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電視臺,河南 鄭州 450001)
融媒體,是指借助互聯網載體,把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優點做全面整合的一種先進媒體形式,其自身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共享性等特點。在融媒體時代,以往的傳媒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使得傳統媒體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很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時政新聞要想繼續發揮宣傳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作用,就需要走創新發展之路。那么,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創新電視時政新聞,是相關人員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
在電視時事類新聞報道中,要采取全息觀察的方式,用系列報道系統梳理和平衡新聞要點,從政府視角、媒體視角、代表視角、公民視角、國外媒體視角等多維視角呈現會議全貌。
以往的電視新聞普遍采用的是提供信息及報道事實為主的傳播模式,有時還會貫穿一些評論內容,該類節目模式當前仍舊在某些頻道中出現。特別是一些關鍵新聞,涉及國防、外交及國家方針政策等的新聞,對一般群眾來講,難以感受到新聞事實的價值與意義,從而不利于電視時政新聞傳播效果的提升。針對這一情況,就需要新聞記者對這些重大新聞做必要的解讀及延伸報道。但是,在實際的電視時事類新聞報道中,我們會發現延伸解讀中邀請的評論員、新聞主播或媒體記者,對新聞事件也未必可解讀到位、精準,甚至還會出現誤解、誤讀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時事類新聞的價值,就需要電視時政新聞欄目依據新聞內容及特點,有針對性地邀請專業的體育、財經、軍事、時政等方面的評論員參與到新聞報道中,盡可能提高新聞評論與解讀的權威性、便利性與直接性。但是,自媒體與網絡媒體正在逐漸消除對新聞事實進行權威保護的報紙媒體的公信力。究其原因,是因為自媒體與網絡媒體不僅搶走了電視媒體的第一時間新聞資源,而且還可提供評論,這就使得意見領袖也始終活躍在自媒體與網絡媒體中。當前,雖然很多網站不具備時政新聞報道能力,但是卻難以阻止用戶制造內容業務的迅猛發展勢頭。從這里可以看出,在時事類新聞魚目混珠的融媒體時代,需要電視媒體對其內容進行糾偏,并提供客觀及正確的引導,這也正是新時期電視時政新聞的創新發展方向。
將外聘評論員當成智庫資源,不是每一個電視媒體均可以做到的,特別是級別較低的媒體,其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兩點:①受地方智庫工作者水平的影響。②難以做到隨時隨地錄制節目與連線。因此,很多有條件的電視媒體都樂于自己培養評論員,特別是在民生新聞報道中,通常新聞主播還兼有評論員的身份。比如,央視打造的節目《新聞1+1》,白巖松對新聞事件鞭辟入里的解讀及犀利的語言風格,大幅增強了傳播魅力及話語力量。這種具有獨特性的新聞事件看法,極易引發讀者的評論,可提升傳播效果。在該傳播環境中,電視時事新聞評論員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四點:引導、監督、表達及深化。本文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融媒體時代媒體觀點與立場已經成為了話語權爭奪的核心,突出表現在新聞事件的特色及獨家解讀方面,以及對熱點話題、新聞事件的個性化評價方面,同時還體現在新聞評論中彰顯出來的輿論影響力及引導力。由此可見,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只為讀者傳播新聞真相的做法已經落后了,這就需要電視時政新聞有針對性地沿著新的評論方向發展。
互動化創新將枯燥的數據放到生動的社會實踐中,讓時政新聞表現出濃厚的“民生”氣息,使得硬新聞重生“血與肉”?;踊瘎撔聲r政新聞與民生新聞的融合報道,不論在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結合點的數量、新聞材料選定,還是報道篇幅,或是時政新聞敘事語言和現場記者、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風格等方面,都需要將政府宏觀數據與行業(企業)具體發展情況相結合,用豐富的行業案例和典型的新聞人物為成就“代言”。
民生新聞內容都與百姓生活關系密切,因此借助“貼近性”可較為容易地吸引觀眾的關注。比如,安徽電視臺制作的民生新聞節目《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給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的創新指明了方向。具體來講,《第一時間》借力傳統節目,結合民俗民風進行系列活動的策劃,將新聞熱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挖掘出來,進行選題策劃,把地域文化融合到節目中,用與觀眾生活密切的事件聚合觀眾。對觀眾來講,最具吸引力的電視新聞節目就是和當地非遺、人物、風物、習俗等有關且摸得著、看得見的元素。比如,《第一時間》直播發掘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過程、蕪湖中江塔故事等,將群眾身邊日過而不睹、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元素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展示出來,給觀眾留下既陌生又新鮮的印象。
春聯是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的典型符號,春節貼春聯自然也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安徽電視新聞節目策劃了“賽春聯迎新年”活動,然后由專家團隊評選“最優春聯”,并邀請書法名家將選出的春聯寫出來,印刷成大禮包送給各地幸運觀眾。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征集春聯”的活動融合了互動性、趣味性、公益性與知識性為一體,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可激起觀眾較高的參與熱情,并且還可把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落到實處。
在融媒體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媒體,堅持人民至上,才能做出反映民情、民意、民生的新聞報道。這就要求新聞編輯根據人們的需求創新新聞模式,使電視節目適應時代的發展。新聞創新要堅持人民至上的意識,才能提高采編人員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能力和本領,繼而不斷強化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意識。采編出更符合人們的需求、有創意的電視節目,使人們在專屬于自己的新聞信息中找到閱讀的樂趣。由此可見,融媒化發展已經成為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發展的唯一選項。比如,2016年的汛期,我國西南地區、江淮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一些區域出現了超強降水,出現了嚴重的洪澇。各方媒體迅速行動,借助先進的報道方式對具體汛情進行報道,主頻率、主頻道、手機直播、兩微一端交叉、相互促動,共同打了一場漂亮的“融媒體新聞戰”。當時,湖南廣播電視臺結合“打通全臺新聞資源,實現咨詢互通互聯”的基本要求,融合頻率、地面頻道、衛視共計百余名記者、編輯奔赴重災區,借助開設特別應急報道、常規新聞、直播窗口等節目,于7月4日與5日兩天,播出與防汛內容有關的報道共計62小時。由此可見,安徽電視臺借助多欄目聯合,開展了矩陣式報道,大幅提高了發稿頻率與發稿密度。上海廣播電視臺應對重大事件新聞事件,電視報道采用各地記者站資源,同時利用社交網上的視頻資料,多次占領新聞第一現場,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和現場感。從上述兩家廣電臺的重大事件新聞報道可以看出,這種“中央大腦”統一指揮、多渠分發、多元聚合的新聞報道生產模式,正是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發展方向與重要特征。
總之,在新的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時政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方式已經滯后于時代發展與需求,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宣傳及引導價值。因此,電視時政新聞從業者應在全面了解新形勢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優缺點,并積極、恰當地與各種媒體進行融合發展,以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更好地迎合時政新聞觀眾的需求,最終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更好地傳播給電視觀眾。