創新、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創新和服務制度創新的視角出發,從多方面促進圖書館服務創新,才能滿足社會需求,從而獲得長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實現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功能和價值,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